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MAR“海洋之光”项目将为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提供新视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18
  • 德国基尔赫姆霍尔兹海洋研究中心(GEOMAR Helmholtz Centre for Ocean Research Kiel)海洋生物学家和化学家Thomas Browning获得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ERC)150万欧元的基金资助,开展“海洋之光”(Ocean Glow)项目研究。这项基金项目旨在利用卫星观测海洋浮游植物自然荧光特性研究,调查海洋初级生产力调节机制,以便改进全球气候监测和模拟模型。项目计划于2022年中期启动,为期5年。

    浮游植物是海洋中最微小的生物,为整个海洋食物链提供有机物质,是构建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目前,太空遥感技术是调查海洋浮游植物比较成熟的方法之一,可以清晰的可视化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状态,但其生长机制和气候变化调节机理目前仍未厘清。

    “海洋之光”项目负责人Browning表示,现有的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浮游植物产量影响,有些结果显示增加,有些则显示减少,无法准确评估海洋初级生产力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实地调查的结果表明,海洋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养物的种类、浓度和丰度,而氮元素和铁元素是决定浮游藻类生长的关键营养物质。截止目前,观察浮游植物的养分限制主要借助于海洋调查船,这大大限制了调查的精度和准确度。

    “海洋之光”项目旨在开发一种新方法,利用浮游植物发出的自然荧光在全球范围内对浮游植物进行跟踪监测,通过这些荧光信号,可能会知道哪些营养物质正在调节浮游植物生长,但目前暂时还做不到这一点。最终,有可能利用卫星进行全球荧光观测,监测气候变化的影响,并评估气候模型的准确性,希望能够揭示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关键问题。

    GEOMAR将开发一种用于实验室测试不同营养条件下4种典型海洋浮游植物荧光反应的设备,并将测试结果与实地野外考察数据进行对比。最终,通过已有的气候模型加载新数据,分析现有的卫星数据,以调查养分限制的分布、季节性和变化特征。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1)将有助于建立更加真实准确的地球系统模型;(2)对过去20年的卫星数据再分析,将有助于表征气候变化与海洋生产力之间的耦合关系;(3)可以准确评估海洋养分限制,这是理解未来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关键。(熊萍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geomar.de/en/news/article/ocean-glow-to-shed-new-light-on-the-controls-of-ocean-productivity
相关报告
  • 《德国GEOMAR开展海洋碱性增强对海洋生物影响研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08
    • 2024年2月19日,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GEOMAR)为推进国际研究项目Ocean Alk-Align,着手为期数周的增强海洋碱度(OAE)实验,评估OAE在改变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以及缓解气候变化的潜在能力。增强海洋碱度(OAE)通过添加矿物提高海水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但矿物质的添加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尚未可知。据悉,该实验设置了12个封闭的试验池,实验池内添加了不同量不同类型矿物质(熟石灰、水镁石),并监测动态微藻、浮游动物生态系统,评估矿物对海洋生物和环境产生的影响。这是第一项研究针对海洋碱度增强技术季节性影响研究,也是第一项使用矿物粉末代替预溶解碱度的研究,为增强碱度去除活性CO2的技术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悉,Ocean Alk-Align由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牵头,联合GEOMAR、汉堡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和塔斯马尼亚大学,以调查海洋碱度增强(OAE)的效率和耐用性、环境安全以及监测、报告和验证(MRV)要求。该项目由美国“Carbon to Sea”倡议资助。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边缘海细菌转化可增加海洋碳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袁华茂研究团队联合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在国际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题为“Enhance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marginal seas through bacterial transforma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D/L-氨基酸示踪,发现边缘海活性有机碳可通过细菌高效转化为相对惰性的细菌有机碳,从而增强边缘海的碳汇。 边缘海虽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约7%,却贡献了约30%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和80%的海洋有机碳埋藏量,是陆海碳交换的关键区域。传统观点认为,浮游植物生产的活性有机碳由于富含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生物活性分子,通常会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被细菌快速呼吸分解为CO?。然而,水体中细菌生长效率的高度差异性表明,活性有机碳的归宿可能远比想象中复杂。鉴于活性有机碳的转化过程与大气CO?浓度紧密耦合,尤其是在全球近海CO?吸收速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深入揭示其背后的调控机制已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科学问题。 该研究基于对南黄海与东海的三次综合调查,创新性地结合氨基酸碳含量与D-氨基酸细菌标志物技术,定量解析了活性与细菌源颗粒有机碳(POC)的浓度。结果显示,活性POC主要来源于原位浮游植物生产,而总POC中有约23.2±7.7%来自细菌贡献,且与活性POC占比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活性POC被高效转化为细菌有机碳。这一快速转化过程可能受边缘海较高的营养盐水平驱动,从而提升了细菌的生长效率并加速了有机碳的微生物重构。研究团队之前的研究已表明,细菌有机碳中约2/3以相对稳定的碎屑形式存在。基于此,该研究进一步估算全球边缘海每年约有0.08±0.03 Pg(约占总有机碳埋藏量的40%)细菌有机碳最终埋藏于沉积物中,成为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研究挑战了“活性有机碳基本通过呼吸释放CO?”的传统认知,提出细菌转化驱动碳增汇的关键途径,为解释近海CO?吸收增强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大洋层化加强可能引起的生物泵作用减弱,边缘海受人为富营养化影响的持续加剧或将进一步增强其碳汇能力。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毕业博士生、现为德国GEOMAR和法国海洋环境科学实验室(LEMAR)博士后郭金强,共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袁华茂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支持。 论文信息: Jinqiang Guo,Bu Zhou,Eric P. Achterberg,Yuan Shen,Jinming Song*,Liqin Duan,Xuegang Li,Huamao Yuan*. 2025. Enhance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marginal seas through bacterial transformation,Water Research,281: 123595.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5.123595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3135425005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