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在冲绳海槽岩浆源区岩性特征及陆壳混染作用方面取得新认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06
  • 2月25日,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志刚团队在冲绳海槽火山岩成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Source lithology and crustal assimilation recorded in low δ18O olivine from Okinawa Trough, back-arc basin”(冲绳海槽岩浆源区岩性特征及陆壳混染作用:橄榄石元素及氧同位素指示)以课题组博士后李晓辉为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Lithos》上发表。

    橄榄岩源区和辉石岩源区是产生玄武质岩浆的两个重要源区。由于Ni、Ca、Mn等元素在源区不同矿物内分配系数差异,使得橄榄石的地球化学成分可以很好地用于鉴别橄榄岩源区和辉石岩源区在玄武质岩浆产生时的贡献程度。通常而言,相较于辉石岩源区,橄榄岩源区的橄榄石具有较低的Ni含量,较低的Fe/Mn比值及较高的Ca、Mn含量。近年来研究表明洋岛玄武岩(OIB)和大火成岩省(LIP)火山岩的产生具有较大源区辉石岩熔融的贡献。然而,由于缺乏高精度橄榄石研究,在俯冲带区域关于玄武质岩浆来源研究较少,仅有的少量工作集中在堪察加半岛、中墨西哥火山带、中美洲及安第斯南部火山带。

    为了更进一步认识俯冲带区域火山岩岩浆源区特征,本次研究对采自琉球俯冲带弧后盆地冲绳海槽的橄榄石进行了高精度电子探针(300nA)分析。此外,由于陆壳混染作用在冲绳海槽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争议,橄榄石作为岩浆早期演化阶段的产物,可以减小后期岩浆作用的影响而保留早期岩浆演化信息,为明确冲绳海槽区域岩浆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冲绳海槽区域橄榄石具有较低的Ni、Ca含量及Fe/Mn比值,较高的Mn和Mn/Zn比值,除Ca含量外,其余特征与橄榄岩源区相似,低Ca含量落入了辉石岩源区范围。研究发现,俯冲带区域火山岩橄榄石的Ca含量明显低于洋中脊玄武岩(MORB),这种特征可能由于俯冲带区域高H?O含量的影响,由于高H?O含量降低了CaO在橄榄石内的分配系数,这与冲绳海槽橄榄石内熔体包裹体具有高H?O含量特征相一致。

    此外,δ18O结果显示在冲绳海槽南部玄武质安山岩和中部安山岩内均存在低δ18O(<5‰)的橄榄石。低δ18O的橄榄石在全球范围内分布较少,通常涉及到高温热液蚀变的影响,在岩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我们通过对低δ18O的产出特征及地质背景进行分析,认为低δ18O的橄榄石不是来自于高温热液蚀变的下洋壳部分熔融,而是同化了高温热液蚀变的低δ18O陆壳围岩,这证明了陆壳同化混染在岩浆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与低δ18O橄榄石相反,区域内全岩普遍具有高δ18O特征(>6‰),可能是岩浆演化后期淋滤了高δ18O陆源物质或发生了低温热液蚀变。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0.105444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216&d=1&p=detail
相关报告
  • 《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在冲绳海槽岩浆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11-08
    • 国际地学刊物Chemical Geology (Top期刊)于2018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功能实验室”)人员、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国坤作为第一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dynamics of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magmatic system: New insights from the microanalysis of the An contents,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and Sr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plagioclase hosted in basalts and silicic rocks。该研究揭示了冲绳海槽南部火山岩岩浆系统为多层岩浆房结构,识别出了两种不同地球化学组成的基性岩浆,并认为与菲律宾海盆加瓜海脊的俯冲有关。论文通讯作者为功能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翟世奎。 冲绳海槽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一个持续活动的、年轻的、处于弧后扩张早期阶段的弧后盆地,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一系列特殊的构造特征和强烈的海底火山活动使其成为研究弧后扩张早期阶段盆地演化和壳幔过程的天然实验室,是揭示弧后盆地发生、发展、地幔源区熔融、岩浆起源及洋陆转换等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不可多得的“窗口”。冲绳海槽南部水深最深,扩张程度最大,火山岩分布包括玄武岩、英安岩和流纹岩,但因为缺少可靠的数据,目前还不甚清楚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以及深部岩浆房系统的结构。 火山岩中的斜长石是地球岩石圈主要的造岩矿物之一,岩浆从高温到低温的结晶分异演化阶段都有斜长石的结晶。斜长石具有很低的CaAl-NaSi扩散体系,而且其成分对岩浆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和水含量的改变非常敏感,因此常用来研究岩浆作用的特征。本次研究分析了冲绳海槽南部4个站位火山岩(包括2个站位玄武岩、1个站位英安岩和1个站位流纹岩,图1)中斜长石斑晶的主量、微量元素及Sr同位素组成。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新技术获批美国专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27
    • 日前,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李彦龙副研究员、吴能友研究员、陈强正高级工程师、胡高伟研究员等联合申报的国际专利《System and method for exploiting deepwater shallow low-abundance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by artificial enrichment(深水浅层低丰度非常规天然气人工富集开采系统与方法)》获得美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标志着该团队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立体低成本开发方法领域取得阶段性进展。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广泛、资源潜力巨大,但在特定空间的资源丰度低,且横向连续性差、纵向多类型叠置,压力系统不统一,依托深水油气开发技术思路的开采方法难以在短期内显著降低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成本。为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团队提出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水合物藏下伏伴生气及与其处于同一压力系统的浅层气(不包括与水合物藏处于不同压力系统的深部常规天然气)统筹考虑,将其作为同一类低丰度非常规天然气藏予以立体开发的思路。 基于上述立体开发思路,研究团队提出充分利用天然气水合物相较于同一压力系统下游离气能源密度高且能够稳定存在的特点,通过在地层中建立有效的沟通通道,通过原位改性、二次人工诱导成矿、抽吸富化、快速提取等步骤,实现深海浅层低丰度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该专利提出了实现上述开发方案的基本技术原理、二次诱导成矿装置、施工步骤及备选方案,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深水常规油气开发思路的开采方法。 据悉,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团队近年来针对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立体开发方法开展了前瞻性部署,部分核心技术获得了系列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并依托团队在实验模拟、数值模拟方面的优势,开展了初步可行性研究。下一步,团队将紧密围绕我国周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藏特征,并结合技术成熟度和工程化可行性,优选最佳新型开采方法,展开集中攻关,以期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提供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