《分子导体帮助植物应对干旱》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徐倩
  • 发布时间:2017-11-28
  •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植物叶片的枯萎状态来判断植物是否缺水或缺水程度,但此时叶子在分子层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索尔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科学家在该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发现,植物可以利用一小组蛋白质作为导体来管理自身对环境压力的复杂反应。这将有助于开发新技术来优化植物对水的利用,对于植物应对干旱和其它气候压力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成果刊登在11月3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中。

    植物在分子层面对压力的响应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涉及上百个基因。研究已经发现了分子层面的关键导体,这将为植物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环境压力提供了一些思路:如果能控制这些导体中的1个,就能控制这个导体所影响的所有基因。

    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能力决定了植物能否存活并茁壮成长。就像人类会分泌肾上腺素应对外部威胁一样,植物体内也有一些重要荷尔蒙可以使植物对环境压力做出反应。其中一种称为脱落酸(ABA),是一种参与种子发育和水分优化的植物激素。当水分稀少或者盐度过高时,植物的根和叶便会产生脱落酸。尽管已经知道激素会影响植物的应激反应,但激素释放后,植物会产生什么样的整体变化,科学家知之甚少。

    论文的第一作者表示,仅仅几十个调控蛋白就决定了几百甚至上千个基因的表达。找到主调控蛋白并研究其如何工作,将有助于了解和控制植物的应激反应。

    索尔克团队实时跟踪了植物对脱落酸产生响应时基因活性的变化,识别出各种应对不同外部压力的主要蛋白,并绘制出调节蛋白与DNA进行绑定的位置,确定了协调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面对环境变化,这些因素使有效的细胞反应能够顺利发生。

    索尔克团队重点关注了已知的能对脱落酸产生反应的调节蛋白。他们将3日龄的拟南芥幼苗与脱落酸接触,在超过60个小时的时间里,检查固定的几个时间点基因表达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收集了包含33,602个基因的122个数据集,其中有3,061个基因至少在一个时间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基因表达。数据分析显示,控制存在等级,其中一些调节蛋白是基因表达的最主要控制者。有趣的是,特定时间点上蛋白质结合方式的快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长时间跨度上的基因表达。这些动态的集合体现了全基因组对环境触发的协调响应。

    有些基因活动由相同的主调节蛋白触发,这表明基因控制精确而协调。发现这一点对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调节一个基因就可以刺激或抑制另一组基因,这可以让我们对作物的胁迫响应进行全面的干预设计。

    (编译 徐倩)

