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MAR“海洋之光”项目将为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提供新视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18
  • 德国基尔赫姆霍尔兹海洋研究中心(GEOMAR Helmholtz Centre for Ocean Research Kiel)海洋生物学家和化学家Thomas Browning获得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ERC)150万欧元的基金资助,开展“海洋之光”(Ocean Glow)项目研究。这项基金项目旨在利用卫星观测海洋浮游植物自然荧光特性研究,调查海洋初级生产力调节机制,以便改进全球气候监测和模拟模型。项目计划于2022年中期启动,为期5年。

    浮游植物是海洋中最微小的生物,为整个海洋食物链提供有机物质,是构建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目前,太空遥感技术是调查海洋浮游植物比较成熟的方法之一,可以清晰的可视化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状态,但其生长机制和气候变化调节机理目前仍未厘清。

    “海洋之光”项目负责人Browning表示,现有的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浮游植物产量影响,有些结果显示增加,有些则显示减少,无法准确评估海洋初级生产力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实地调查的结果表明,海洋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养物的种类、浓度和丰度,而氮元素和铁元素是决定浮游藻类生长的关键营养物质。截止目前,观察浮游植物的养分限制主要借助于海洋调查船,这大大限制了调查的精度和准确度。

    “海洋之光”项目旨在开发一种新方法,利用浮游植物发出的自然荧光在全球范围内对浮游植物进行跟踪监测,通过这些荧光信号,可能会知道哪些营养物质正在调节浮游植物生长,但目前暂时还做不到这一点。最终,有可能利用卫星进行全球荧光观测,监测气候变化的影响,并评估气候模型的准确性,希望能够揭示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关键问题。

    GEOMAR将开发一种用于实验室测试不同营养条件下4种典型海洋浮游植物荧光反应的设备,并将测试结果与实地野外考察数据进行对比。最终,通过已有的气候模型加载新数据,分析现有的卫星数据,以调查养分限制的分布、季节性和变化特征。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1)将有助于建立更加真实准确的地球系统模型;(2)对过去20年的卫星数据再分析,将有助于表征气候变化与海洋生产力之间的耦合关系;(3)可以准确评估海洋养分限制,这是理解未来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关键。(熊萍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geomar.de/en/news/article/ocean-glow-to-shed-new-light-on-the-controls-of-ocean-productivity
相关报告
  • 《海洋智能观测催生新质生产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5-25
    •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也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优势所在。其中,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是发挥青岛海洋特色和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近日举办的青岛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化落地对接会上,12个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2024年度)发布,集中展现青岛在重点海洋产业领域海洋科技水平及成果转化成效。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水文实时智能观测系统”项目,利用研制的潜标、浮标等,实现了海洋水文要素的实时观测,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有效催生海洋新质生产力。 聚焦产业需求 海洋波浪、剖面温盐深和剖面海流(流速、流向)等是最主要的海洋水文要素,系统性长期获取立体性的海洋水文数据,是开展洋流、中尺度涡和内波研究的基础,并对于海洋工程建设、船舶通航安全保障、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此,海上风电或者海洋核电建设规范中,明确要求对所选场址内的多点进行四季全潮水文观测,并在场址内典型站点开展水文周年观测。传统观测方式是调查人员搭载调查船现场手动观测,费时费力,且数据质量不高。无人自主实时观测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提高了观测数据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涉海研究,以及开展海上风电和核电选址研究和常态化环境监测等需求,2002年~201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观测装备研发与应用团队采用国外传感器制作浅海潜标和海床基观测装备,进行近海水文自动观测;2011年~2016年,该团队采用国外传感器制作深海潜标和深海浮标,进行深海水文观测,并实现了部分海洋水文要素的实时传输;2017年至今,为破解“卡脖子”的难题,该团队在“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采用国产传感器设备,实现海洋水文要素的实时观测。 推动国产化进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观测装备研发与应用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洋水文实时智能观测系统”的核心组件国产化率100%(国产化率统计到部件级),并在智能感知和通信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 该系统创新内孤立波和近惯性内波的智能感知和自适应观测。首次创新性地以温度变化率和内波谱能量占比为判据,在浮潜标主控单元上分别构建内孤立波和近惯性内波两种海洋动力过程的实时识别算法。智能感知内孤立波和近惯性内波的产生与消失,自主控制潜标的观测频率,实现内孤立波和近惯性内波发生期间的高频观测,在有限能源供给条件下完成长期观测。智能感知和自主变频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对内孤立波发生规律和演变特征,以及近惯性内波与高频内波间能量串级的科学认识。 同时,该系统基于多源国产卫星的高海况下长期稳定可靠的实时通信。采用北斗、天通和吉利等国产卫星通信系统,创新性地通过多源国产卫星组合通信方式,弥补目前国产卫星通信稳定性差、覆盖范围有限、通信速率低的缺点。通过优化海面通信浮子结构和构建数据断点续传算法,提高其在高海况下的数据传输稳定性,实现潜标系统长期稳定可靠的数据通信。 创新成果转化 “团队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应用,不断改进,从而逐步形成性价比高的实用化应用系统,实现了从工程样机迈向产品的转变,并获取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观测装备研发与应用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应用于中海油番禺、流花和东方等深海石油钻井平台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同时支撑了深海大洋海洋科学研究工作。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等数家大型央企及集团签订横向合作项目的方式开展。在利益分配方面,该项目将合作项目经费的5%和成果转化所得的50%用于奖励主要参与人员,成果转化所得的40%用于未来科研奖励及补助,成果转化所得的10%由研究所留存,既激励了相关技术人员,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观测装备研发与应用团队将继续丰富和完善系统,拓展应用场景,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 《德国GEOMAR开展海洋碱性增强对海洋生物影响研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08
    • 2024年2月19日,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GEOMAR)为推进国际研究项目Ocean Alk-Align,着手为期数周的增强海洋碱度(OAE)实验,评估OAE在改变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以及缓解气候变化的潜在能力。增强海洋碱度(OAE)通过添加矿物提高海水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但矿物质的添加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尚未可知。据悉,该实验设置了12个封闭的试验池,实验池内添加了不同量不同类型矿物质(熟石灰、水镁石),并监测动态微藻、浮游动物生态系统,评估矿物对海洋生物和环境产生的影响。这是第一项研究针对海洋碱度增强技术季节性影响研究,也是第一项使用矿物粉末代替预溶解碱度的研究,为增强碱度去除活性CO2的技术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悉,Ocean Alk-Align由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牵头,联合GEOMAR、汉堡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和塔斯马尼亚大学,以调查海洋碱度增强(OAE)的效率和耐用性、环境安全以及监测、报告和验证(MRV)要求。该项目由美国“Carbon to Sea”倡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