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在南海东北部陆缘发现陆壳裂洞》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8-28
  •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阎贫团队通过多道地震剖面观察发现南海东北部裂谷盆地内部出现陆壳裂洞。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期刊上。博士研究生陈昌亮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阎贫研究员和于俊辉助理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被动大陆边缘演化是板块拉张破裂与岩浆加入共同作用的过程,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形成的地壳结构样式多姿多态。仅仅拉张作用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例如脆性破裂地壳会出现堑垒相间的地貌特征,而韧性拉伸地壳则呈现单调减薄的特征。在南海北部,存在台西南、珠江口及琼东南等宽窄不同的大型裂谷盆地,地壳都经历了强烈减薄过程。南海东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张裂早、宽度最大,其地壳结构特征的揭示将有助于提升对南海陆缘的地壳性质和张裂过程中岩浆—构造作用的认识。

    研究团队使用多道地震成像技术发现,台西南盆地南部坳陷中的超级拉张裂谷呈V形向东北开口。在裂谷轴西侧, 地壳厚度为8.1 km,向东基底进一步变深, 而地幔则抬升变浅,地壳呈现极端减薄趋势。在东部裂谷轴区,还观察到一半球形异常反射包。该包内部反射相干性尚好,但与上部沉积和下部基底反射特征不协调,可能是由剥露地幔蛇纹岩蚀变产物、张裂期火山建造,或者是裂谷早期的沉积残余。尽管该异常反射包的成因尚不确定,但可以确定该处大陆地壳不仅经历了超级减薄,还发生了破裂形成豁洞。

    研究结果表明,大陆地壳破裂不仅见于被动陆缘的陆洋过渡带, 而且在陆内裂谷中也可能发生,反映了裂谷的迁移现象。“这为大陆边缘地壳伸展减薄的多样式提供了新的案例,对于认识岩石圈在张应力作用下的构造-岩浆行为及南海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阎贫研究员说。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特支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Chen, C., Yan, P., Yu, J., & Zhong, G. (2023). Seismically imaged crustal breakup in the Southwest Taiwan Basin of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24, e2023GC010918.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3GC010918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308/t20230828_6867927.html
相关报告
  • 《南海东北部俯冲-碰撞地质演化过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OMG)赵明辉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海洋大学研究团队,在南海东北部沿马尼拉海沟俯冲到弧-陆碰撞台湾造山的地质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期刊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工程师王星月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赵明辉为通讯作者,何小波、张佳政、程锦辉、毛华斌为共同作者。 板块俯冲与弧陆碰撞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部分。南海东北部是研究俯冲带动力过程与俯冲-碰撞构造演化规律的天然实验室。南海沿东部边界(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同时,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大陆边缘发生碰撞(台湾弧-陆碰撞带),然而,该构造转换区域的浅部速度结构,尤其南海板块俯冲形成的增生楔内部的速度结构特征以及俯冲板片内部的地壳速度结构缺乏精细的地震探测。除此之外,如何从洋洋俯冲演化到洋陆俯冲再过渡到台湾造山带,还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存在多种解释观点。 研究团队聚焦南海东北部俯冲增生区,开展了大规模的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实验。本研究聚焦Lx3测线,该测线垂直于马尼拉俯冲带走向,且横跨南海海盆、马尼拉海沟、增生楔与北吕宋海槽多个构造单元。OBS台站数据质量良好,记录到南海陆缘下地壳高速层反射震相以及增生楔底部的反射震相,为速度结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基础。研究人员利用射线追踪与走时正/反演技术(RayInvr和Tomo2d),获得了横跨南海东北部俯冲消减区的正演和反演纵波速度结构模型。综合研究研究区周围其他地震测线结果,共同分析讨论增生楔的速度结构特征,探究其在俯冲到碰撞过渡阶段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由南向北由洋洋俯冲转变为弧陆碰撞的地质模型:在洋壳俯冲阶段,增生楔规模较小,底部未存在速度异常体;在减薄陆壳俯冲阶段(Lx3测线结果),增生楔增宽增厚,且底部增生低速异常体。这是由于南海减薄陆壳俯冲过程中,上地壳被部分刮擦下来增生到增生楔底部;在陆壳开始俯冲的初始碰撞阶段,增生楔隆升至水面之上,底部的低速异常体受到压实而速度增高;在碰撞造山阶段,地壳的水平缩短和垂直隆升达到最大值,形成现今的台湾。 本研究揭示了马尼拉俯冲带增生楔的速度变化,构建了南海东北部由洋洋俯冲到碰撞造山的地质演化过程,为理解南海东北部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的科学依据。该研究得到“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主项目的联合资助。
  • 《中生代火山弧重建揭示南海陆缘曾发生穿时空破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9-04
    • 近日,南海海洋所‘构造与模拟’研究团队李付成助理研究员、孙珍研究员与香港中文大学杨宏峰教授合作,首次在南海全面追踪到了中生代古火山弧的位置,为揭示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转换机制以及评估中生代盆地资源潜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7JB014861)上。   为揭示南海主被动陆缘转换机制和海盆打开东早西晚的穿时破裂特征,科学家们利用等效源深度法对全南海区域的磁力异常数据进行化极异常处理,通过延拓和功率谱计算出磁源的位置和深度;收集并对比了南海海域超过200口钻井和拖网的岩相与地球化学数据,重建了中生代岛弧和弧前盆地体系,结合地震剖面等资料追踪中生代的变形和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南海陆源中生代的山-弧-盆体系。   研究显示新恢复的火山弧与华南-越南陆上中生代弧后花岗岩带延伸范围一致,较好的约束了中生代俯冲带的范围。研究发现现今火山弧在南海东北部较为完整,而在西南部则零散分布在西南次海盆两侧,揭示了新生代南海陆缘的破裂不仅具有穿时特征,还具有空间上的差异,南海东北部破裂作用发生在弧前,而西南部破裂则发生在火山弧上。这种穿时空破裂特征对于认识南海东西部陆缘结构、沉积演化以及资源上的东西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联合基金项目(编号:U1301233)以及香港研究资助局基金(编号:24601515及14313816)的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