相关报告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种子植物崛起的秘密》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10
    •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晁代印研究组联合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世友研究组,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evolutionary innovation of root suberin lamellae contributed to the rise of seed pla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从特化细胞壁进化的角度揭示了种子植物崛起的奥秘。     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也是当前地球生物圈最主要的生命群体,占据所有植物物种的2/3,塑造了我们当今世界的主貌。最早的种子植物出现在3.6亿年前的泥盆纪,而直到数千万年之后的石炭纪末期,种子植物才开始崛起,并逐渐在二叠纪末期取代蕨类植物成为地球的霸主。地球因此进入中生代,也就是传说中的“恐龙时代”。然而,种子植物为什么在古生代晚期开始崛起是未解之谜。     根系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与矿质营养的关键器官,而内皮层则是根部控制水分和矿物质运输的核心。内皮层细胞壁具有疏水木质素组成的环状凯氏带,与内皮层细胞质膜紧密连接,形成防止物质自由扩散的屏障。内皮层细胞壁还存在另一种包裹整个内皮层细胞表面的特化细胞壁结构即木栓质片层。研究表明,凯氏带和木栓质片层在植物营养平衡和水分运输方面均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分工却明显不同。近两月以来,晁代印研究组在凯氏带的形成和锚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科学》(Science)和《自然-植物》上。然而,关于木栓层片层的进化机制及其在植物进化中的作用仍然未知。     该工作通过对18个不同进化节点中的代表性植物物种的研究发现,凯氏带存在于包括石松类、蕨类、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在内的所有维管植物,而木栓质片层则仅存在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者统称为种子植物)。这表明凯氏带和木栓质片层并非同时起源——前者起源于所有维管植物的共同祖先,后者则起源于种子植物的共同祖先。这刷新了植物学界对木栓质片层长期以来的认识,并为研究木栓质片层的进化提供了新视界。该团队对参与木栓层形成的相关基因进行分子进化分析,发现它们中的大部分均在种子植物的共同祖先中出现大规模扩张,暗示基因扩张导致的基因功能创新促使木栓质合成系统的出现。进一步,该团队探讨了不同植物中木栓质形成核心转录因子MYB类蛋白的功能,证实了MYB转录因子启动木栓质合成的功能确实是在种子植物基因扩张的基础上获得的。     在蕨类植物开始衰落、种子植物开始崛起的石炭纪末期,地球气候物突然变得干旱,而木栓质具有防水功能。研究猜测,木栓层的产生可能有助于种子植物的干旱适应性,促进种子植物在石炭纪之后兴起。研究利用两种木栓质缺失的拟南芥遗传材料证实了这一猜想,发现缺失木栓质的拟南芥对于干旱更为敏感。进而,研究利用拉曼光谱和核磁共振,揭示了木栓质片层对于植物维管水分的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由于水分子较小,具有一定的跨膜自由扩散,没有木栓质片层的植物如石松和蕨类植物,遭受渗透胁迫时,根尖吸收的水分在运输的过程中会从上部内皮层细胞质膜中通过自由扩散泄露出去,导致运输效率很低。而具有木栓质片层的种子植物,由于木栓质片层完全包裹着整个内皮层细胞,使得水分自由扩散的途径几乎被完全阻断,因此它们在遭受渗透胁迫时水分泄漏比率只有蕨类植物和石松植物的1%-2%。这种防水效果提高了干旱情况下种子植物维管组织的水分运输效率,增强了耐旱能力。该研究提出了种子植物崛起的模型:石炭纪湿润的气候下没有木栓质片层的蕨类植物水分和营养吸收效率更高,更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因而更为繁荣;而在石炭纪晚期开始的干旱气候下,进化出木栓质片层的种子植物具备更高效的水分运输效率,具有更强的干旱适应能力,从而能够逐渐取代蕨类植物,成为地球表面的霸主。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凯氏带和木栓层的起源之谜,而且从崭新的角度首次证实了木栓层的出现成为促进种子植物的崛起驱动力。该研究发现木栓质片层在植物应对干旱等逆境胁迫中的重要作用。上述成果对提高植物的抗旱性、解析植物耐盐耐旱机制以及研发抗旱新品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保护植物免受干旱的新发现》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2-27
    • 气候变化会带来严重的干旱,威胁着植物生长。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一种保护植物免受干旱的措施:对植物喷洒一种化合物,诱发作物更加耐旱。他们认为通过确定关键的分子机理,可以使植物减少水分损失。 面对干旱,植物可以诱发自然防御。它们产生一种激素,即脱落酸(ABA),ABA与一种蛋白结合,产生PYL受体,触发一个反应链,关闭叶片的毛孔。这样植物保留了水资源,可以在干旱环境中持续生长。 研究人员认为问题的关键是ABA激素。由于ABA的中度稳定和分子结构的复杂性,ABA不能直接喷洒在田野中。当然可以通过理解激素的作用原理,可以设计一些分子,让它们起到与ABA一样的功用。这个分子还应该是廉价、稳定和环境友好的,农民才可以用它让作物更抗旱。 利用分子动态模拟,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ABA结合PYL受体的分子细节。通过逐帧的模拟显示了如何、在哪里激素结合蛋白,以及引起形变,关闭叶片毛孔。研究人员想确定水稻的这种机制,将开展更加严格的计算和基因学研究以确定这个结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