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CEE: 揭示了晚三叠世湖泊藻类繁盛背后的火山“推手” 》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3-18
  •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火山活动一直是影响气候和环境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地质历史时期火山灰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科学家们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北京大学金之钧院士团队刘全有教授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期刊上发表论文,揭示了火山活动如何促进湖泊藻类繁盛和碳埋藏。

    研究团队在鄂尔多斯盆地下三叠统延长组7段中,发现了多层空降型火山灰(AVA)和水携型火山灰(WVA)与黑色页岩互层,并在黑色页岩中发现大量隐火山灰。孢粉学和氮同位素分析发现空降型火山灰层上覆黑色页岩中蓝藻和绿藻含量显著升高,氮同位素负偏(δ15N<0‰);而在水携型火山灰层及上覆黑色页岩中发现了大量的黑炭和浮游绿藻,氮同位素轻微负偏。

    更有趣的是,从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富火山灰)至西北(贫火山灰)的剖面(BWZ-MQC-Yan56),延长组73亚段中的藻类分布和有机碳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从西南至西北,延长组73段中的氮同位素从负偏(δ15N<0‰)逐渐转变为正偏(δ15N>0‰),表明蓝藻含量逐渐减少。同时,在盆地西南部的BWZ剖面火山灰密集发育的黑色页岩中有机碳含量异常高,超过了30%,但盆地西北部(Yan56)有机碳含量小于10%。

    分析表明,磷元素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火山喷发期间,磷的输入量超过了氮,这种元素配比促进了固氮蓝藻的大量繁殖。同时,蓝藻的爆发又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中硝酸盐(NO3-)库减少。这两个因素加剧了对氮的利用,从而导致氮同位素负偏。此外,从Yan56-MQC-BWZ,Corg:P和VEF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表明水体的还原性从盆地西北至西南逐渐增强。这种还原性增强的水体条件恰好可以引起吸附在铁、锰氧化物上的磷酸盐重新溶解并向上覆水体迁移。磷元素这一行为导致整个盆地有机碳含量升高,从西南到西北方向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少。基于此,建立了火山活动对湖盆中藻类类型和碳埋藏变化的概念模型。

    该项研究为理解地质历史时期火山活动对湖泊环境生态条件、初级生产力和碳埋藏的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研究火山活动对现代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2jOAVMn-x9E6ZFfNUmBJsg
相关报告
  • 《北京大学CEE: 揭示了晚三叠世湖泊藻类繁盛背后的火山“推手” 》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3-18
    •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火山活动一直是影响气候和环境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地质历史时期火山灰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科学家们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北京大学金之钧院士团队刘全有教授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期刊上发表论文,揭示了火山活动如何促进湖泊藻类繁盛和碳埋藏。 研究团队在鄂尔多斯盆地下三叠统延长组7段中,发现了多层空降型火山灰(AVA)和水携型火山灰(WVA)与黑色页岩互层,并在黑色页岩中发现大量隐火山灰。孢粉学和氮同位素分析发现空降型火山灰层上覆黑色页岩中蓝藻和绿藻含量显著升高,氮同位素负偏(δ15N<0‰);而在水携型火山灰层及上覆黑色页岩中发现了大量的黑炭和浮游绿藻,氮同位素轻微负偏。 更有趣的是,从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富火山灰)至西北(贫火山灰)的剖面(BWZ-MQC-Yan56),延长组73亚段中的藻类分布和有机碳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从西南至西北,延长组73段中的氮同位素从负偏(δ15N<0‰)逐渐转变为正偏(δ15N>0‰),表明蓝藻含量逐渐减少。同时,在盆地西南部的BWZ剖面火山灰密集发育的黑色页岩中有机碳含量异常高,超过了30%,但盆地西北部(Yan56)有机碳含量小于10%。 分析表明,磷元素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火山喷发期间,磷的输入量超过了氮,这种元素配比促进了固氮蓝藻的大量繁殖。同时,蓝藻的爆发又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中硝酸盐(NO3-)库减少。这两个因素加剧了对氮的利用,从而导致氮同位素负偏。此外,从Yan56-MQC-BWZ,Corg:P和VEF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表明水体的还原性从盆地西北至西南逐渐增强。这种还原性增强的水体条件恰好可以引起吸附在铁、锰氧化物上的磷酸盐重新溶解并向上覆水体迁移。磷元素这一行为导致整个盆地有机碳含量升高,从西南到西北方向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少。基于此,建立了火山活动对湖盆中藻类类型和碳埋藏变化的概念模型。 该项研究为理解地质历史时期火山活动对湖泊环境生态条件、初级生产力和碳埋藏的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研究火山活动对现代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青藏高原湖泊扩张机制揭示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3-08
    • 媒体:西宁晚报 作者:黄兴 发布:青海湿地2017/3/6 15:38:48 青藏高原湖泊扩张机制揭示 青海新闻网讯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探明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和湖面蒸发对高原湖泊水量的相对贡献,揭示出近年来青藏高原湖泊扩张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报》。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研究员类延斌与其合作者,通过对5年的湖泊水位监测和卫星测高数据分析了高原湖泊水位季节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降水和冰川消融如何影响湖泊变化。 研究发现高原湖泊对降水和冰川融水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响应模式:高原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湖泊以夏季湖水水位升高和冬季湖水水位下降为主要特征,表明夏季季风降水和蒸发是控制湖泊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高原西北部湖泊则表现出夏季和冬季湖水水位均显著上升,说明夏季冰川消融和春季积雪对该区域湖泊水量平衡具有重要贡献。 类延斌表示,上述结果说明高原湖泊近期快速扩张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驱动机制,即高原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湖泊的快速扩张主要与夏季降水显著增加有关,而西北部湖泊的快速扩张除夏季降水增加外,还与冰川消融和春节积雪增加变化有密切关系。 湖泊变化是区域水循环的指示器。近年来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快速扩张,过去20年间面积增幅高达26%,显示了气候变暖背景区域水循环出现显著变化。据介绍,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对湖泊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的研究,对湖水季节变化过程的研究仍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如何识别各个分量(如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和湖面蒸发)对湖泊水量平衡的相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