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标准与科学研究院(KRISS)的新型混合纳米显微镜可以同时测量光学和电学性质,将加快双层石墨烯等先进设备和材料的纳米级研究》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4-18
  • 近日,韩国标准与科学研究院(KRISS)开发了一种混合纳米显微镜,可以同时测量各种纳米材料的性能。这种纳米显微镜对于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适合商业化的。预计将促进相关材料和设备产业的发展。

    该显微镜是一种集原子力显微镜、光致力显微镜和静电力显微镜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纳米显微镜。它没有使用透镜,而是使用一种精细的功能探针来敲击样品,允许通过一次扫描同时测量光学和电学特性以及纳米材料的形状。

    双层石墨烯是一种典型的受益于混合纳米显微镜的纳米材料。与单层石墨烯相比,它具有优越的机械强度、柔韧性和高导热性,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根据施加在每层上的电压或两层之间的扭曲角度,双层石墨烯表现出各种特性,包括超导性。

    KRISS材料性能计量小组阐明了用混合纳米显微镜观察双层石墨烯中独特的红外吸收响应的原理。KRISS的研究人员证实,这种现象是由两层石墨烯之间的电荷不平衡引起的。他们还通过实验证明了通过有意识地诱导和调节电荷不平衡来控制红外吸收的能力。

    传统的纳米显微镜一次只能测量一种材料的单一性质,这使得测量和分析复合材料的性质具有挑战性。虽然有同时测量两种性质的情况,但由于制造设备的要求很高,其商业化仍然受到限制。

    KRISS开发的新型纳米显微镜可以很容易地应用于工业环境,因为它可以在不显著改变现有原子力显微镜结构的情况下制造。因此,KRISS研究组首次开发出了可以商业化的混合纳米显微镜。

    除了光学和电学性质外,通过将其测量性质扩展到磁性性质,将有可能在纳米尺度上同时观察这三种性质。这有望加速对包括量子材料在内的各种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为纳米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发展做出贡献。

    该技术的另一个优点是能够诱导属性的局部变化。通过使用显微探针划伤样品表面并调整施加的电子量,可以像开关一样同时控制组件的光学和电学特性。这对于应用复合材料特性的电路和复杂器件的设计是有用的。

    KRISS材料性能计量组首席研究员李恩成博士表示:“这是我们自2015年以来在纳米测量方面的研究经验的高潮。我们希望通过开发复合材料性能的纳米测量技术,在新材料研究中占据领先地位。”

    该研究得到了科学与信息通信技术部“纳米安全技术支持计划”和“杰出青年科学家研究计划”的支持,并于2023年11月在线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IF: 20.257)上。技术转让和海外专利申请也在进行中。

