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琛工业大学】研究新型干燥工艺》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1-29
  •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 University)电动汽车零部件生产工程(PEM)主席正在研究一种新型混合干燥工艺,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和电解槽,这是一个为期两年的政府资助研究项目“HyDry”。

    当薄膜或膜必须用另一种材料薄涂时,这通常是用湿法完成的——无论是用于电池生产的电极还是用于燃料电池的膜电极单元。即使涂层工艺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它们在一个方面是相同的:为了从液体电极或催化剂涂层中去除溶剂,它们必须被干燥。当薄膜或膜必须用另一种材料薄涂时,这通常是用湿法完成的——无论是用于电池生产的电极还是用于燃料电池的膜电极单元。即使涂层工艺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它们在一个方面是相同的:为了从液体电极或催化剂涂层中去除溶剂,它们必须被干燥。

    在新工艺中,由PEM主任Achim Kampker领导的亚琛研究人员使用了巴伐利亚研究合作伙伴Lambda Technology开发的解决方案。它涉及两种能源的混合干燥过程-对流和“近红外”(NIR)。Kampker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的过程,可以实现更有效的干燥和降低能耗。”

    根据RWTH的说法,与纯红外助推器相比,能量需求将减少30%。与以前的对流干燥系统相比,它甚至有可能减少70%的能耗。这是因为Lambda技术不仅利用两种不同的能源来最佳地利用它们的优势。该过程还应该能够回收废气和近红外辐射的热能——这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并减少了能源需求。

    作为联合项目的一部分,RWTH PEM主席正在研究一种创新干燥方法的自动质量保证过程。此外,PEM团队将开发一个试验台进行试验,研究人员可以在两年的项目阶段中为新工艺确定合适的操作策略。

    还将开发一个计算模型,以确定产品和工艺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在后期,计算模型将与产品和工艺参数相结合,以便能够对卷对卷生产进行陈述。

     “HyDry”项目由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BMWK)资助。

    图片来源:Lambda Technology

  • 原文来源:https://www.electrive.com/2024/11/27/hydry-rwth-aachen-university-researches-new-drying-processes/
相关报告
  • 《南京工业大学钙钛矿光伏组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11-05
    • 南京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在钙钛矿光伏技术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采用全真空热蒸发技术,制备出0.066平方厘米的钙钛矿光伏组件,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5.19%。该器件在持续运行1000小时后,性能保持率超过95%。利用相同技术制备的1平方厘米器件,效率也达到23.38%,显示出产业化应用潜力。这项关于钙钛矿光伏技术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光子学》期刊。论文第一作者、南工大博士生徐雨田表示:“目前国际上实验室主要采用溶液法制备钙钛矿光伏组件,例如旋涂、涂布等工艺。溶液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溶剂,这些物质对健康和环境存在潜在影响,也制约了规模化生产。” 论文通讯作者、南工大副教授郭庆勋解释说,团队采用的全真空热蒸发技术类似在真空环境中进行薄膜蒸镀。该方法将原材料加热使其以分子或原子形态沉积到基板上,形成均匀致密的薄膜。这种全真空热蒸发技术全程无需使用溶剂,工艺控制精确,被认为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可行方案。 针对提升光电转换效率的挑战,研究团队开发了反向逐层沉积策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工大教授陈永华说明:“传统方法先沉积金属卤化物再沉积甲脒氢碘酸盐,而我们采用相反顺序。这种反向逐层沉积结合自组装分子,能在退火过程中促进固态原料的反应扩散,生成高质量的钙钛矿晶体薄膜。” 通过全真空热蒸发技术和反向逐层沉积等创新方法,团队在钙钛矿光伏技术方面实现了效率突破。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指出:“这项工作不仅创造了全真空热蒸发技术的效率纪录,也为开发大面积、高效率、高稳定性的钙钛矿光伏器件奠定了科学基础。”
  • 《西北工业大学研制出比锂电池续航提升7倍的新型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01
    • 近期由西北工业大学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谢科予教授团队所研究的锂-二氧化碳电池,比同等体量的传统锂电池提升了7倍,而且所用材料更加环保。该研究在各类电子产品、交通工具甚至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谢科予教授的实验室,一块圆形的纽扣电池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别看它个头小, 这就是谢教授团队一直研究的“锂-二氧化碳电池”。仔细观察发现电池的一侧并非封闭结构,而是由许多孔洞构成。据谢教授介绍,与目前已经大量商业化应用的锂电池相比,锂-二氧化碳电池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实验数据显示,其容量比是锂电池的7倍,假设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电池可以续航3天,未来使用同等重量同等体积的锂-二氧化碳电池或许可以使用21天甚至更久。   它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利用二氧化碳气体提供电能,可谓是变“废”为宝。同时在整个能量转换过程中,比传统的锂电池更加绿色环保。   锂-二氧化碳电池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及应用价值,作为金属气体电池家族之一,其工作原理与传统电池相比都是全新的。谢科予教授团队从催化反应机理和电极的宏观设计入手解决这一难题。   由于之前没有做过此类研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从基础的实验体、实验条件方案到测试的设备装置都需要团队自己搭建。“我们摸索了一整年才把工艺搞清楚。”项目组成员王辉说。   团队攻克了在实验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强界面电子相互作用的硫化锌量子点——氮掺杂石墨烯双向催化剂,首次将界面相互作用引入锂-二氧化碳电池,并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锂-二氧化碳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根据实验数据,目前谢科予教授团队所研究的锂-二氧化碳电池已经具备了在某些特定环境中应用的能力。“后续我们可能会围绕锂金属负极方面做一些保护,更好地提高电池的循环效率。”团队成员周丽娇称。除此以外,团队未来还将试图用固体聚合物替代现有的电解液,为锂-二氧化碳电池提供更多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