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不是唯一选择!MIT研究团队找到改造植物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12-10
  • 除了转基因,人类还可以如何“设计”植物呢?目前,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基因工具,这种工具可以更容易地改造出能够抗旱或抗真菌感染的植物。目前,这项技术适用于包括菠菜和其他蔬菜在内的许多不同的植物。

    他们的方法是借助纳米颗粒来将基因传输到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植物生物学家克服转基因所必须经历的复杂、耗时的过程。

    关于这种新方法,麻省理工学院 Carbon p. Dubbs 化学工程教授 Michael Strano 评价道:“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机制,适用于所有植物物种。”

    这项研究是最近启动的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与技术联盟 (SMART) 项目中的第一个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 2 月 25 日的《自然-纳米技术》上,作者是 Michael Strano 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董事、洛克菲勒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蔡南海 (Nam-Hai Chua)。

    “这是迈向叶绿体转化的重要的第一步,”蔡南海说,“这项技术将在快速筛选多种作物中叶绿体表达的候选基因大有作用。”

    目标:叶绿体

    几年前,Strano 和他的同事发现,通过调整纳米粒子的大小和电荷,他们可以设计出穿透植物细胞膜的纳米粒子。这种机制被称为脂质交换膜渗透 (LEEP),通过将携带荧光素酶 (一种发光蛋白) 的纳米粒子嵌入到植物的叶片中,使植物发光。

    当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报道使用 LEEP 技术将纳米颗粒植入植物时,植物生物学家开始思考是否可以用它来对植物进行基因改造,更具体地说,是否可以将基因植入叶绿体。因为植物细胞一般有几十个叶绿体,所以诱导叶绿体 (而不仅仅是细胞核) 表达基因可能是一种产生大量所需蛋白质的方法。

    “把遗传工具带到植物的不同部位是植物生物学家非常感兴趣的事情,”Strano 说。“每次我在植物生物学界做演讲时,他们都会问我,是否可以利用这种技术将基因传递给叶绿体。”

    作为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包含大约 80 个基因,这些基因会编码出光合作用所需的蛋白质。同时,叶绿体也有自己的核糖体,使它能够在叶绿体内组装蛋白质。但迄今为止,科学家很难将基因导入叶绿体,现有的唯一技术是使用高压“基因枪”将基因强力导入细胞中,而这种做法不仅会损害植物,而且效率不高。

    但在新技术的支持下,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创造了由包裹着壳聚糖的碳纳米管所组成的纳米颗粒,带负电荷的 DNA 与带正电荷的碳纳米管松散地结合。为了将纳米颗粒注入植物叶片,研究人员在叶片表面下方使用了一个装满颗粒溶液的无针注射器,颗粒通过控制水分蒸发的气孔进入叶片。

    一旦进入叶片内部,纳米颗粒就会穿过植物细胞壁、细胞膜,然后穿过叶绿体的双层膜。粒子进入叶绿体后,叶绿体的弱酸性环境就会促使 DNA 从纳米颗粒中释放出来。一旦脱氧核糖核酸被释放出来,就可以转化成蛋白质。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黄色荧光蛋白基因,这样能很方便地观察哪种植物细胞表达了这种蛋白质。他们发现,大约 47% 的植物细胞产生这种蛋白质,但研究人员相信,如果他们继续进行实验,这一数字还会增加。

    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生物科学副教授 Sanjay Swarup 说:“这种方法肯定为研究植物中叶绿体表达的候选基因筛选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重塑植物

    这种方法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它可以用于许多植物物种。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在菠菜、西洋菜、烟草、芝麻菜和常用于研究的拟南芥中都进行过了测试。他们还表示,这项技术不仅限于碳纳米管,还有可能扩展到其他类型的纳米材料。

    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新工具将使植物生物学家更容易地设计出各种理想性状的蔬菜和作物。例如,新加坡和其他地方的农业研究人员都有兴趣为城市农业创造出可以在更高密度状态下生长的作物。除此以外,该技术还可以用于培育抗旱作物以及抗真菌感染的香蕉、柑橘和咖啡等作物,以及对水稻进行改良,使其不会从地下水中吸收砷。

    而且,由于该方法仅对叶绿体进行操作,叶绿体是母系遗传的,可以传给后代,却不会转移到其他植物物种,这将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此前出现过的基因编辑花粉传播到杂草中,导致杂草对除草剂和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案例就不会再出现。

