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湿度补偿功能的高灵敏度土壤表层NO?实时检测系统》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20
  • 4月15日,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等机构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具有异质结构的氧化钨(WO?)复合硫化锡(SnS?)复合材料,用于土壤表层NO?实时检测系统。将湿度补偿功能集成到便捷的NO?检测设备中,以确保WO?/SnS? (3:10)传感器在不同湿度条件下能够稳定、准确地检测NO?。相关成果以“Highly responsive WO3/SnS2 sensor with humidity compensation: NO2 real-time detection system in soil surface layer”发表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
相关报告
  •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开发了一种自动补偿高性能磁传感器灵敏度的集成电路》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4-18
    • 近日,AIST的一名研究人员与爱知钢铁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种高灵敏度的磁传感器,可以自动补偿由于制造变化和环境变化而导致的检测灵敏度波动。 紧凑,高灵敏度的磁传感器需要在各种各样的应用,包括工业和生物测量。要将它们应用于物联网等领域,它们的灵敏度必须保持在恒定的水平。手动调节灵敏度的成本阻碍了小型高灵敏度磁传感器的应用扩展。 通过将AIST独创的具有自动校正功能的专用集成电路(简称“ASIC”)与爱知钢铁公司研制的磁阻抗元件(以下简称“MI元件”)相结合,将磁检测灵敏度的波动降低到原来水平的1/3。这种自动校准技术不需要过程的特殊测试模式,可以在正常传感操作期间在后台执行。数字输出结构实现了易于处理的输出信号和低功耗。这种方法有望扩大紧凑、高灵敏度磁传感器的应用范围。 背景 紧凑,高灵敏度的磁传感器适用于广泛的领域,包括工业测量,如电流传感,无损检测,物联网环境传感,以及生物磁测量,如脑磁图和磁肌电图。这些应用要求具有皮特斯拉(pT)级的低噪声特性和在地磁场中不饱和的高动态范围。此外,希望体积小、功耗低,因此ASIC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求它是数字信号输出类型,允许用户轻松处理。 虽然已经提出了几种具有数字输出的高灵敏度磁传感器,但环境变化,如电源电压和温度的波动,以及制造变化,都可能导致磁检测灵敏度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通过手动调整单个磁传感器来修剪,由于额外的测试过程,这增加了传感器的成本。如果可以利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抑制磁检测灵敏度的这种变化,就可以实现高性能、低成本的磁传感器,加速其在社会上的应用,特别是在物联网应用中。 论文信息:A 4mW 45pT/√Hz magnetoimpedance-based ΔΣ magnetometer with background gain calibration and short-time CDS techniques,2024 IEEE Int.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 Dig. Tech. Papers (ISSCC)
  • 《不同尺度土壤水文与氮素循环耦合观点性论文发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作为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过程,土壤水文和氮循环及其交互作用影响着地球关键带的生物生产力、物质能量传输、生态环境质量等问题。然而传统的研究中二者相割裂,制约了我们对不同尺度水-氮耦合过程、格局和机制的理解,削弱了氮素利用率和面源氮素排放调控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针对该现实和科学问题,我所朱青研究员等及其合作者(Castellano 教授@Iowa State University)近期在《Earth-Science Reviews》期刊发表观点性论文Coupling soil water processes and nitrogen cycle across spatial scales: Potentials, bottlenecks and solutions.论文在综述土壤水文和氮素循环近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将土壤水文过程分为静态(土壤水分分布)和动态(土壤水分运动)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它们对氮素循环的影响机制。静态土壤水文过程不仅是植物氮素利用的重要媒介,也影响土壤中的空气含量,从而决定着土壤好氧厌氧环境和氧化还原电位,最终作用于氮素的矿化、硝化和反硝化等过程;而动态土壤水文过程不仅通过决定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来影响氮素循环,同时也是溶解态氮和溶解态碳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在此基础上,论文指出在传统的研究中,由于缺乏对土壤水文和氮素循环耦合的关注,存在着以下瓶颈:①黑箱化处理氮素在壤中的迁移转化的时空变化过程;②氮素输移循环模型缺乏严格的土壤水文机理而土壤水文模型缺乏严格的氮生物地球化学机理;③小尺度观测的土壤水-氮耦合过程的空间尺度难以上升。最后,论文提出了解决这些研究瓶颈的可能方法: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工具可视化土壤水文过程,并将其与先进的氮素实时监测探头相结合,打开土壤水-氮耦合的黑箱;集成土壤水文与氮素循环模型,从而经济、快速地解决各自模型中机制的缺陷;基于水文土壤功能单元的概念,通过土壤水-氮耦合模型构建氮素循环关键参数与水文-土壤-景观的定量关系,实现空间尺度的上升。 论文对于加强土壤水文与碳氮循环交叉研究方向,提升土壤水-氮耦合过程的理解和模拟,以及调控面源氮素污染等均具有较强的意义。三位审稿人均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论文深入且发人深省的提出了土壤水-氮耦合瓶颈,深化了土壤水-氮耦合过程、机制和模拟的理解,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