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发高弹性水凝胶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1-26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高分子/纳米颗粒相互作用调控角度出发,将高度枝化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引入到适度化学交联的聚合物胶网络,发展了一类高含水量的纯弹性纳米复合水凝胶材料。

      聚合物水凝胶,作为一类通过化学交联或物理相互作用形成的高分子三维网络,因具有类似于生物组织的高含水量而表现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在组织工程、药物释放、生物传感等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然而,传统水凝胶的力学性能较差,其实际应用受限。

      在含水量达96%的条件下,该类纳米复合水凝胶表现出高达11.5倍的断裂伸长率。由于彻底消除了凝胶网络中的能量耗散途径,此类纳米复合水凝胶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几乎没有任何应力回滞,表现出类似于弹簧的纯弹性力学行为。该行为还赋予此类复合水凝胶材料优异的抗疲劳性质,水相环境下的动态载荷测试表明历经5000次循环拉伸处理后,此类纳米复合水凝胶依然能维持其交联网络的完整性。

      基于此类材料独特的纯弹性力学行为,研究还构建了离子型应变传感器,实现了对微小振动的高灵敏度检测。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Science:弹性铁电迈出重要一步》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导读】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电活性材料,铁电体(FE)自发极化可以在外部电刺激下重新定向,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红外探测器和可穿戴电子产品中的传感器。用于可穿戴和生物电子设备的铁电材料应柔软、柔韧且有弹性,以与人体相容。然后,这些要求对传统的铁电材料(如无机氧化物)提出了挑战,这些材料通常是刚性和脆性的。铁电聚合物具有机械柔韧性和轻质等优点,但主要的铁电聚合物聚偏二氟乙烯(PVDF)通常表现出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更加具体来看,常用的PVDF可以根据不同的晶相分为α、β、γ、δ和ε,极性β相拥有最出色的铁电响应,聚合物链的极性结构处于全反式构象。因此,在PVDF中添加三氟乙烯(TrFE)结构单元有利于在共聚物P(VDF-T rFE)中形成极性β相,从而实现增强铁电性的最终目的。 因此,基于以上的研究表明,通过诱导极性β相的形成是实现PVDF基铁电聚合物中的铁电性的关键一环。从某种意义上看,化学改性或者化学修饰是实现弹性铁电体的重要发展方向。 【成果掠影】 在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李润伟研究员与胡本林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报告了一种基于PVDF的通过部分交联实现的固有弹性铁电体,这是一种通过共价键连接两条聚合物链的过程。该聚合物即使在较大的机械变形下也表现出稳定的铁电性,适用于需要弹性的应用。 作者发现,交联密度优化值为1.44%时,化学改性后逇P(VDF-TrFE)能够表现出最佳的结晶度和弹性。此外,得益于PVDF和PEG二胺的不混溶联性主要发生在半结晶聚合物的非晶区域,这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结晶区域中的β相,并解释了观察到的铁电性。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化学改性可以将塑性铁电聚合物“调控”为弹性体,实现从不可逆变到可逆变形的转变。 此外,部分交联后P(VDF-TrFE)的弹性改善牺牲了压电系数,这导致将输入电信号转换为机械变形的效率降低,是否其他弹性聚合物可以赋予铁电性也应该被探索。例如,在弹性体中引入手性增加了采用铁电诱导极性结构的可能性。因此,使用同手性单元,例如手性单体和交联剂,可以使弹性体中的铁电性被合理设计。 相关研究成果2023年8月3日以“Intrinsically elastic polymer ferroelectric by precise slight cross-linking”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 【核心创新点】 1.本文开发了一种低密度策略,使用聚合物链的总重复的1至2%交联,以提高铁电聚合物P(VDF-TrFE)的弹性性能。本文中使用软链和长链交联剂聚乙二醇(PEG)二胺的部分交联赋予弹性和高结晶度,对于实现更好的铁电响应至关重要。 2.本文中制备的铁电聚合物具有优异的弹性恢复,弹性拉伸应变高达125%,比以前报道的PVDF基聚合物至少大一个数量级。即使高达70%的应变,它也显示出强大的铁电响应,也就是说,拉伸长度比其初始状态增加了70%。 【成果启示】 综上所述,作者提出了一种“轻微交联”策略来开发弹性铁电体,通过巧妙地将塑料聚合物铁电体与软链稍微交联成稳定的铁电体网络,成功地通过溶液处理和标准电子工业方法实现了弹性铁电体的制备。同时,开发了拉伸设置,以在应变下对铁电体响应施加应变。单轴拉伸后,全弹性装置表现出类似橡胶的行为。随着应变的增加,弹性铁电体的P-E环的矩形度逐渐改善。此外,为了评估应变对铁电体响应的影响,作者进行了模拟以计算真实值。通过改变应变值,在拉伸过程中从0%到70%几乎保持不变,从而意味着本文的弹性铁电体的铁电体响应不受施加应变的影响。应力消除后,铁电体响应几乎保持不变。更加重要的来看,本文中实现的弹性铁电体弥补了铁电体材料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的巨大鸿沟,在推动可穿戴、信息存储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 文献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h2509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在纳米水凝胶抗污染油水分离膜材料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23
    • 在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目前,含油污水的处理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复杂环境下乳化含油污水的处理。利用膜分离技术来实现油水分离被认为是最具有效的分离手段之一,特别是针对乳化的油水体系。然而,传统的膜分离材料在油水分离过程中会遭受严重的污染,导致分离通量以及油水分离效率的急剧下降,严重阻碍了膜分离技术在油水分离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开发新型的分离膜材料,解决分离膜材料的污染问题,是实现油水的高效、快速以及稳定分离的关键所在。 近期,为了解决膜分离材料的抗污染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靳健研究员课题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备了一种磺基甜菜碱型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接枝改性的PVDF多孔膜(ZNG-g-PVDF)(如图1所示)。这一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的尺寸~50nm,这一纳米级尺寸有助于纳米水凝胶的快速浸润和吸水,从而赋予了PVDF多孔膜超亲水的性质。由于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同时具有水凝胶的高保水性能以及两亲离子性聚电解质的强水合能力,能够在PVDF多孔膜的表面构筑出牢固的水合层以及近中性的表面。这一超亲水的近中性表面赋予了PVDF多孔膜在水下对原油近乎零粘附的效果(如图2所示)。此外,磺基甜菜碱型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具有优异的抗盐性以及耐酸碱性能,保证了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接枝改性的PVDF多孔膜在不同种类的盐溶液中以及宽泛的pH范围内均能够保持超亲水特性以及水下超低油粘附效果。为了进一步考察这一分离膜材料的抗污染性能,研究人员通过模拟现实的乳化油水,利用这一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接枝改性的PVDF多孔膜来分离含有表面活性剂、蛋白质以及生物有机质(NOM)的油水乳液并监测其多次循环过程中通量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如图3所示),这一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接枝改性的PVDF多孔膜具有优异的综合性抗污染能力,循环过程中通量的恢复率几乎高达100%。这一工作所使用的亲水改性策略相对温和、简单,为制备高效油水分离膜材料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