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在液体太赫兹波产生机制的理论研究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4-18
  • 太赫兹波在通讯和成像等方面颇具应用价值。强场超快激光与物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产生太赫兹波的重要方式之一。等离子体、气体、晶体等太赫兹产生介质相关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较为充分。然而,液体水是很强的太赫兹波吸收介质,尚未有其产生太赫兹波的报道。2017年,实验发现,液体薄膜厚度或液体束直径降到微米量级时,太赫兹波的辐射大于吸收。这开启了液体太赫兹波研究的新方向。

    近年来,液体太赫兹波领域有实验报道,但实验观测到的较多现象均与其他介质的结果不同。例如:单色激光场可以有效地产生液体太赫兹波,而气体介质需要特定相位差的双色激光;液体太赫兹波的产率与驱动激光的能量是正比关系,而气体介质中是平方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液体太赫兹波的产率随激光的脉冲宽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气体介质相反;在双色激光的驱动下,液体太赫兹波出现非调制信号,在气体介质中却未见类似信号。复杂无序的液相体系的理论研究一直是难题,以上现象难以用已有理论来解释。科研人员只能基于之前的等离子体模型和界面效应等,来解释一些高光强下的宏观实验结果。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卞学滨和博士研究生李正亮,提出了产生液体太赫兹波的位移电流模型,可以系统解释上述实验观测到的系列反常现象。该微观机制模型的物理图像如图所示:液体的无序结构使得电子波包局域化,同时不同分子的外层电子的能量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移动,在强场激光的作用下不同分子的外层电子发生跃迁,产生非对称体系的位移电流。这些跃迁的能量差在太赫兹能量区域,进而辐射出太赫兹波。同时,该工作表明原子核的量子效应起到关键作用,并预言太赫兹辐射可以研究液体的同位素效应。

    上述成果是卞学滨团队在液相强场超快动力学研究领域继高次谐波统计涨落模型之后的又一理论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erahertz radiation induced by shift currents in liquids为题,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等的支持。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在超冷费米气体非平衡动力学研究方面获进展》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江开军研究团队在超冷费米气体非平衡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实验制备了球形幺正费米气体,发现了体系在自由飞行过程中的动力学演化满足标度不变性,并通过测量呼吸模式证明了体系具有SO(2,1)对称性。 幺正费米气体的s波散射长度趋近无穷大,为标度不变体系。当这种气体被装载到一个各向同性的偶极势阱时,体黏度和剪切黏度对体系自由膨胀过程的影响会消失,而体系展现出全方位的标度不变膨胀行为。同时,对势阱中的体系而言,其哈密顿量满足SO(2,1)李代数关系。这预示着体系拥有一些独特的集体激发模式。研究球形幺正费米气体的动力学行为对探讨强关联体系中的非平衡动力学演化较为重要,但在实验上制备这样的气体却颇有挑战性。 该研究利用两束椭圆激光来构建各向同性的光偶极阱。研究通过三透镜系统和PID控制系统对光阱的非球度进行调控,利用特定的梯度磁场来消除重力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借助磁场Feshbach共振技术,调控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使体系进入幺正区域。在获取6Li原子简并费米气体后,研究利用光阱转移技术将费米气体转移到各向同性的光偶极阱中,并通过蒸发冷却获得超低温的球形幺正费米气体。 研究显示,在自由膨胀实验中,球形幺正费米气体展现出独特的标度不变性。这种性质不依赖方向和温度条件,亦是各向异性体系不具备的。测量发现,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内能和势能相等,这验证了幺正费米气体的维里定理。研究观察了体系的呼吸模式,发现了其振荡频率恰好为囚禁频率的两倍,且模式的衰减率低,这为体系具有SO(2,1)对称性提供了实验支持。研究测量了标度不变性被破坏时体系的自由膨胀行为,并在BEC-BCS渡越区间获得了连接化学势与原子密度的有效指数。实验结果与平均场理论计算定性一致。 该研究揭示了球形幺正费米气体的标度不变性,并对具有SO(2,1)对称性的三维超冷费米气体开展了实验研究,为研究具有共形不变性体系的非平衡动力学行为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被遴选为编辑推荐文章,以Scale Invariance of a Spherical Unitary Fermi Gas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等的支持。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在量子电池基础理论研究获进展》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6-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与湖北大学、兰州大学合作,在量子电池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提出抗老化的远距充电量子电池方案。 近年来,关于量子电池的研究是颇受关注的量子科技问题之一,同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也不断激发人们对变革性储供能装置研究的兴趣。人们期待通过量子系统的特性以及在微观尺度上重构热力学及动力学规律,结合在量子比特层面上的精确探测与操纵的实验技术,实现具有更小尺寸、更强充电功率、更高充电容量和更大可提取功的新原理储供能装置——量子电池。虽然近年来量子电池取得快速发展,但是它的实现与应用仍然面临挑战:量子电池的老化问题,这是由于环境诱导量子电池的退相干使其存储的能量自发耗散;量子电池普遍采用电池与充电器间的相干耦合来充电,但该充电方案受制于不可避免发生的退相干与电池-充电器间距增大而面临失效。 针对上述挑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量子电池方案:分别扮演充电器和量子电池角色的两个二能级原子被放置在一个矩形中空金属波导中,充电器和量子电池的间距远大于能实现偶极-偶极相干耦合的有效距离。研究发现,利用波导中的真空电磁场这一共同环境诱导的非马尔科夫退相干动力学,可实现充电器与电池间免受老化影响的持续能量交换。该过程实现了量子电池非接触式的远距“类无线”充电,证实了退相干效应在建立电池-充电器间相干互联中的建设性作用,可解决量子电池的能量耗散问题和距离限制问题。该工作对进一步推动量子电池的物理实现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以Remote charging and degradation suppression for quantum battery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