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类石墨双炔单层中非常规能带结构的实验发现》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2-06
  • 石墨烯的发现开启了二维材料和量子技术的新时代,标志着人们对于材料制备的控制能力迈入了一个或几个原子单层的精度范围。作为一类具有人工设计结构的新型二维材料,二维有机聚合物晶体以其独特的形貌和可调节的能带结构,为研究关联电子和量子物态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也为未来的技术应用和理论探索带来了新的契机。二维有机聚合物晶体的基本构建单元是含碳、氢、氧等轻元素的π共轭有机分子,通过牢固的化学共价键连接形成周期性结构。然而,实验上直接观测二维有机聚合物晶体单层中电子能带形成的工作还十分稀缺,其主要挑战在于制备同时满足长程有序和原子级精准的单层结构。

    与无机二维材料不同,二维有机聚合物晶体不存在天然的体相材料,无法通过传统块材解理获得。在众多合成策略中,通过设计特定小分子构建单元,并结合超高真空环境下的特殊表面反应路径,自下而上构筑原子级精准的二维聚合物单层成为一种有效方法。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实验室SF9组的博士生胡文启、吕元浩等在章一奇特聘研究员、陈岚、吴克辉研究员的指导下,与慕尼黑工业大学Johannes Barth教授团队合作,成功制备了含有炔-银-炔有机金属键的类石墨双炔(Ag-GDY)单层。研究团队利用端炔基衍生物1,3,5-三(4-乙炔苯基)苯(Ext-TEB)和气体辅助表面反应,在Ag(111)单晶表面实现了微米尺度有序的Ag-GDY单层生长(图d),并在Ag(111)/云母基底上实现了跨越台阶边缘的连续生长,其生长特性优于之前的研究报道[JACS 141, 5087 (2019)]。

    在此基础上,团队通过实验揭示了Ag-GDY单层中电子能带的形成:1)利用扫描隧道谱(STS)研究费米能级以上实空间电子态随能量的演化行为,在蜂窝状分子晶格上观测到周期性电状态从局域到游离特征的转变,并进一步形成具有Kagome几何特征的分布(图e);2)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表征,观察到价带形成(图f),并确定Ag-GDY单层的带隙为2.5eV。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导带底和价带顶均包含平带、狄拉克带及Kagome能带结构(图c)。这些非常规能带的形成源于蜂窝状晶格上具有简并能级的前沿分子轨道的耦合作用(图a,b)。该研究为通过前沿分子轨道与晶格对称性组合实现有机聚合物晶体中的非常规能带结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图.(a)DFT计算的Ext-TEB分子前沿分子轨道特征。(b)Ag-GDY单层的模型和化学结构示意图,其中分子和银原子分别排列为蜂窝状和Kagome晶格,菱形晶胞用以表示周期性单元。(c)单层Ag-GDY的DFT计算能带结构,红色和蓝色分别对应导带和价带。(d)STM形貌图展示了在Ag(111)表面实现大面积(500×500nm2)有序生长的Ag-GDY单层。(e)STS测量揭示了Ag-GDY单层在费米能级以上电子态密度随能量的变化。(f)ARPES表征展示了Ag-GDY单层形成过程中能带结构的演变过程