相关报告
  • 《韩国标准与科学研究院(KRISS)开发人工智能(AI)算法,可自动分析电子显微镜截面图像并重构三维结构》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9-29
    • 近日,韩国标准与科学研究院(KRISS)成功开发出基于人工智能(AI)的图像分割算法,该算法能够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拍摄的生物样本二维截面图像快速重构为三维结构。 此次开发的算法是一种仅需人工分析约10%的图像数据,剩余部分可由AI自动预测结构并重构为三维的技术。与以往需要人工逐一分折所有截面图像的方式相比,该技术有望将三维结构观测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减少一半以上,预计将显著提升相关领域的研究效率。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一种对分析对象的断层以数十纳米间隔进行连续拍摄,再将获取的截面图像组合重构为三维立体结构的设备。该设备能以高分辨率精确观测细微的细胞内部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诊断领域。) 图像分割(Image Segmentation)是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拍摄的图像重构为三维结构所必需的预处理过程。该过程通过区分每个截面图像中细胞核、线粒体等分析对象的精确位置与形态,过滤无用信息并清晰呈现分析目标,从而实现精确的三维重构。 传统图像分割采用"监督学习"方式,需要专家亲自检查数百至数千张截面图像,并手工标注分析目标。但该方法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且因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和操作误差,难以保证三维重构结果的一致性与可靠性。 KRISS未来先导研究装备组为解决此问题,开发了基于"半监督学习"方式的算法——以人工定期标注的基准图像为参照,自动标注相邻截面的正确答案。具体而言,当存在1至100号截面图像时,只需每隔10张插入人工标注的基准数据,剩余90张图像的标注工作将由开发算法自动完成,从而实现整体图像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可大幅减少基于AI的三维结构重构所需的数据集准备时间与成本。 *标注(Labeling):为数据赋予正确答案(类别、数值等)的过程。例如在截面图像中将A区域标记为"细胞核",B区域标记为"线粒体"的操作。 在对小鼠脑细胞数据进行的性能测试中,研究团队开发的算法在保持与原有方法精度差异不超过3%的同时,将分析所需时间和成本缩减至约八分之一。该算法在处理4096×6144分辨率的大容量数据时,仍能保持分析精度与速度,展现出稳定的性能表现。 KRISS未来先导研究装备组首席研究员尹达载(音译)表示:"本次开发的技术不仅可应用于生物领域,在半导体缺陷分析、新材料开发等需要图像分析自动化的多个领域都具有应用潜力。特别是在因隐私保护或预算限制难以获取AI训练数据的领域,该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此项获得KRISS基础事业支持的研究成果,已于6月发表在显微镜影像分析领域学术期刊《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影响因子3.0),并被选为该期的重点推荐论文。
  • 《韩国标准科学研究院(KRISS)研究团队开发出量子级精度的长度测量系统》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7-27
    • 近日,韩国标准科学研究院(KRISS)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具备量子物理学极限精度的长度测量系统。该系统不仅具备世界最高水平的精度,还能在户外环境中便捷运行,有望成为下一代长度测量的"基准"。 目前最精确的长度测量设备是作为1米(m)基准的"长度测量标准器"。由KRISS等世界各国计量标准代表机构运营的长度测量标准器,采用短波长激光干涉仪进行长度测量。短波长激光如同刻度密集的尺子,其波长分布极其均匀,可实现1~10纳米(纳米,十亿分之一米)级别的高精度测量。注:干涉仪(Interferometer):通过分析两束光相遇时产生的干涉图案(即两束光路径的相对变化),来精确测量目标物体距离或位移的装置。 然而,长度测量标准器的单次测量范围极为有限。这是由于短波长激光的光谱范围较窄所致——好比刻度密集却总长很短的尺子。若要测量超出激光波长范围的长度,就必须反复进行多次测量并累加结果。这不仅导致测量耗时冗长,还需配备稳定移动干涉仪的装置,存在显著的时空局限性。 相比之下,绝对长度测量系统虽精度稍逊,却能实现长距离单次测量。该系统通常从基准点向目标发射光脉冲,通过计算光波往返时间确定长度。其测量方式相对简单,设备可小型化,并能快速完成远距离测量,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现场。但现有绝对长度测量系统的精度极限仅为微米级(微米,百万分之一米),原因在于以现有技术难以将光传播时间测量精度提升至特定极限值以下。 KRISS长度形状测量团队成功利用"光学频率梳干涉仪",将绝对长度测量系统的精度提升至长度测量标准器的水平。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光学频率梳干涉仪应用于绝对长度测量系统。光学频率梳如同钢琴键盘般,由数千个等间距频率的光束组成。与传统干涉仪光源不同,光学频率梳兼具宽波长范围和高度均匀的波长分布特性,既能实现长距离单次测量,又能保证超高精度。 研究团队开发的"基于光学频率梳光谱干涉仪的绝对长度测量系统",兼具长度测量标准器的精度与绝对长度测量系统的便捷性。该系统精度达0.34纳米,不仅是现有设备的最高水平,更达到了量子物理学允许的极限精度。其25微秒(微秒,百万分之一秒)的测量速度,使系统具备足以在户外环境快速运行的便携性,有望显著提升韩国高端工业领域的长度测量精度水平。 研究团队计划持续推进后续研究,包括评估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持续改进性能等,以期将本次开发的系统认证为下一代长度测量标准器。 KRISS长度形状测量组首席研究员表示:"AI半导体、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能否精确测量和控制纳米级距离。此次成果将成为韩国跃升为下一代长度标准制定领军国家的重要契机。" 本次研究成果获得KRISS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并已发表于光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影响因子:10.0)六月刊(DOI:10.1002/lpor.20240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