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赤霉病、茎基腐病等小麦病虫害预计2025年总体偏重发生》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1-13
  • 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全国植保体系和科研教学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25年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5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5.8亿亩次,虫害发生3.7亿亩次。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至大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汉水流域和西北麦区局部偏重发生,茎基腐病和纹枯病在黄淮麦区偏重发生,蚜虫在黄淮海大部麦区偏重发生。
    一、发生趋势
    (一)病害
    赤霉病总体偏重流行,湖北江汉平原和鄂东、浙江大部、安徽大部、江苏中南部、河南南部大流行风险高;江苏北部、河南中北部、河北南部、陕西关中中东部、四川西北部和东部偏重流行;预计发生面积2亿亩,需预防控制面积4亿亩次。
    茎基腐病在黄淮和华北南部麦区总体中等发生,河南中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陕西关中、山西运城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5000万亩。
    条锈病总体中等流行,四川盆地、湖北江汉流域、陕南和关中中西部、甘肃东部和南部、河南南部等局部偏重流行;西南、江淮、黄淮和西北的其他大部麦区中等流行;华北和新疆有偏轻发生风险;预计发生面积3800万亩。
    白粉病总体中等发生,江苏中北部、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和北部偏重发生,黄淮、华北和西北的其他大部麦区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9600万亩。
    纹枯病总体偏重发生,河南大部、山东大部、安徽大部、江苏中北部偏重发生,江淮、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18亿亩。
    其他病害总体偏轻至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7650万亩。其中,叶锈病在各麦区发生4150万亩;根腐病、全蚀病、叶枯病等病害在黄淮和华北的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二)虫害
    蚜虫在黄淮和华北大部总体偏重发生,长江中下游、江淮、西南和西北大部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亿亩次。
    麦蜘蛛总体中等发生,主要发生在江淮、黄淮和华北中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麦区;预计发生面积9300万亩。
    其他虫害总体偏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7500万亩。其中,地下害虫在西北和华北麦区发生3800万亩,麦叶蜂在华北麦区发生面积1000万亩;灰飞虱、吸浆虫、一代粘虫、土蝗等害虫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二、预测依据
    (一)赤霉病、茎基腐病等重大病虫害基数偏高
    受秸秆还田等因素影响,引起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镰刀菌菌源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分布广泛,对长江流域、江淮、黄淮和华北南部麦区威胁逐年加重。其中,茎基腐病秋苗发生面积198.25万亩,天津、北京、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市)平均病株率为0.1%—0.8%,与2023年同期相当;山东西南部和北部、河南东部和北部、河北南部、关中东部等麦区病情较重,局部田块病株率达2%—4.5%。
    条锈病秋苗发生点多面广,总体病情重于近三年。截至12月12日,小麦条锈病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5省(区)17市(州)67个县见病,见病县数为2010年以来第二多;发生面积130.91万亩,比2021—2023年同期均值增加80.7%,但仅为重发的2019和2020年同期均值的四成。秋苗主发区甘肃定西、宁夏固原等局部病田率达50%以上,青海海东为20%左右,其他大部地区零星见病;西北冬繁区陕西关中和陕南始见期均较常年偏早,目前已有20个县见病,见病县数超过重发的2019和2020年同期;西南冬繁区在四川梓潼县和宁南县查见发病中心,见病时间接近常年。
    白粉病总体病情重于2023年、接近常年。西北、西南等部分麦区秋苗见病,发生面积268.4万亩,同比增加57.9%,比2014—2023年同期均值减少12.6%。宁夏病情重于常年,彭阳、原州平均病田率80%—90%,全区平均病叶率5.9%;甘肃、陕西、山西、云南、湖北等其他秋苗发生区平均病叶率0.4%—1%,总体接近常年;河南等冬繁区零星见病。
    纹枯病总体病情重于2023年、轻于常年。江淮、黄淮、华北麦区发生面积505.3万亩,同比增加42.7%,比2014—2023年同期均值减少36.9%。平均病株率,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为0.9%—1.7%,江苏、安徽为0.1%—0.3%,轻于常年。
    蚜虫秋苗发生面积小,发生程度轻于常年。全国秋苗发生面积545.9万亩,为近十年(2014—2023年)最低,同比减少33.3%,比2014—2023年同期均值减少58.4%。平均百株蚜量,四川、云南、湖北为22—28头,江淮北部、黄淮、华北大部麦区为0.4—6头,均低于常年同期。
    麦蜘蛛冬前虫量偏高。黄淮、江淮、华北、西北麦区发生1125.1万亩,同比增加35.5%,比2014—2023年同期均值增加8.7%。平均每尺单行螨量,安徽、河南、山东、山西、河北为3—30头,陕西关中局部45.5头,均较常年同期增加。
