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健康所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29
  • 2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Metabolism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时玉舫/王莹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IGF-2 Preprograms Maturing Macrophages to Acquire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Dependent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系统分析了低氧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的蛋白表达谱,发现其分泌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2, IGF-2)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分子,并揭示了IGF2执行免疫抑制功能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对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潜能。

      自1998年MSCs被报道具有免疫抑制功能以来,其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一直备受瞩目。该团队的前期研究发现MSCs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其所处的炎症微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炎症因子赋予MSCs的免疫抑制功能(Cell Stem Cell. 2008 7;2:141-50),另一方面炎症因子的多样性和其水平的动态变化又决定MSCs免疫调节能力的可塑性(NatureImmunology. 2014; 15: 1009-1016),这些认识对于指导MSCs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不同微环境下MSCs的特性优化和免疫调节机制认识也是当前国际MSCs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

      通过系统比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的MSCs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发现低氧培养条件下人源MSCs以IGF-2有效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反应性脑脊髓炎。该作用主要依赖于IGF2对于PD-L1high巨噬细胞的促进作用,并通过PD-L1提高Foxp3+Treg的分化并执行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抑制作用。对巨噬细胞的分析,发现IGF-2不影响成熟巨噬细胞向具有抗炎功能巨噬细胞的转变,而是作用于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使得在IGF2调控下成熟的巨噬细胞具备持续的免疫抑制能力。这一作用的形成与IGF-2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和代谢重编程使得巨噬细胞处于对氧化磷酸化的代谢偏向性密切相关。阻断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V的活性能够抑制IGF-2重编程巨噬细胞上PD-L1的高表达和其促进Treg分化的能力。

      综上所述,该研究阐明了低氧条件下MSCs通过IGF2,赋予成熟过程中巨噬细胞的氧化磷酸化的代谢偏向性,诱导抗炎巨噬细胞的形成并促进Treg分化,从而有效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研究结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有效的分子。

      营养与健康所博士研究生杜黎明和林良宇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时玉舫和王莹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是营养与健康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合作研究,得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邵常顺的指导和支持。经费支持来自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苏州市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同时研究得到营养与健康所公共技术平台和动物平台的支持和帮助。

相关报告
  • 《营养与健康所发现李斯特菌劫持巨噬细胞线粒体自噬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6
    • 2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钱友存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Listeria hijacks host mitophagy through a novelmitophagy receptor to evade killing”。该研究发现单增李斯特菌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反应来促进自身的存活,并且鉴定出一个新型线粒体自噬受体NLRX1。   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一类选择性自噬过程,通过特异性降解细胞内受损的或者多余的线粒体从而完成对细胞代谢水平和命运决定的调控。然而生理或者病理条件下哪些物质可以诱发线粒体自噬反应,又由哪些分子特异性介导了线粒体自噬通路的激活,是该研究领域仍亟需解答的关键科学问题。钱友存课题组多年来围绕先天免疫家族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NLRs)开展研究探索工作,前期研究成果发现,NLR家族成员NLRC5通过调节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蛋白MHC class I基因的表达促进机体抵抗李斯特菌感染(Yao, et al., Cell Research 2012),而NLRP3炎症小体可以被杀伤性T细胞中的Perforin激活进而促进抗肿瘤免疫(Yao,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然而作为唯一定位于线粒体的NLR家族成员NLRX1的功能仍不清楚。   为了探究细菌感染能否激活线粒体自噬通路,研究人员分别利用胞内菌(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和胞外菌(大肠杆菌、柠檬酸杆菌)感染巨噬细胞并系统性分析了线粒体自噬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胞内菌感染可以显著诱导巨噬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李斯特菌通过分泌溶血素O(listeriolysin O, LLO),诱导细胞发生钙离子内流、线粒体损伤和线粒体自噬。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RNA干扰等手段研究人员发现NLRX1的NACHT(nucleotide binding and oligomerization domain)结构域中含有一个保守的自噬标记物LC3结合位点(LC3-interacting region, LIR),并且依赖于此位点特异性介导了李斯特菌和LLO诱导的线粒体自噬过程。在生理功能层面,通过利用NLRX1基因全身性敲除和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以及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研究证实抑制线粒体自噬通路的激活会导致细胞内线粒体活性氧的累积,从而抑制了李斯特菌的存活。在机制层面,静息状态下NLRX1的LRR(leucine-rich repeat)结构域与NACHT结构域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稳定单体状态,封闭其LIR与LC3的结合;而李斯特菌感染或LLO刺激会导致细胞内NLRX1发生多聚化,促进其LIR结构域与LC3的结合进而介导线粒体自噬的发生。   综上所述,此研究首次报道了NLR家族成员NLRX1作为新型的线粒体自噬受体参与线粒体稳态调控,同时也深化了人们对于线粒体自噬生理学功能的理解,为抗感染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治疗思路。   营养与健康所助理研究员张一凡和博士后姚依昆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钱友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Stephen E. Girardin、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宋厚辉和苏州大学教授王建荣的帮助和支持。经费支持来自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同时该研究得到营养与健康所公共技术平台和动物平台的支持和帮助。
  • 《间充质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和风湿性免疫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5-03-31
    •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随机对照试验 (RCT) 评估间充质干细胞 (MSC) 移植治疗自身免疫和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两位研究人员对从建库到 2023 年 12 月的中文和英文数据库进行了全面检索。然后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使用 RevMan 5.4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了 42 项相关 RCT,涉及 2,183 名参与者。这些 RCT 包括四种类型的风湿免疫和骨骼疾病,即类风湿性关节炎 (RA)、骨关节炎 (OA)、脊柱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炎症性肠病、多发性硬化症、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PSS)。系统评价表明,MSC 移植可改善脊柱关节炎、RA 和 PSS。荟萃分析显示,MSC 移植显著改善了 OA 患者的症状 [VAS(视觉模拟量表):骨髓:SMD = - 0.95,95% CI - 1.55 至 - 0.36,P = 0.002;脐带:SMD = - 1.25,95% CI - 2.04 至 - 0.46,P = 0.002;脂肪组织:SMD = -1.26,95% CI -1.99 至 - 0.52,P = 0.0009)],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 (SLEDAI): SMD = - 2.32,95% CI - 3.59 至 - 1.06,P = 0.0003],炎症性肠病 [临床疗效:RR = 2.02,95% CI 1.53 至 2.67,P < 0.00001]。然而,MSC 移植可能无法改善多发性硬化症和系统性硬化症 (Ssc) 的症状。重要的是,MSC 移植没有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OA:RR = 1.23,95% CI 0.93 至 1.65,P = 0.15;系统性红斑狼疮:RR = 0.83,95% CI 0.28 至 2.51,P = 0.76;炎症性肠病:RR = 0.99,95% CI 0.81 至 1.22,P = 0.96;多发性硬化症:RR = 1.12,95% CI 0.81 至 1.53,P = 0.50),支持其在纳入研究中的安全性。这些发现表明,MSC 移植有望治疗多种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突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结论: MSC 移植可能具有治疗自身免疫和风湿免疫疾病的潜力。此外。MSC 移植似乎相对安全,可以被认为是自身免疫和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可行替代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