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项!《我国支持制造业发展主要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发布》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4-05-06
  •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为使纳税人缴费人、财税干部和社会公众更加全面熟悉了解政策、更加高效准确适用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编写了《我国支持制造业发展主要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指引包括专项类和普惠性、区域性政策共31项,每项政策详细列明享受主体、享受内容、享受时间、享受条件、申报时点、办理材料、享受方式、政策依据、政策案例等9方面内容。
    《我国支持制造业发展主要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目录
    一、专项支持制造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1.纳税人生产销售批发零售滴灌带和滴灌管产品免征增值税政策
    2.纳税人生产销售批发零售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政策
    3.对用外购或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汽油生产的乙醇汽油免征消费税政策
    4.利用废弃的动物油和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的纯生物柴油免征消费税政策
    5.用于生产乙烯、芳烃类产品的石脑油、燃料油退(免)消费税政策
    6.软件产品增值税超税负即征即退政策
    7.对以回收的废矿物油为原料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汽油、柴油等工业油料免征消费税政策
    8.对符合条件的电池和涂料免征消费税政策
    9.销售自产新型墙体材料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10.综合利用资源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政策
    11.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12.国产抗艾滋病病毒药品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13.生产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
    二、普惠性、区域性政策中支持制造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
    14.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
    15.固定资产或购入软件加速折旧或摊销政策
    16.制造业符合条件的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
    17.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半征收“六税两费”政策
    18.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
    19.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20.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1.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
    22.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23.对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
    24.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新设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区内取得的所得定期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
    25.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
    26.注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并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
    27.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
    28.新疆困难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9.新疆喀什、霍尔果斯两个特殊经济开发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30.广州南沙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31.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 原文来源:http://www.ca800.com/news/d_1o5mur1eci4e1.html
相关报告
  • 《广州大力发展民营先进制造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2
    •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廖靖文 通讯员穗协宣)日前,市政协十三届二次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建议案《关于大力扶持发展民营先进制造业,促进广州实体经济上新水平的建议》得到回复,其中透露,广州将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基金,支持“IAB”等重点产业发展,每年安排不少于333公顷用地指标专门支持工业项目。广州还将重点遴选100家民营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作为“民营经济20条”的综合试点进行重点扶持。   83项细化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每年安排不少于333公顷用地指标专门支持工业项目,确保中长期内全市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25%。建设以10个价值创新园区为龙头、30个专业化骨干园区为支撑的产业载体新体系。   当前,广州民营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对于市政协常委会建议案提出要引导民营制造企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培育根植本土的大型民营制造企业的建议,市政府组织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同有关单位认真研究、及时回复,将有关建议纳入新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广州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目前各项工作推进有序进行。   今年9月5日,广州市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这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召开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最高规格的一次会议。会议正式发布了《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20条83项细化政策措施,涵盖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市场主体准入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批配套文件已经相继印发,相关建议已经落到实处,其余的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也将于年内出台。广州将以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抓手,深化落实《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民营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促进广州市实体经济上新水平。   广州准备将全市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资金整合形成“广州‘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资金”,优先支持先进制造业中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同时,每年安排不少于333公顷用地指标专门支持工业项目,确保中长期内全市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25%。建设以10个价值创新园区为龙头、30个专业化骨干园区为支撑的产业载体新体系。   政策红利释放 企业加大创新布局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回复中透露,广州将重点遴选100家民营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作为“民营经济20条”的综合试点进行重点扶持。   政策的逐步落地给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作为广州市迈向千亿级民企培育对象,海大集团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方面的投入正逐步加大,以打造千亿级农业龙头企业和民营先进制造业企业龙头。   今年6月28日,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率经济委员会到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研,实地考察了广东海大研究院,召开座谈会了解海大集团的总体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及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记者近日走访企业了解到,伴随着一系列政策红利的释放,海大集团正在加快发展的步伐。目前该企业正加大升级步伐,力争到2022年实现年产饲料200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   海大集团是中国农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水平最好、服务能力最强的企业,目前饲料销量处于全国第三全球前十。近日,海大集团在科技创新方面进一步加大布局,同番禺区政府签署《合作意向书》。该公司拟以自有资金6亿元出资建设海大集团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园一期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预计6.2万平方米。该项目拟作为海大集团科技研发及生产基地,主要包括海大研究院、试剂盒生产车间、水产疫苗生产车间、微生态制剂生产车间等及配套设施。   越来越多像海大集团的这样民营先进制造业企业将在政策扶持中加快发展。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回复中透露,广州将重点遴选100家民营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作为“民营经济20条”的综合试点进行重点扶持。
  • 《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4-01-04
    • 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 发布者: 工信部 发布时间:2024-01-02 阅读次数:4 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联规〔2023〕2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委、局)、财政厅(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监管局,中国证监会各派出机构,有关中央企业: 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为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基础和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制造业已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发展优势,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领域,为有效应对外部打压、世纪疫情冲击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近80%,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巩固提升竞争优势面临较大挑战,需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转型升级。 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创新驱动、系统推进,坚持先立后破、有保有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13%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57%。