    (二)主栽品种综合抗性差、田间群体大,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全国大部麦区冬小麦主栽品种对赤霉病、茎基腐病、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抗性水平低。长江流域、江淮、黄淮等主产麦区丰产、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大,耐赤霉病品种推广面积小。全国大部麦区条锈病优势小种条中32、34号致病力强、毒性谱宽,甘肃、陕西、四川等菌源区小麦条锈病抗病品种比例有所上升、但缺乏具备苗期抗性的品种,安徽、河南、山东等东部麦区主栽品种全生育期抗性较差。2024年黄淮海麦区秋播墒情好、气温高,加之播种量大、长势偏旺、田间郁闭,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三)冬春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有利于病虫发生流行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24年冬季(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小麦主产区大部地区气温偏高,西北地区中东部、西南地区东南部降水偏多,对条锈病等病虫的繁殖越冬十分有利。2025年春季(3—5月),全国大部麦区气温较常年偏高,春季病虫害发生流行期可能提前;中东部麦区降水总体偏少,有利于麦蚜、麦蜘蛛等上升危害;西部麦区降水偏多,有利于返青后病害快速扩展。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小麦抽穗扬花期易遇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暴发流行风险高。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3824.htm
相关报告
  • 《预计2021年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仍维持重发态势》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11-25
    • 11月13—15日,第三十六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在重庆举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计2021年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仍维持重发态势,其中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螟等迁飞性害虫,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流行性病害对粮食生产威胁大;预计全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可达62亿亩次,防治面积可达70亿亩次。    2021年草地贪夜蛾将在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呈重发态势,需重点防控,西北、黄淮、华北和东北需加强防范,预计全国发生面积2000万亩以上,防治面积3000万亩次以上;稻飞虱将在华南、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南方其他稻区中等发生,预计全国发生面积3.5亿亩次,防治面积4.5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将在江南、西南东部和长江下游稻区偏重发生,华南、西南西部和江淮稻区中等发生,预计全国发生面积2.1亿亩次,防治面积2.5亿亩次;小麦赤霉病将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大流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其他麦区中等流行,预计全国流行面积9000万亩,需预防控制面积2亿亩次;小麦条锈病总体偏重发生,重发区域主要在湖北和陕西大部、河南中南部、甘肃南部、四川沿江沿河流域、新疆伊犁河谷和塔城盆地等麦区,预计全国发生面积6000万亩,防治面积7000万亩次;草地螟在内蒙古及其周边重发可能性大,预计全国成虫发生面积可达5000万亩,幼虫发生面积3000万亩,需防治面积5000万亩次。    2021年农药使用量需求与2020年基本持平,杀虫剂使用量将基本持平,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用量下降,替代品种(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用量上升。杀菌剂使用量基本持平或略增,水稻病害用药品种没有大的变化;小麦流行性病害防治需求较高,新型杀菌剂使用量将增加,小麦茎基腐病相应品种的用药量会有所增加;防治柑橘溃疡病的铜制剂、春雷霉素需求量将加大。除草剂使用量将继续上升,防治稻田稗草、千金子的除草剂和防治麦田雀麦、节节麦以及抗性播娘蒿的除草剂品种需求量会增加;玉米田苗后茎叶处理需求量会增加;大豆田对氯酯磺草胺、乙草胺、噻吩磺隆、烯草酮的用量将有所上升;以苘麻为主要草相的地区,异噁唑草酮用量有进一步增加趋势。    2021年绿色防控重点技术主要包括生态控制、免疫诱抗 、四诱技术(光诱、色诱、性诱、食诱)、电解水技术 、防虫网阻隔技术和昆虫天敌保护利用7大类,生态控制要发展农田景观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在大时空尺度范围内进行生态岛、斑块、廊道等多种生境的设计与布局,创造有利于天敌的环境条件,抑制害虫种群,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控害保益功能,实现从靶标害虫控制到作物-害虫-天敌食物链的调控。植物免疫诱抗剂要拓展其在保鲜、水果免套袋技术上的应用。光诱技术重点推广新型节能高效专用诱虫灯,具有天敌逃生孔,最大限度避免对天敌的杀伤;色诱技术重点推广新型全降解诱虫板,逐步限用乃至淘汰不可降解的塑料板;性诱技术重点推广智能自控高剂量信息素喷射装置,以及专一好、持效期长的诱芯,大力推广草地贪夜蛾、水稻螟虫性诱剂、梨小食心虫迷向剂等;食诱技术重点推广实蝇类蛋白诱剂、棉铃虫利它素饵剂、盲蝽植物源引诱剂、稻纵卷叶螟生物食诱剂和花香诱剂、草地贪夜蛾食诱剂等。电解水技术要改进电解技术、降低应用成本。防虫网阻隔技术在水稻工厂化育秧和保护地蔬菜上要进一步推广应用。昆虫天敌保护利用,继续大规模推广应用赤眼蜂、丽蚜小蜂、平腹小蜂等寄生性天敌昆虫,重点推广应用瓢虫、小花蝽和捕食螨等捕食性天敌昆虫。生物农药继续推广应用真菌类、病毒类和细菌类微生物杀虫剂,重点产品为苏云金芽孢杆菌、短稳杆菌,白僵菌、绿僵菌、寡雄腐霉,以及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等;继续推广应用含有萜烯类、生物碱、酚类、类黄酮、甾体等有效成分的植物源农药;继续推广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等新型调节剂)、昆虫生长调节剂(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等)和农用抗生素(井冈霉素、武夷菌素、阿维菌素、农抗120、多氧霉素和中生菌素等)。
