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行业利润增长 三成来自于补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5
  • 由于在减速器、伺服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上的差距,国内厂商往往对国际厂商的依赖度非常高,采购溢价十分严重,这直接束缚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突破。目前工业机器人产能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高端能力不足,低端领域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旧动能切换的新阶段,曾经一度被贴上低利润标签的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反而给国产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密度全球增速最快的国家。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最新数据统计中,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位于全球排名第23名,政府也不断通过政策扶持,欲在2020年之前,将中国打造为全球自动化程度前十的国家。

    依赖政府补贴

    受益于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国产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2017年全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3.1万台(国家统计局口径),同比增长81%。2018年也继续延续增长势头,1、2月份,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8770台,累计同比增长25%。

    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新松机器人、埃斯顿、新时达、拓斯达、华中数控等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企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4.56亿元、10.79亿元、34.14亿元、7.64亿元和9.85亿元。其中新松机器人净利润最高,达到4.48亿元,净利润率达到18.24%。随后是新时达、拓斯达,均破亿元;净利润增速最快的企业为华中数控,同比增长达146.80%,其次为刚上市一年的拓斯达,增速为78.15%。

    不过,现阶段国内上市公司对政府补助依赖程度较高。

    招商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新松机器人、埃斯顿、拓斯达以及新时达四家上市公司的政府补助占净利润的比例高达30%。记者注意到,尽管2017年大部分机器人企业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部分企业利润基本来自于政府补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地方政府热情高涨,其发展目标加起来已经远远超过国家层面的规划目标。

    从国家到地方,机器人产业更加迎合未来经济目标,显然这是机器人企业获得政府巨额补贴的原因之一。以广东为例,广东佛山市经认定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培育企业,补助50万元;经认定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培育企业,补助30万元;突破机器人本体制造重大技术瓶颈的骨干企业,每年最高补助800万元。东莞产机器人投入占项目总投入50%以上的,单个项目最高资助更是高达600万元。

    工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逾800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而这些公司之所以可以存活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目前热衷成立的各种产业园和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有关。

    价格优势不再利润收窄

    这些“徒有其表”的机器人企业不仅推升了整个行业的泡沫,同时也拉低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进而形成某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在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看来,虽然行业火爆,但是国内机器人企业仍然前路漫漫。

    他表示,中国巨大的市场却并未孕育出中国自有的可与工业机器人领域“四大家族”(发那科、安川、ABB和库卡)比拼的机器人企业。

    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营收规模最大的新松机器人,在2017年的营收仅为24.56亿元人民币,换算成美元仅为3.86亿美元。

    反观“四大家族”中营收规模最小的库卡在2017年的机器人板块营收也达到了12亿美元。而发那科在2017年的合并净利润就已经达到105亿元。

    记者注意到,由于高端市场迟迟无法突破,目前国产机器人行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就是国产机器人企业的利润正在收窄。其中的原因,据记者多方采访后得知,这主要是因为以前国产机器人企业靠价格优势占领产业链低端的生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核心技术尚未赶上“四大家族”的同时,快速下降的机器人制造成本正在威胁着中国机器人企业之前的立足之道。

    据了解,工业机器人在10年前销售均价在50万左右,现在价格是四大家族机器人售价在15万~20万元,埃夫特、埃斯顿等国产机器人价格略低于四大家族,经济型的纯国产机器人终端销售均价约8万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随着减速机等零部件国产化,工业机器人均价估计会降到5万元以内。

    记者注意到,国内机器人企业强调自身的优势更多还是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考虑。

    双环传动机械研究院院长张靖告诉记者,考虑到进口关税、运输以及生产等成本,该研究院生产的减速机价格相较于国外进口的大概可以减少20%~30%。显然目前大部分国产机器人企业仍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靠“性价比”而非核心技术来打开市场,处于产业链较低端的现状。虽然我国机器人行业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势头明显,但是毛利率和净利率近年来都有走低趋势。其中毛利率在2010年到2016年之间从40.89%下滑至34.53%,而2017年前三个季度的毛利率为31.65%。净利率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2017年前三个季度的净利率仅为12.34%,而反观2010年的净利率却高达23.24%。

    库卡工业徕斯机器人(昆山)有限公司销售副总裁邹涛曾向记者表示,由于在减速器、伺服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上的差距,国内厂商往往对国际厂商的依赖度非常高,采购溢价十分严重,这直接束缚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突破。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工业机器人产能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高端能力不足,低端领域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向记者表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乏,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

