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基于自主构建的海气通量塔观测在风应力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2-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利用自主构建的海气通量观测塔收集到的高频率风速湍流数据,揭示了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涌浪在波浪边界层内对风应力的调制作用。相关成果在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

    风应力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研究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合理可靠的海洋表面风应力的参数化对海洋和大气过程模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研究团队基于南海北部海上测风平台,构建了涡度相关和海浪海流同步观测系统,记录了长时间范围的风速湍流数据。之后,采用涡相关法直接计算了风应力的大小和方向,研究了低风速且涌浪主导的海况条件下风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涌浪所引起的扰动能够在波浪边界层中延伸至少20米,在稳定大气以及大波龄的背景条件下,涌浪扰动风应力的情况更加容易被观测到,基本对应于夜间边界层形成时期;在大气稳定并且涌浪为主导的海况下,实测风应力相对于COARE算法得到的结果偏低,而大气不稳定时,两者的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同时,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简单修正模型,可以修正COARE算法计算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高天海为论文第一作者,冯兴如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谢建斌、以及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近元。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Gao,T.,Feng,X.,Xie,J.,Li,J.,& Yin,B. (2025). Impact of atmospheric stability on swell‐induced perturbations in wave boundary layer. Journal of GeophysicalResearch: Oceans,130,e2024JC021665. https://doi.org/10.1029/2024JC021665

  • 原文来源:http://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1/t20250128_752450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基于自主构建的海气通量塔观测在风应力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利用自主构建的海气通量观测塔收集到的高频率风速湍流数据,揭示了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涌浪在波浪边界层内对风应力的调制作用。相关成果在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 风应力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研究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合理可靠的海洋表面风应力的参数化对海洋和大气过程模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研究团队基于南海北部海上测风平台,构建了涡度相关和海浪海流同步观测系统,记录了长时间范围的风速湍流数据。之后,采用涡相关法直接计算了风应力的大小和方向,研究了低风速且涌浪主导的海况条件下风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涌浪所引起的扰动能够在波浪边界层中延伸至少20米,在稳定大气以及大波龄的背景条件下,涌浪扰动风应力的情况更加容易被观测到,基本对应于夜间边界层形成时期;在大气稳定并且涌浪为主导的海况下,实测风应力相对于COARE算法得到的结果偏低,而大气不稳定时,两者的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同时,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简单修正模型,可以修正COARE算法计算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高天海为论文第一作者,冯兴如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谢建斌、以及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近元。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Gao,T.,Feng,X.,Xie,J.,Li,J.,& Yin,B. (2025). Impact of atmospheric stability on swell‐induced perturbations in wave boundary layer. Journal of GeophysicalResearch: Oceans,130,e2024JC021665. https://doi.org/10.1029/2024JC021665
  • 《海洋所在热带经圈翻转环流观测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09-0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组在利用次表层潜标观测热带经圈翻转环流(TMOC)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发表。   浅层的经圈翻转环流是风生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TMOC存在于热带太平洋,并嵌入到副热带环流中,包括赤道上升流、表层向极的流动、赤道外约5°的下降流以及温跃层向赤道的流动。TMOC对于赤道和赤道外的热交换非常重要,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充放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缺乏实测数据,无论是热带太平洋TMOC的平均结构还是时间变异都没有被实际观测所证实。此外,西太平洋TMOC的赤道上升流可能影响暖池的表层温度和大气深对流,其对局地表层温度的作用还未被研究。 根据王凡研究组布放在142°E的次表层潜标阵列观测,首次发现了热带西太平洋TMOC的三明治结构。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的平均经向流表明:在北半球,TMOC表层流向北(<80 m),温跃层流向南(80–260 m; 22.6–26.5 σθ),温跃层以下流向北(260–500 m; 26.5–26.9 σθ)(图1)。根据质量守恒,这种三明治结构说明TMOC实际上是经向上闭合的双环结构,在赤道250米以上和以下必分别对应上升流和下降流;在赤道外约6°N,上层和次表层则分别对应下降流和上升流。根据Ekman风生环流理论,局地的西风应引起表层南向流,因而无法解释TMOC的表层北向流。 根据三明治分层,研究人员发现TMOC每一层均具有季节-年际变异,表层流基本可以代表TMOC整体的强度。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TMOC的变异主要受到赤道纬向风的调控,而与赤道外纬向风引起的Ekman抽吸无关。在2014-2015年,厄尔尼诺激发的西风异常减弱了TMOC的强度(图2)。在季节尺度上,TMOC在冬季强,夏季弱(图3)。   潜标资料、卫星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厄尔尼诺期间TMOC先减弱后增强。减弱(增强)的TMOC通过将更少(更多)的温跃层冷水带到海表引起温度升高(降低)。因而TMOC通过上升/下降流影响赤道表层温度,这一过程可能影响ENSO的发展。   该研究得到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260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