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层地下气化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取得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22
  • 近日从中国矿业大学了解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贵州盘江矿区山脚树矿煤层地下气化项目自2018年9月中旬运行至今,已连续稳定运行逾百天,总产气量达到1800万立方米,此举标志着我国煤层地下气化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取得成功,实现了“地下无人、地上无煤”的煤炭开采新模式。

    “煤层地下气化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至少高出采煤的两倍。该技术适用于高产高效综采的补充,变不可采资源为可采资源,可将煤矿深部资源吃干榨尽。”该项目总指挥、中国矿大王作棠教授表示。

    随着煤炭气化项目的成功,将把煤炭的物理开采变为化学开采,把煤层气压裂开采变为热力共采,把煤炭发电、煤化工、煤制气变为一步到位的煤变气,从而推动煤炭绿色发展。

    据王作棠教授介绍,煤炭气化项目是对原矿井采区内未采到的煤炭进行气化,4年来科研团队先后攻克了地下气化炉的新型结构和导向钻孔建炉新工艺、火焰工作面的定向推进燃烧导控新工艺及其组合装置、井上井下多目标追踪远程集中监控系统及装置、防火隔离密闭结构、充填气化开采新工艺及新材料等五大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煤层地下气采产业化的诸多技术瓶颈,形成了一套适应西南矿区类似地质条件的产业化技术体系,为实现我国煤层地下气采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煤炭气化是集建井、采煤、气化为一体的多学科工艺技术的结合,是对传统采煤工艺的颠覆性变革。也就是说,煤炭地下气化把采煤变成像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一样,既可以地面安全作业、又可以井上井下清洁生产。“火焰工作面的定向推进燃烧导控新工艺及其组合装置可将地下2000米到3000米深部的煤炭毫无保留地气化。”王作棠说。

    据了解,山脚树矿煤炭气化项目计划投资8066万元,将建立贵州省首个年产6000万立方米的煤层地下气化产业示范基地。项目的实施将从根本上解决贵州省及整个西南地区具有煤与瓦斯突出煤层资源开采的安全问题,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开采和煤气产品的高效清洁利用。