    参考:news.mit.edu/2019/genetic-engineer-plants-survive-drought-0225

相关报告
  • 《转基因植物何时不是转基因植物?》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丁倩
    • 发布时间:2016-09-23
    • 从锌指核酸酶(ZFN)到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再到CRISPR,最近开发的基因组编辑方法激起了如何管控转基因(GM)作物的争论。例如,加拿大仍坚持其原则,无论使用什么技术,只要引入一个新性状,植物就应作为转基因被管制。但到目前为止,美国农业部从其转基因生物管理条例中剔除了由TALEN和CRISPR改良的植物。欧盟仍在斟酌这个问题。
  • 《转基因与基因编辑植物的比较》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12-26
    • 人们很容易看到大量高档餐厅和杂货店推销非转基因生物产品,并得出结论,食用转基因生物对你的健康有害。反转基因运动有效地激起了人们的恐惧和忧虑,其经常援引令人怀疑的“科学”理论,并遵循“预防原则”,就是说即使没有可信的科学理由来避免转基因食品,它们仍然应该被避免,因为未来某个时候可能会发现其缺点。这个组织严密、资金充足的反转基因运动有效地淹没了支持转基因组织的论点,包括对农业可持续性的重大全面改善。 一些反对转基因运动的人士认为,有必要对某些育种技术(包括基因编辑)进行更多的审查和监管。欧盟最近裁定,基因编辑作物在监管方面应该像转基因生物一样对待,这引起了更大的混乱。 欧盟的这项裁决要求使用CRISPR和其他基因编辑工具创建的植物与转基因生物相同,并受到同样严格的规定。但是,该裁决也有一个例外,不包括使用具有长期安全记录的常规诱变技术开发的植物。 这项裁决令人头疼,迫切需要理解所涉及的科学。那么,什么是基因编辑?它与转基因或转基因作物有什么不同吗?如果基因编辑的作物无法与传统植物育种培育的作物区分开来,那它们又如何被调控呢? 基因编辑和创造转基因生物是有区别的。理解这种区别对于做出对消费者和投资者以及对全球粮食供应的未来有利的选择至关重要。从对诱变作用的更好理解开始。 突变作为鉴定优良植物品种的历史手段 事实是:只要我们吃植物,我们人类就食用转基因食品。 自发突变-DNA中的变化或突变-总是自然发生的。这是由于自然辐射,如紫外线或宇宙射线,化学反应,或DNA复制错误。当DNA的这种化学变化发生在植物编码重要信息的基因组的一部分时,这种变化通常是有害的。但有时,这种改变是有益的,并且由此产生的突变植物比其亲本更好。 人类已经选择改良的突变植物至少9000年了。包括玉米、西瓜和桃子在内的现代作物与它们的野生祖先有着根本的不同,这是人类长期选择优质作物进行植物育种的结果。早期的农民会选择具有有利突变的作物系,如更大的谷物、更美味的水果,或其他理想的特性(比如,一种大葫芦可用作容器)。年复一年,最好的植物种子被保存和重新种植。农民们总是在寻找好种子,就像今天一样。经过多代人的杂交育种农民创造了遗传改良和更强壮、产量更高的作物。从本质上讲,几千年来,农民一直在对作物进行基因改造,至少是通过选择突变体和仔细杂交不同品种。 这些传统的方法今天仍在使用。此外,近90年来,植物育种家采用了新的方法来提高产生突变的效率,目的是选择改良的品种。从1930年左右开始,包括X射线、伽马射线、紫外线和中子在内的各种辐射被用于“诱变”植物种群,以产生高频率的诱变植物突变体,育种者可以从中选择。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芥子气和类似的化合物被用作另一种产生突变体的方法。甚至在今天,化学物质如甲烷磺酸乙酯(EMS)和类似的化合物通常被用来产生突变体植物群体。这些方法是有用的——2004年发表的一篇高被引文章估计,来自诱变群体的2250多种植物品种已经公开。 “自发”或“诱导”植物突变的一个关键方面是突变的过程是随机的。现在,有一些为植物引入变异的方法不是随机的,而是高度计划的。 这些是精密的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Cas9、归巢核酸内切酶(“巨核酸酶”)、寡核苷酸定向诱变和锌指核酸酶,它们都可以用来产生突变,这些突变与自发或诱导群体所鉴定的突变无法区分。 引导理想的突变 我们正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技术上经历着快速的进步,价格急剧下降,能力也逐年增加。这意味着植物科学家和育种家能够识别出关键需要的突变,而这些新的基因编辑工具能够对植物品种进行精确的编辑。相对于开发突变体品种和将多个期望的突变组合成同一植物品种所需的传统植物育种步骤,这在时间和资源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利用该技术对植物进行改良有着重大的兴趣,包括Calyxt、Precision Biosciences和Pairwise在内的公司都致力于利用基因组编辑来开发和交付改良的植物品种。 虽然这些工具中的每一个都有不同的机制,但是改变本身原则上与自发的、自然的突变是无法区分的。在最终产品中,没有异物的痕迹残留,并且编辑过的生物体的基因组基本上与以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