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优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制造业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鼓励面向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制定先进技术转化应用目录,建设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 (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完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支持传统制造业深耕细分领域,孵化新技术、开拓新赛道、培育新产业。持续巩固“去产能”成果,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完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制度,科学细化项目管理目录,避免对传统制造业按行业“一刀切”。 (三)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企业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强化传统制造业基础支撑体系。深化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应用,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产品技术互动发展,支持企业运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实施技术改造,扩大创新产品应用市场。 (四)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和薄弱环节,大力开发智能家居、绿色建材、工艺美术、老年用品、婴童用品等领域新产品。推动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实施卓越质量工程,推动企业健全完善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持续保护老字号,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推动传统制造业标准提档升级,完善企业技术改造标准,用先进标准体系倒逼质量提升、产品升级。 三、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动智能制造 (五)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支持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智能部件,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探索智能设计、生产、管理、服务模式,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标杆。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在中小企业先行先试。完善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等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贯标,提升评估评价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和数据安全防护,构建发展良好生态。 (六)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化协同。鼓励龙头企业共享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和产业链资源共享。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和平台作用,支持构建数据驱动、精准匹配、可信交互的产业链协作模式,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产品溯源等应用,建设智慧产业链供应链。支持重点行业建设“产业大脑”,汇聚行业数据资源,推广共性应用场景,服务全行业转型升级和治理能力提升。 (七)推动产业园区和集群整体改造升级。推动国家高新区、科技产业园区等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共享制造模式,实施整体数字化改造。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促进资源在线化、产能柔性化和产业链协同化,提升综合竞争力。探索建设区域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中心,提供海量数据处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开发等服务,促进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探索平台化、网络化等组织形式,发展跨物理边界虚拟园区和集群,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 四、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 (八)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落实工业领域和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开展产能置换政策实施情况评估,完善跨区域产能置换机制,对能效高、碳排放低的技术改造项目,适当给予产能置换比例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应用非粮生物基材料等绿色低碳材料。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体系,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和碳捕集、封存、综合利用工程试点示范。有序推进重点行业煤炭减量替代,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增长,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 (九)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开发推广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制修订一批低碳、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促进资源节约和材料合理应用。积极培育绿色服务机构,提供绿色诊断、研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评价认证、培训等服务。发展节能节水、先进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绿色环保装备。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带动更多企业绿色化转型。 (十)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分类制定实施战略性资源产业发展方案,培育创建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原生资源利用水平。积极推广资源循环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家电、废旧纺织品回收处理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推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在工业固废集中产生区、煤炭主产区、基础原材料产业集聚区探索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模式。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提升工业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 (十一)强化重点行业本质安全。引导企业改造有毒、有害、非常温等生产作业环境,提高工作舒适度,通过技术改造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增强安全生产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加大安全应急装备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在民爆等高危行业领域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支持石化化工老旧装置综合技术改造,培育智慧化工园区,有序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和长江经济带沿江化工企业“搬改关”。 五、推进产业融合互促,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十二)促进行业耦合发展。推进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等产业耦合发展,推广钢化联产、炼化集成、资源协同利用等模式,推动行业间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大力发展生物制造,增强核心菌种、高性能酶制剂等底层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分离纯化等先进技术装备水平,推动生物技术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加快融合应用。支持新型功能性纤维在医疗、新能源等领域应用。搭建跨行业交流对接平台,深挖需求痛点,鼓励企业开展技术产品跨行业交叉应用,拓展技术产品价值空间,打造一批典型案例。 (十三)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场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深化。推动工业设计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设计优化和提升,创建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和行业性、专业性创意设计园区,推动仓储物流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增强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培育创新生产性金融服务,提升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水平。 (十四)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根据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和制造业转移发展指导目录,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结合产业链配套需求等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承接转移承载力,差异化布局生产力。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培育一批主导产业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作用,推动技术、装备、标准、服务等协同走出去。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战略谋划、统筹协调和重大问题研究,推动重大任务和重大政策加快落地。各地区各部门协同联动,鼓励分行业、分地区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举措、出台配套政策、抓好推进落实,形成一批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政策宣贯、行业监测、决策支撑和企业服务。 (十六)加大财税支持。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力度,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点支持加快智改数转网联,统筹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培育和评定,按规定充分享受财政奖补等优惠政策。落实企业购置用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所得税抵免政策,引导企业加大软硬件设备投入。 (十七)强化金融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相关再贷款,为符合条件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资金支持。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等政策作用,引导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优化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加大传统制造业股权投资支持力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或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 (十八)扩大人才供给。优化传统制造业相关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设置,全面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鼓励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长效机制,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推进新工科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面向传统制造业领域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和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税务总局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2023年12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