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学家在沸石分子筛膜合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7-07-17
  • MFI沸石分子筛膜是一种可以实现分子筛分的新型膜材料,具有膜孔均一、耐高温、耐腐蚀、不溶胀等优点,是理想的膜分离材料,然而难于放大合成和高成本一直是限制沸石分离膜应用的瓶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Michael Tsapatsis教授课题组在沸石分子筛膜合成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合成了超高选择性、高通量超薄沸石分子筛膜,为其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在节能减排、资源高效转化和环境保护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基于MFI晶体结构的沸石种子层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在硅衬底上一步法合成了高长径比、形貌高度均一的MFI沸石纳米片晶体,该方法简单易拓展。透射电镜表征结果显示,纳米片的厚度仅为5 nm,宽度却达到了几个微米,是先前文献已报道MFI沸石纳米片宽度的10倍。随后将其从硅衬底玻璃剥离得到无衬底的MFI沸石纳米片,通过简单抽滤的办法直接将其铺到多孔硅纤维(SSF)载体上制备了MFI沸石分子筛膜。该膜可实现二甲苯异构体的高效分离,在150℃温度下,其二甲苯异构体的渗透率达到了0.56×10−6mol Pa−1 m−2 s−1,分离系数达到了2000,其分离性能是目前已报道的MFI沸石分子筛膜的最佳值。此外,经过5周的测试后,其二甲苯异构体的渗透率和分离系数分别维持在0.35× 10−6mol Pa−1 m−2 s−1和1200,表现出优秀的性能稳定性。该项研究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超高选择性MFI沸石分子筛膜制备方法,该方法突破了分子筛膜的放大合成、制备成本高的限制,对于推动分子筛膜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纠错领域取得突破性实验进展》

    • 来源专题:量子信息科技
    • 编译者:于杰平
    • 发布时间:2023-04-25
    • 2023年3月23日在俞大鹏院士的带领下,依托南方科技大学建设的深圳十大基础研究机构-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徐源等联合福州大学郑仕标教授、清华大学孙麓岩教授等团队,在基于超导量子线路系统的量子纠错领域取得突破性实验进展。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实时重复的量子纠错技术延长了量子信息的存储时间,在国际上首次超越盈亏平衡点,展示了量子纠错优势。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代表了迈向实用化可扩展通用量子计算的关键一步,相关研究成果以“Beating the break-even point with a discrete-variable-encoded logical qubit”为题于3月23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Nature (2023)]。 联合研究团队利用微波简谐振子或玻色模式系统中的无穷维希尔伯特空间,实现量子信息的冗余编码与量子纠错。在超导量子线路系统中,基于玻色编码的量子纠错方案具有错误类型简单、错误探测方便、相干性能好、硬件更高效、反馈控制易实现等优点。本研究工作中,研究团队通过开发高相干性能的量子系统,设计和实现低错误率的错误症状探测方法,以及改进和优化量子纠错技术等实验手段,最终在玻色模式中实现了基于离散变量的二项式编码的逻辑量子比特,并通过实时重复的量子纠错过程,延长了量子信息的存储时间,相关结果首次超过该系统中不纠错情况下的最好值,也就是突破了盈亏平衡点。这也是国际上首次通过主动的重复错误探测和纠错过程实现延长量子信息的存储时间超越盈亏平衡点,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创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784-4
  • 《【前沿科技】我国科学家在太阳能海水淡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9-01-14
    • 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朱嘉教授课题组在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对高效率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的实用化将产生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跟小编了解下这篇高质量的文章吧~ 随着社会发展,淡水资源变得越发匮乏,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光热蒸汽技术以太阳能和海水为原料,为清洁水资源的生产提供了一条路径。然而,传统的块体光热蒸汽技术由于产水效率较低(约40%),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淡水资源形势日益严峻,海水淡化作为获取淡水的有效方法之一,引起广泛关注。然而目前传统的海水淡化装置消耗大量热能或电能,碳排放量大、装置体积庞大,且淡化效率、效果均有待提高。利用太阳能光蒸馏的海水淡化技术低碳环保,然而多年来一直受限于较低的光热转换效率(-30-45%)而无法大规模应用。朱嘉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等离激元增强效应实现了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能量传递效率-90%,淡化前后盐度降低4个数量级)。该研究发现,三维铝颗粒等离激元黑体材料是实现高效率太阳能海水淡化的绝佳体系,图1给出铝颗粒黑体材料用于等离激元增强太阳能海水淡化的设计示意图。首先,等离激元铝黑体材料具有宽太阳光谱超高光吸收效率(在400-2500nm宽太阳光谱范围平均吸收效率>96%),确保了海水淡化过程中光热转换效率大大提高;其次,铝纳米颗粒的局域等离激元光学共振效应使得漂浮在水面的紧密排列的铝颗粒附近区域产生极高的局部温度和电磁场增强效应,非常有利于快速有效的淡水蒸汽产生,多孔结构又提供了有效的蒸汽逃离通道。最后,铝颗粒等离激元黑体材料制备采用低成本金属铝为唯一原材料,采用了简单可规模化生产的自组装制备方法(图1),且材料的淡化性能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这对高效率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的实用化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图. 三维铝颗粒等离激元黑体自组装工艺与组装前后光学照片对比图 我国科学家取得的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以《新的水纯化系统可帮助世界解渴》为题进行专文介绍。这一新型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显示出广阔的前景,不但可以为贫困、偏远地区提供经济、可行的饮用水方案,也可为海洋、沙漠、军事等特殊地区及应用领域提供小型、便携的供水方案,更有可能为世界性的水资源缺乏问题贡献“中国水方案”。 相关研究成果以《3D self-assembly of aluminium nanoparticles for plasmon-enhanced solar desalination》为题发表于Nature Photonics上(DOI: 10.1038/NPHOTON.2016.75)。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周林与硕士生谭颖玲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朱嘉教授是论文的通讯作者,本项研究受到了祝世宁院士的指导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