相关报告
  • 《工业机器人:行业复苏强劲,国产替代乘势崛起》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7-27
    •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6月工业机器人统计数据。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产量20761套,同比增长29.2%,较5月的16.9%大幅回升12.3%;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产量为93794套,累计增长10.3%,较1-5月的6.7%回升3.6%。   当前,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智能制造应用领域从行业来看,主要可以归集为汽车、3C、仓储物流、金属加工、塑料化工和食品饮料烟草和其他,总共覆盖了99%的应用;从功能分类来看,可以归集为焊接、搬运、装配、处理、喷涂等核心功能。   近几年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贡献了超过30%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自2013年开始,连续6年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需求市场。   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7.3亿美元,随着2020年工业机器人行业逐步复苏,国产机器人有望凭借行业东风、实现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张,   据IFR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在2017年达到97台/万人,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预计我国机器人密度将在2021年突破130台/万人,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从2015年至2019年,在国内六轴机器人市场,国产机器人销量从不到8000台,提高至近2.4万台,CAGR达33.8%较进口工业机器人销量CAGR高出15pcts,国产的市占率也从2015年的16.4%提升到2019年的24.1%。   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发那科、abb、安川、库卡的市场占比分别为13.0%、12.3%、8.8%、7.4%;此外,爱普生、雅马哈、川崎、不二越、三菱等日系品牌位居前列,市占率前十名的供应商中有七名是日系厂商。   近年内资的优秀品牌埃斯顿、哈工智能、钱江机器人及汇川等厂商开始崛起,份额逐渐提升。国内品牌中市占率最高的是埃斯顿位列第10,市占率为2.4%,众为兴(新时达子公司)次之,市占率为2.0%。2018年汇川在国内市场份额1.3%,位居行业第14、内资第4。   从应用行业看,国产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主要集中在码垛、上下料以及搬运等相对低端的领域。我国工业机器人高端本体供给不足,低端供给过剩,系统集成商数量多、规模小,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供给端有待优化。   从产业链来看,工业机器人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集成应用三部分。   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及传感器等,这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   控制器由于其“神经中枢”的地位和门槛相对较低,成熟机器人厂商一般自行开发,以保证稳定性和维护技术体系。因此控制器和本体绑定效应强,市场份额基本跟机器人本体一致,发那科、库卡、ABB和安川占据主导地位。   伺服系统技术难度中等,国内有一定自主配套能力。工业机器人的伺服系统由伺服电机和伺服驱动器组成,用于驱动机器人关节运动,需要精确、快速、稳定的进行速度、转矩、位置控制。   竞争上外资企业占据绝对优势,日系品牌凭借良好的产品性能与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垄断了中小型OEM市场(份额45%),欧系品牌30%,国产15%左右。   中游是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就是机器人的“身体”,主要为机器人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及实现。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手臂、腕部等,部分机器人本体还包括行走结构。   机器人本体的硬件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主要在结构的优化和使用体验的提升。外资仍垄断高端市场,中低端国产化率提升。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市场份额合计占比超过50%。   下游是集成应用商,负责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对工业机器人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   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长期发展存在三大驱动力:一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力”;二是人力成本高企倒逼机器换人的“拉力”;三是政策扶持的“催化力”。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在经历过高期望的投资过剩、地方政府盲目补贴、企业骗补、产品发展低端化后,迎来了泡沫化的低谷期,产业资本涌入开始趋于理性。   在未来的智能工厂中,工业机器人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需要大量的工业机器人进行智能化运作。而5G的加速建设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预计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00亿美元。
  • 《国产机器人吹起冲锋号 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0万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10
    • 中国连续四年成工业机器人销量冠军 自1954年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诞生以来,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加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普及也带来了市场的急剧增长。 根据IFR统计,2016年全球共销售了29万台工业机器人,主要引用于汽车、电子、金属、化学/塑料等领域的搬运、焊接、组装等流程中,其中,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消费量为8.89万台,也就是说,全球每卖出十台机器人中,就有三台是销往中国市场。 图表1:2010-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及占全球比重(单位:台,%) 国产机器人吹起冲锋号 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0万台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替代人力作为基本生成要素已经成为中国智造的大趋势。然而,由于我国机器人市场仍然以外资品牌为主,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比较薄弱,面临国内如此巨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却没有一个国内企业参与市场中,分享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带来的红利。 目前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机器人制造,都被牢牢的控制在日本发那科、安川、德国库卡、瑞典ABB“四大家族手”中,2016年这四大企业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比例分别高达18%、12%、14%、13.5%,众多国产机器人企业只能在剩余30%的市场份额中争抢,而且这些竞争还都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高端领域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份额不到5%。 图表2: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单位:%) 国产机器人吹起冲锋号 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0万台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十三五”发力国产工业机器人 因此,2016年4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十三五”时期要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未来,我国将从关键技术产业化和市场环境规划上入手,双管齐下,着力解决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下一步发改委将密切跟踪机器人产业发展新动向,从产业协调发展角度率先协同攻关的模式,加快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与此同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规划也备受期待,该专项经费共60亿元,中央财政计划投入20亿元,其他包括地方政府以及企业配套资金。‘十三五’在机器人方面的重点专项投入相当于“十二五”科技部投资的4倍多,“十三五”一年相当于“十二五”的总投入。 图表3:“十三五”发力国产工业机器人 国产机器人吹起冲锋号 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0万台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0万台 可以看到,基于全球第一大需求市场的凭借,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当快的,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达到72426台(含外资品牌),同比增长120%;其中,自主品牌机器人产销量为29144台,同比增长16.8%。 图表4:2013-2017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及占比(单位:台,%) 国产机器人吹起冲锋号 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0万台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外,在2016年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 2016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量8.89万台,约占全球总销量30%,其中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只有区区2.9万台,如果按2016年的全球总销量,由2.9万台,到10万台就是由占全球总销量10%跃升到占全球总销量的35%,这样的变化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了。 图表5:2017-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预测(单位:万台) 国产机器人吹起冲锋号 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0万台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十三五”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