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掺杂石墨烯材料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董璐
  • 发布时间:2015-07-23
  • 硼掺杂石墨烯(BG)材料使用一浅显技术,使铂纳米粒子(Pt)通过不同方法积在BG上,如硼氢化钠,多元醇和改性的多元醇还原法和氢燃料电池上的作为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通过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X射线衍射(XRD)晶相的识别和疏散的催化剂作用下进行了研究。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已经通过循环伏安法(CV)研究。奥尔活动已用燃料电池夹具极化进行研究评估。稳定性试验也进行了50个小时不更换的燃料电池模式。本研究显示出良好的ORR活性和铂纳米粒子修饰的BG的稳定性,这是由改性的多元醇还原法合成。综上,其可以被视为当代电催化剂的更新换代。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成功制备石墨炔基高效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24
    • 面临环境和能源方面的种种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获得了蓬勃发展。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网(Bloomberg NEF)报道,截止到2018年8月30日之前,全球电动汽车的累计销量约达到400万辆。电动汽车有别于传统汽车的重要组件是其电池系统。其中,燃料电池采用氢气作为原料,产物为水,是一种污染少、能量转化效率高的理想电池系统。然而,面临大规模商业化,燃料电池在成本方面还具有较大的阻力,其主要表现在电池阴极需要大量的贵金属铂基催化剂。铂基材料价格昂贵,储量有限,大大阻碍了燃料电池的可持续性、大规模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制备一种性能优异、价格低廉、储量丰富的新型阴极催化剂以替代铂基催化剂。   针对以上问题,在李玉良院士的指导下,青岛能源所黄长水研究员带领碳基材料与能源应用研究组设计了一种苯环中部分碳原子与氢相连的新型石墨炔基碳材料(HsGDY)催化剂。该材料的设计和实现是在研究组前期成功合成与应用大量石墨炔基材料的基础上完成的。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 Commun. 2018, 9, 3376)上,并被选为Highlight工作。   得益于HsGDY的独特结构,在对其进行后处理过程中,碳基材料与能源应用研究组准确控制了氮的掺入类型,选择性掺入对燃料电池阴极电催化最有效的吡啶氮原子,从而实现了优异的催化性能。同时,HsGDY具有六边形的大孔,其分子孔径达1.63 nm,有利于催化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产物的传质。通过电化学测试发现,吡啶氮掺杂的HsGDY在碱性条件下表现出了优于商业碳载铂催化剂的超高活性。其在0.85 V电位下的电流密度为商业碳载铂催化剂的1.6倍,同时具有比碳载铂更好的稳定性和抗甲醇中毒能力。吡啶氮掺杂的HsGDY作为新型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替代传统铂基催化剂,展现了巨大的潜力。这种通过碳材料结构设计,实现异原子的准确掺杂的方法,也为制备其他掺杂型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这张膜将改变燃料电池》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3-18
    • 近日,张生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爵士等人合作,证实了石墨烯、氮化硼等二维材料具有质子传导性,并进一步发现,把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云母用于燃料电池的高温质子交换膜,比目前商用膜性能更优、更节能环保。这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纳米》与《自然·通讯》上。 自小与“电”结下不解之缘 “我从本科到博士一直读的都是电化学专业,回想起来,我从小就对电特别好奇。”回忆起和电化学结缘,张生娓娓道来。中学时,张生最喜欢的化学实验就是拆开收音机用过的旧电池,把二氧化锰和锌做的电极插入碱性溶液中,就会产生电,让小灯泡亮起来。“现在想来,干电池就是最简单的电化学原理的应用,即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专业术语叫作‘原电池’。” 2005年读研究生时,张生第一次接触到了燃料电池,自此一干就是十几年。“燃料电池是一种很棒的清洁能源技术,不受热力学循环限制,能量转换效率极高,而且燃料电池发电过程的产物只有水,没有碳排放,非常环保。”张生感慨地说,“但当时我国燃料电池研究才刚起步,研发出来的燃料电池成本高,很难实现商业化。” 张生读博士的时候,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降低燃料电池成本。他和所在的团队通过碳改性,增加廉价金属用量,达到了和用昂贵的铂金催化剂做电极一样的效果,电极成本极大降低。 在燃料电池中,质子传导性能对于燃料电池能量转化效率非常关键。“当时只有全氟磺酸膜,技术垄断价格高而且不耐高温。燃料电池需要的质子传导膜既要非常薄,还要像一张‘网’一样,孔洞大小只能让质子快速通过且能阻挡反应物氢气的渗透。但当时由于我的知识局限性,还不足以攻克这个难题。”张生解释道。 带着这个遗憾,张生去了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主攻方向是温室二氧化碳的电化学转化利用。在国外学习工作期间,他接触到了更多的材料学、化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新知识拓展了他的视野,但寻找性能更优良的质子传导膜这个难题始终让他念念不忘。 破解提升燃料电池性能难题 张生的执着让他的人生轨迹再次与燃料电池产生交集,优异的研究成果使张生获得欧盟杰出人才计划资助,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作,专心进行质子交换膜的难题研究。 “寻找能够做‘网’的二维材料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研究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张生说,根据各种文献和之前的研究,他们找到了石墨烯这种二维材料,本以为找到了一张合适的“网”,但事实证明,这条路才刚刚开始。石墨烯材料是由碳的六元环结构组成的,十分不稳定,需要以铜片为基底才能稳定成石墨烯膜。但是铜不能让质子通过,因此还需要把稳定的石墨烯从铜片上转移下来。 “整整半年时间,我们实验了热压、冷压等二十多种方法,但由于界面作用没那么强,转移过程中石墨烯膜都破损严重。”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张生至今难忘,“我当时的心情,和曼彻斯特的冬天一样,见不到阳光。”通过总结失败的方案,张生调整思路,最终找到一种胶增加了界面强度,实现了石墨烯膜的完美转移。 然而石墨烯膜并没有解决耐高温的问题,回国后,张生又找到和石墨烯结构相近一些材料,但都存在各种问题。直到云母材料的出现,让张生如获至宝。“云母在地壳中储量极其丰富且价格低廉,使用云母制备的云母质子膜可以满足各种条件,而且使用温度可以从100℃延伸到500℃。”张生介绍说,云母膜质子传导率超过了目前商业化要求的两倍,应用于燃料电池后,未来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将会有很大提高。 “我们发展燃料电池这一清洁能源技术的初衷之一是减少碳排放,而更好地减少碳排放的办法是把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依托天津大学化学学院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生通过反向利用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原理,通过电能打开二氧化碳的碳氧分子键,加入氢将二氧化碳有选择性地转化为甲酸、乙烯和乙醇等有用的物质。 “虽然这项研究难度很大,但是做科研需要迎难而上的精神,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的团队一定能开发出通过电化学途径转化二氧化碳这样一种清洁能源技术。”面对未来,张生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