  • 《2018年全国水稻主要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 发生面积13.2亿亩次》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8-01-18
    • 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各省(区、市)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会商,结合水稻病虫基数、栽培制度、水稻品种、冬春季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8年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重于上年,发生面积13.2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面积9亿亩次,病害发生面积4.2亿亩次。发生特点:一是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区域广,华南、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二是二化螟在大部稻区呈明显回升态势,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重发态势明显;三是稻瘟病在西南、江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局部稻区偏重流行风险高,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南方局部稻区存在重发流行风险。 1 发生趋势 1.1 虫害 稻飞虱在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部分稻区偏重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8亿亩次。稻纵卷叶螟总体中等发生,其中长江下游和江南部分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3亿亩次。二化螟在大部稻区呈明显回升趋势,总体偏重发生,其中江南和长江中游大部稻区偏重、部分稻区大发生,华南北部、西南北部和江淮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2亿亩次。三化螟总体偏轻发生,华南南部和西南北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000万亩次。 1.2 病害 水稻纹枯病总体偏重发生,其中长江中游局部大发生,东北大部和西南南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6亿亩。稻瘟病总体中等发生,西南东部、江南南部、长江中下游及东北局部稻区偏重流行风险高,发生面积7,500万亩次。稻曲病总体偏轻至中等发生,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中、晚稻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500万亩。水稻病毒病总体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000万亩次,其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和江南局部稻区存在重发流行风险。 2 预测依据 2.1 病虫基数 二化螟冬前越冬虫源面积和基数偏高,全国虫源面积分别比2016年和近5年同期增加6.4%和14.1%,平均每亩活虫量分别比2016年和近5年同期增加58.3%和15.3%,其中江南稻区和长江中游稻区亩活虫数分别高达4,000~9,000头、2,200~3,000头,具备偏重以上发生的虫源基数;“两迁”害虫境外虫源地冬春季温度偏高,有利于其越冬和春季的虫源积累。据越南植保局统计,2017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越南北部发生面积剧增,接近2010年重发年份,具备偏重流行的毒源基础。稻瘟病、稻曲病、水稻纹枯病等病害在常发区由于菌源基数不断积累,田间菌源量大,具备中等以上发生程度的菌源基础。 2.2 耕作制度 当前,全国水稻主产区以种植粗秆大穗、优质高产型品种为主,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水稻病虫的发生为害。主栽品种抗病性参差不齐,加之抗病品种田间占比低、部分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有利于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发生流行。南方稻区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桥梁田多,有利于“两迁”害虫、螟虫等水稻害虫辗转为害。另外,秸秆禁烧、自然还田等耕作措施虽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但也有利于虫源、菌源基数的积累和病虫害的加重发生。 2.3 气象条件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7年冬季,全国呈现气温偏高、降水北多南少的特征,温湿条件适合南方水稻主产区螟虫、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的越冬;2018年春季全国大部地区温度偏高,降水偏少,其中浙江南部、江西南部、湖南东南部、福建、广东大部偏少2~5成,有利于水稻螟虫的发生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