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铠老师二三事_书蠹精_新浪博客》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xuxue
  • 发布时间:2019-05-22
  • 老同事谈金铠老师5月5日去世,享年86岁。因为我不太关注各种告示,晚了两天才知道。

    我们没有共事过,年轻时候对他们那部门感觉很神秘(是我们馆唯一的国际性业务部门)。后来住一个楼,互相很了解。有几年时间,我在他过去工作的部门里做,每年过年总要去他家看望。

    他是一个非常刻苦的图书馆员,不仅工作敬业,还发表了各种文章,破格(学历)评上副高级职称。他在职的时候,就发了不少研究成果,包括3种图书和20多篇文章。这在现在看也不少了,在当时更是凤毛麟角。他其实够评正高的,但是那时候要求严格,而谈老师的学历大概最终还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退休后还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我认识的报社记者,也熟悉他。

    张记者发给我最后一次通信的信封,是去年12月的事情,很有纪念意义。

    典型的图书馆员,大概就如此。

    附上网上一篇他自己写的短文,便于大家了解。其中提到捐赠外文书的事情,是我亲手办理的。

    ------------------

    我与国图四十年

    1956年4月1日,我步入了知识的宝库、文化的殿堂——北京图书馆。

    在图整组(整理中文旧期刊)工作一年以后便调到期刊组从事西文期刊工作。我来馆后绝大部分时间从事西文期刊工作。当时西文期刊著录十分简单,与国家图书馆地位很不相称。工作中我努力学习和钻研国外有关西文期刊编目材料,于1962年编写《西文期刊编目条例》,使我馆西文期刊编目工作正规化,编目质量大大提高。此条例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在《北图通讯》发表。

    解放后,我馆西文期刊仍沿袭欧美采用的“团体著录法”,此法极为复杂,难以掌握,也不适应我国读者检索习惯,急需加以改进。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并在1964年我馆第一届科学讨论会上提出《谈谈西文期刊的著录问题》一文,不仅从理论上加以阐明,而且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其主要观点是主张采用“刊名著录法”。

    进入80年代,文献标准著录在世界图书情报界普遍采用,这是编目电脑化和国际资源共享的必然趋势。为了紧跟这一形势,时任组长的我带领西文社科期刊组首先试用国际标准著录,参加了新的西文期刊著录条例的编写和定稿工作。此外,我还撰写了《论西文期刊的国际标准著录及其在北图的实践》一文,发表在馆刊。

    1983年9月,我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研习,为期一年。当年我已是49岁的“高龄”,我深知这是馆领导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重托。当时我馆正在筹建ISDS中国国家中心的工作,可谓白手起家。我赴澳研习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和掌握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ISDS中心的组织情况和工作流程。而在国立大学图书馆亚洲部则主要从事中文期刊编目及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题词表标注主题的工作。研习期限延长3个月,于1984年12月回国。1986年年初,我被任命为ISDS中国国家中心副主任。首要任务是编写该中心工作手册,从而在较短时间内使该中心工作得以进入正常运行。我还对ISDS系统的工作进行了一些研究,发表有关文章8篇,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建设性意见,如在我国首次系统地提出确定中文连续出版物改名的原则等。

    我利用业余时间,跑便了京城潘家园报国寺北大周围等处的旧书摊,淘得旧书刊三四千册。我分批选出四五百册我馆缺藏的珍稀版本,捐献给新善本组。如……等。此外,还捐给外采近百册外文书,虽算不上善本,但也是我馆缺藏的较稀有版本。如一部18世纪德国出版的世界地理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讲述中国地理的。为此,外采还奖励我5000元。

    作为在国图工作40年的一员,我对她怀有深厚的感情。关心她的业务建设和发展,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我能为她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作者简介】谈金铠,男,副研究馆员,1933年8月出生,1956年进馆参加工作,曾任报刊部社科期刊组副组长、组长,ISDS中国中心副主任。1995年退休。

相关报告
  • 《新浪网营养*美食》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4-12-28
    • 新浪网食品栏目主要介绍有关国内各地风味菜以及异国料理,内容包含众多,是一个相当好的综合性网站。
  • 《全球掀起采铀新浪潮》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3-26
    • 全球铀市虽受地缘政治和市场波动影响,但下游核能需求增长正推动上游铀矿投资价值重估。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解除铀矿开发禁令,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加拿大铀矿产量迅速上涨,多家矿业公司也看好铀市发展,并计划重启或扩张铀矿生产。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全球核能复苏,电力需求创新高,核电成优选,铀需求将持续增长。为保障核能安全发展,各国需加大上游投资,实现铀生产供应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