相关报告
  • 《我国天然铀产业多个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4
    • 近日,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2024年度理事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出席会议。联合体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多家单位积极融入天然铀产业多渠道科研项目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了多项新进展。 会议强调 联合体要落实推进新型举国体制建设,落实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实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落实提升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落实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一要持续深化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天然铀产业美好未来;二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加快构建联合攻关新模式;三要聚焦攻克卡点技术,引领发展天然铀产业新质生产力;四要一体化推进天然铀产业高水平人才培养,构筑天然铀产业发展人才竞争优势。 1 成矿理论创新发展支撑铀矿“攻深找盲” 针对“砂岩型铀矿矿体形态及形成机制”、“红色建造成矿机理与识别”、“热液型铀成矿构造体系与深部预测”等关键问题,中核地质科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南大学、辽河油田、东华理工大学联合攻关,深化了砂岩“渗出”铀成矿作用对红杂色建造中铀矿找矿的理论指导;梳理了南方花岗岩型铀矿构造、蚀变等关键成矿要素,深化创新了热液型铀成矿理论,完善了南方热液型矿床深部成矿模式。以成矿理论为指导,结合野外勘探工作,支撑四大盆地圈定成矿靶区,落实一批砂岩型铀资源量。 2 高效智能铀矿勘查装备初具规模 针对“无人机地球物理探测”、“自动化安全作业钻探技术装备”和“高精度直接测铀测井系统”等关键问题,由中核地质科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陕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协同攻关,成功研制了砂岩型铀矿自动化钻机、无岩心随钻测井车、野外岩心扫描系统等一批先进的高效低成本铀矿勘查装备,构建了高效、智能的铀矿勘查装备体系。该项目实现铀矿勘查技术装备国产化,野外测量效率显著提升,较现有方法提高2-3倍。 3 先进地浸采铀技术支撑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建设 针对“基于铀煤同时开采地下水位调控技术”“地浸生产智能化装备”等关键问题,中核内蒙古矿业联合中核矿业科技、安徽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铀煤同采多场耦合模型,开发出Umine地浸全流程协同系统。研发的数据建模-流场模拟-井场设计-二次成井的四步法数字建井技术,解决了纳岭沟矿床全生命周期采、冶、退可视化设计与调控技术难题;研制了CUP1000全球最大通量铀水冶装备,有力支撑了“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 4 智能矿山建设迈向新阶段 针对“井下遥控采矿、露天采矿智能装备”等关键问题,中核广东矿业联合中核矿业科技、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同方软件、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5G+WiFi6井上井下融合系统,实现井下采矿装备无人操控、人员厘米级精准定位、地面选冶远程控制和无人机巡检,基本建成硬岩井下开采智能矿山,生产本质安全度大幅提高。理事会还审议通过了联合体变更理事等事项,为新加入的华北电力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大学两家理事单位授牌,发布2024年度“揭榜挂帅”十大项目清单,与会理事和代表就联合体的工作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交流。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成立于2022年8月25日,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起,依托中核铀业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联合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等50家单位深度参与。该联合体旨在通过联合体公共平台,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国际领先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开展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攻关,加快前沿引领技术和成果创新突破,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队,共同引领天然铀产业高质量发展。
  • 《前瞻 | 破解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困局关键》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1-18
    • 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智能经济的支撑技术、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近几年全国持续掀起人工智能应用热潮,使中国已成为世界人工智能应用大国。但是,近期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遇到发展困局。笔者认为其主因是:虽研制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国产人工智能通用算法,但没有产业化和应用。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所用的主流算法是引入的深度学习算法。但是,深度学习算法在应用中也显现出许多不可克服的严重缺陷。如:鲁棒性(稳定性)差、不可解释、有NP(复杂)问题等,特别是有"黑箱"等安全隐患的存在,此外,还有很多难克服的问题。 例如:用于热捧的机器人AlphaGo所需要的硬件开销是1000个CPU,200个GPU,还需要20万瓦的电力消耗。这样的深度学习硬件开销如何普及应用?深度学习算法由于自身存在的严重缺陷和安全等问题,已证明不能在工业控制和嵌入式系统上广泛应用,这是深度学习难于普及的最致命问题。可叹的是,我国除深度学习算法外至今没有可替代的人工智能通用算法,在国产的人工智能通用算法没有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之前,还要无奈地任由深度学习算法继续在全国应用下去。 多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团队都在研制没有深度学习算法严重缺陷和安全问题的人工智能通用算法而努力。在国外,连深度学习发明人Hinton教授也不顾70多岁高龄在组织研制新算法。在国内也有许多团队在研制新一代人工智能通用算法。其中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国产人工智能通用算法已经在自动驾驶车和船、心电图等成功应用,水平超过当前世界人工智能应用水平,已具备产业化条件。而且非常适合制成与目前为深度学习所需的大数据、高算力研制的“算力”芯片完全不同的“智力”芯片,可在包括工业控制和嵌入式系统在内的广泛应用领域简便使用。 这种国产新算法经模组化和芯片化后,可大大简化人工智能应用,有助于通过短期培训人工智能用户的技术人员掌握使用新算法完成本单位人工智能需求项目。这将使人工智能应用不受大模型、大数据、大硬件及业务场景的领域知识限制,可大大促进人工智能普及应用。 正如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士指出的“产生颠覆性技术,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我国现有的重大科研项目都是搞专家评审投票制,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把真正具有创新想法的项目给投没了。”请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专家论证颠覆深度学习算法的创新算法,其难度可想而知。国产人工智能通用算法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亟待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实现产业化。 为促进我国从人工智能应用大国发展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强国,笔者认为推进国产人工智能通用算法产业化是破解当前困局的关键。应同研究我国“卡脖子技术”一样受到国家层面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