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Physical Review X | Experimental Mode-Pairing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Surpassing the Repeaterless Bound》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 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05-12
  • 【内容概述】量子密钥分发(QKD)为通信提供信息理论安全保障,是量子网络发展的基石,但长距离传输受限于光子损耗导致的无中继界限。模式配对(MP)QKD 协议无需全局相位参考且具有类似中继的速率 - 损耗缩放特性,有潜力用于长距离 QKD,然而商用激光器的相位波动限制了其实用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徐飞虎教授与清华大学马雄峰教授合作,基于商用激光器成功构建了高性能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MP-QKD)系统。针对相位波动问题,提出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频率跟踪方案,将配对长度延长至2×105脉冲(160 μs),并开发了相位补偿和密钥率计算的后处理程序。同时,建立理论模型分析相位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优化系统参数。实验在 403 km 标准光纤(76.5 dB 损耗)上实现了 47.8 bit/s 的最优密钥率,超越无中继界限 2.92 倍。此外,研究人员还对比了 MP - QKD 和无相位锁定双场(TF)QKD 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发现 MP - QKD 在短距离、低错误率场景下表现更优,TF - QKD 则更适合长距离通信。该研究证实了使用经济高效的商用技术实现 MP - QKD 的可行性,为大规模量子网络中长距离 QKD 的部署奠定了基础 ,并指出未来可通过集成光子芯片、提高系统时钟速率、采用高维编码方案和改进频率跟踪算法等方向进一步提升 MP - QKD 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原文见附件)

  • 原文来源:https://www.opticsjournal.net/J/NewOptics/News/PT250511000026oLrOt.html
相关报告
  • 《【文献】Nature | Microsatellite-based real-tim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03-23
    • 【内容概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彭承志教授、廖胜凯教授联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该研究成功实现了基于微卫星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QKD)系统。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颗重量仅 23 公斤的量子微卫星 “济南一号”,并配套研制了重量仅 100 公斤的便携式地面站,相比此前的 “墨子号” 卫星(250 公斤有效载荷)和传统地面站(13 吨),重量分别降低了一个和两个数量级。该系统采用单激光二极管结合外部调制技术构建了 625 MHz 的量子光源,通过 Sagnac 干涉仪实现偏振和强度调制,确保了高重复率和空间环境下的稳定性。   实验中,卫星搭载的 200 毫米口径望远镜与地面站的 280 毫米望远镜配合,实现了 9-10 微弧度的近衍射极限发散角,并通过卫星姿态控制与快速转向镜的协同,将跟踪精度提升至 0.55-1.6 微弧度,显著优于 “墨子号” 的 2-3 毫弧度。2022 年 9 月至 2024 年 10 月期间,研究团队在济南、合肥、武汉、北京、南非斯泰伦博斯等多个城市及南山山区完成了多轮实验,单次卫星过境最多分发 1,071,104 位安全密钥,密钥生成速率较传统方案提升数倍。系统通过 812 nm 和 1,538 nm 激光实现星地双向经典通信,结合实时密钥后处理,将密钥提取延迟缩短至 1.5 小时内,成功验证了跨洲际(12,900 公里)的图像加密传输。   该成果为构建低成本、可扩展的量子卫星星座奠定了技术基础,其轻量化设计可适配空间站或现有卫星互联网架构,未来有望推动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实际应用。研究团队还提出了结合多轨道卫星、光量子芯片集成及新型 QKD 协议(如测量设备无关 QKD)的扩展方向,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与安全性。 (原文见附件)
  • 《【文献】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Active Optical Intensity Interferometry》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05-12
    • 【内容概述】长基线衍射极限光学孔径合成干涉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振幅(相位)干涉测量法不同,强度干涉测量法利用热光的二阶相干性,对大气湍流和光学缺陷具有较强的抗性。然而,热光源通常具有宽带光谱、每个模式的平均光子数较低以及发散角较宽的特点,这阻碍了其广泛应用。此研究提出并展示了用于千米级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的主动式强度干涉测量技术。该研究方案采用多个相位无关的激光发射器来产生热照明,并利用灵活的计算算法进行图像重建。通过户外实验,研究团队成功对位于 1.36 千米外的毫米级目标进行了成像,实现了比单望远镜衍射极限约 14 倍的分辨率提升。长基线主动式强度干涉测量技术的应用有望推动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和传感技术的发展。 (原文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