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最大的野外调查,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提供了重要支撑》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19
  • 人类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所导致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被认为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最为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途径。如何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能力,既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也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北京时间4月18日凌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系列研究成果以专辑形式正式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量化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强度和空间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和大尺度养分条件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以专辑形式,在这个刊物上系列发表7篇研究论文,不仅是中国首次,在亚洲也是首次,在国际上也十分少见。

    科研人员对群落植物进行分器官取样

    累计采集各类植物和土壤样品超60万份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缔约方,近年来中国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出发,制定了“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战略思路,并在降低能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持续提升,中国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的趋势难以逆转,势必面临履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中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的巨大压力。

    中国科学院审时度势,积极响应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最先部署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之一,于2011年1月,率先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专项(简称“碳专项”)。该专项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中国各类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进行系统调查和观测,来深入揭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特征、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国家生态环保政策的固碳效应,从而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气候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前所长、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所副所长于贵瑞研究员2位项目首席科学家的领导下,来自中国科学院及高校、部委所属35个研究院所的350多名科研人员,按照统一的实验设计和调查方法,系统调查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地、灌丛、农田)碳储量及其分布,调查样方17,000多个、累计采集各类植物和土壤样品超过60万份。就连审稿人也惊讶于,“样方数量如此之多,取样方法如此规范。”这是当今世界调查范围最大的野外调查项目,为研究中国植被生产力、碳收支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宏观格局提供了大量野外实测数据,也为我国国土资源规划、保护与利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本底数据。

    对样品碳元素含量进行测定

    实现了从跟踪、并行到领跑的飞跃

    自2015年1月开始,在方精云院士的组织和推动下,科研人员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打破课题间壁垒、实现数据完全共享,在凝练出若干个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对所有采集的数据统一汇交整理、统一控制数据质量、统一进行数据挖掘,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

    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1)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例如,在2001-2010年期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2.01 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是固碳主体,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而农田和灌丛生态系统分别贡献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基本处于平衡状态;(2)首次在国家尺度上通过直接证据证明人类有效干预能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例如,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草工程、以及长江和珠江防护林工程等)和秸秆还田措施的实施,分别贡献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的36.8%(7.4千万吨)和9.9%(2千万吨);(3)首次在国家尺度上开展了群落层次的植物化学计量学研究,验证了生态系统生产力与植物养分储量间的正相关关系,揭示了植物氮磷元素的生产效率;(4)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土壤碳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证实了增加生物多样性不仅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的碳储量。

    对样品进行来样登记

    美国科学院院士Inder M. Verma认为,“该专辑主题不仅在科学上,而且在社会领域,都非常重要,应该会在世界上引起广泛的兴趣和产生重大的影响。”《美国科学院院刊》是国际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在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其影响力与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齐名。

    该成果的发表彰显了我国科学家在碳循环、全球变化、生态系统生态学等领域的国际地位,体现了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从国际跟踪和并行到领跑的飞跃。该项研究成果不仅为验证和发展相关的生态学基本理论、评估生态系统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基本数据,也为今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提供了重要支撑。从科学角度有说服力地宣传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成就,发出了“中国声音”。同时,这也为人类干预促进生态系统碳吸收提供了新的见解,为正在经历类似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相关报告
  • 《核能和气候变化》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20-04-10
    • 为了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和相关的气候变化,世界必须迅速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核能是低碳能源,可以在需要的时间范围内大规模部署。作为清洁能源技术组合的一部分,扩大其使用至关重要。气候变化—加速发展的全球问题联合国认识到气候变化是“对人类最系统的威胁”。尽管如此,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仍在继续增加——2017年达到326亿吨,创历史新高,自2002年以来增加了40%以上。核能是低碳的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在其生命周期中,每单位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与风能相当。 由于核电是可靠的,可以大规模部署,可以直接替代化石燃料电厂,避免化石燃料燃烧发电。核能的使用避免了排放,相当于减少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汽车的排放量。法国超过70%的电力来自核能——这是全球最大的核能国家——其电力部门的排放量是欧洲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电力来“推动”。自2000年以来,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比总能源增长速度快三分之二,从占最终能源消耗的15%增长到19%,而且这一趋势预计将继续下去。电力在使用时是清洁的,但目前与能源有关的碳排放有40%以上来自电力部门。减少电力部门的碳排放,同时为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提供负担得起且可靠的电力,是减缓气候变化战略的核心。过去20年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增加了风能、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但未能取代化石燃料。2017年,化石燃料生产的电力——无论是相对还是绝对——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巴黎协定》的核心目标是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远低于工业化前水平的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科学上的共识是,将升温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将大大降低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2018年的报告《全球变暖1.5°C8》中警告说,地球可能最早在2030年突破1.5°C的门槛。在大多数与IPCC设定的保持全球气温低于1.5°C相一致的途径中,核能发电的份额显著增加。几乎所有提出的实现深度脱碳的途径都表明,核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包括国际能源机构、麻省理工学院能源倡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和世界能源理事会公布的那些途径。核工业认识到挑战的规模和紧迫性,以及所有低碳能源必须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谐——电力行业对未来电力供应的愿景——设定了一个目标,即到2050年核能提供25%的电力,以帮助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最糟糕后果。
  • 《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为全球气候决策提供关键数据质量支撑》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5-09
    • 近日,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与软件公司Oxidian合作开展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C3S),C3S是欧盟太空计划地球观测组成部分哥白尼提供的六个业务服务之一。 气候变化对地球影响广泛,从天气模式到生态系统、人类健康都深受其害。可靠获取优质、可信且可复现的气候数据与信息,是理解气候变化、其影响及应对方法的基础。 NPL和软件公司OXIDIAN将为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C3S)提供评估与质量控制(EQC)功能,确保各类气候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涵盖基于气候预测和季节性预报生成的气候指标及衍生数据。此外,还将对从描述过去、现在和未来气候状态特征的电子学习模块,到更技术性的数据教程等学习资源进行EQC评估。 C3S由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代表欧盟委员会运营,提供欧洲及全球过去、现在和未来气候状态的质量保证气候数据和信息,已成为国际媒体和新闻界信赖和权威的数据来源,其数据证实了一系列创纪录的气候事件及其相关影响,并致力于提升气候数据的质量、可靠性和可用性。通过投资这项运营 EQC功能,C3S旨在赋予用户信心和知识,使其能够基于可靠的气候数据做出明智决策。 NPL将对C3S气候应用、指标和衍生数据集进行科学质量评估,OXIDIAN则负责学习资源和用户参与活动的评估,确保EQC材料对多元化的C3S用户群体具有相关性。 国家物理实验室(NPL)首席科学家Joanne Nightingale博士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再次在开发和执行这项关键服务提供的大量气候数据集的 EQC 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NPL太空领域战略业务发展经理Cyrus Larijani博士表示:“这是一个重要的项目,与OXIDIAN合作提供可信的气候数据,我非常高兴NPL的科学在深入了解地球健康状况方面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英国航天局EO与气候联合负责人Lauren Newell表示:“英国很高兴参与欧洲的哥白尼计划,该计划在推进全球气候科学以及通过其卫星网络提供地球信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这份新合同,NPL和OXIDIAN的专业知识将有助于赋予全球决策者权力,使他们能够基于可靠且相关的气候数据充满信心地采取有效行动。” OXIDIAN创始人Daniel Tipping表示:“我们OXIDIAN团队的每个人都将努力确保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的数据令用户满意并且质量尽可能高。我想向Joanne Nightingale表示衷心的感谢,她是该项目提案的推动力量,也是联合团队的中流砥柱。未来几年将是精彩而充满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