  • 原文来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405178
相关报告
  • 《结构药剂学:从结构发现到创新设计,探索药物递送系统的前沿》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9-15
    •   2023年8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团队与临港实验室殷宪振研究员、江西中医药大学Abid Naeem博士等合作,受邀在ACS Molecular Pharmaceutics上发表了题为“Advances in Structure Pharmaceutics from Discovery to Evaluation and Design”的综述当期封面文章。   对制剂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但限于常规方法多为外部观察、宏观观察,而同步辐射光源成像等先进技术为制剂研究提供了的强大的3D结构研究工具,特别是张继稳、肖体乔、Peter York等团队基于上海光源开展了10多年的研究,形成、丰富了结构药剂学理论和方法。其初期主要开展制剂结构的表征研究,“见所未见”,利用先进的三维原位成像技术,“窥见”制剂内部丰富多彩的复杂结构。同步辐射光源显微断层扫描成像具有成像精度高、成像速度快、能进行相衬成像、可实现原位无损成像等优点,是进行制剂结构最有力的方法之一,利用该方法开展了片剂、微丸、微球、粉体、纳米制剂等多种给药系统的三维结构研究,从3D结构、定量结构出发,重新认识药物制剂(图1)。   随着对制剂结构的深入研究及经验积累,结构药剂学的研究重点由制剂结构的发现,逐步转向探究制剂结构对药物的释放、靶向特征的影响及其与生物体内复杂结构的相互作用,“知其所见”,通过药物递送系统的内部结构、定量结构,加深对结构化的释药机制的理解。例如,通过观测渗透泵片释放过程中结构演变,提出了双层渗透泵片药物释放新模型——“地下河”药物释放模型,提出了符合渗透泵片由结构决定的释药机制(图2 A)。利用同步辐射光源显微断层扫描成像,凝胶骨架片释放过程中结构的演变清晰可见,整体呈现出溶蚀层、扩散层和溶胀层的典型结构(图2 B)。此外,生物体内复杂的组织生理结构、病理结构也影响着药物递送系统的体内命运。例如,由于呼吸系统气管树结构复杂,经口吸入药物微粒在肺内的沉积也受其影响,研究表明干粉吸入微粒在小鼠肺内的沉积呈现出显著的分布差异,右肺下叶药物沉积量多于其他肺叶(图2 C)。   利用前期研究成果与经验,现阶段结构药剂学研究正着力于制剂的评价与开发,设计新剂型,构建以制剂结构为基础的药品监管方法,“知以致用”。评估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体外溶出试验是最常用的评价制剂释放行为的方法,但很少关注制剂在体内溶出时的结构变化。研究者尝试从制剂结构出发,提出基于制剂结构的体内外相关性评价,并依据此策略,研究结构在动物体内的结构特征与其在体外释放度测定介质中的结构特征及其相关性,为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提供新策略(图3 A-B)。基于制剂结构的评价策略也可以用于检测片剂中的裂缝,相比于其他评价方法在此类检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图3 C)。   主要贡献者与致谢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许慧鹏、伍丽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薛艳玲研究员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本文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张继稳研究员、临港实验室殷宪振研究员和江西中医药大学Abid Naeem博士共同指导。   全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olpharmaceut.3c00514
  • 《物理学新发现!石墨烯具有绝缘体和超导体的特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12
    • 当以“魔角(当两层石墨烯片以 1.1 度堆叠时,会使得石墨烯片具有完全相反的特性)”旋转时,石墨烯片可以形成绝缘体或超导体。 来源:麻省理工 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发现,一种像蜂窝状的碳原子薄片--石墨烯,可以在两个极端的电极间表现出两种特性:一是可以作为绝缘体,从而使得电子完全不能流动;另外一个则是作为超导体,电流可以无电阻的流动。的研究人员 很难相信,单一物质也可以用石墨烯那样的最高级来描述。 2004年以来,科学家们发现,花边,类似蜂窝状的碳原子片(基本上是你可以想象的铅笔铅的最微观的表征),这不仅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且质量轻、活度大,强度是钢铁材料的几百倍,导电能力也远超于铜材料。 近期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发现这种“超级”材料,其居然可以具有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导电能力。 在Nature上今天发表在的两篇论文中,研究小组报告说,它可以调整石墨烯为在两个极端点的行为:一可以有效阻止电子运动,这样可以成为一个绝缘体;二可以是电子运动阻力降低到最小,这样便成为一种超导体。 该研究团队曾经的研究人员已经能够通过将石墨烯材料与其他超导金属接触来合成石墨烯超导体,从而可以使得石墨烯具有超导特性。该团队这次发现了一种独立完成石墨烯超导材料的制作方法,这表明超导性可以作为碳基材料的一种内在固有属性。 物理学家们通过创建两个不精确地相互叠在一起的石墨烯薄片来实现这一点,以1.1度的“魔角”旋转。 结果,非常奇怪的是,这种重叠形成的六边形蜂窝模式略有偏移,创造一个精确的摩尔结构,预计会导致石墨烯片中电子之间出现奇怪的“强相关的相互作用”。在任何其他堆叠结构中,石墨烯倾向于保持不同,很少以电子方式或以其他方式与相邻层进行交互。 以Pablo Jarillo Herrero为首的一个麻省理工大学的副教授,发现在魔角旋转时,两片石墨烯具有不导电的行为,类似于莫特绝缘体。当研究人员施加电压,向石墨烯超晶格中添加少量电子时,他们发现,在一定的水平上,电子从最初的绝缘状态破裂,没有电阻,就像通过超导体一样。 Jarillo-Herrero说“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石墨烯来作为一个新的突破传统超导性材料的平台,你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利用石墨烯制作一个可控制的超导晶体管,通过转换开关,使其有超导变为绝缘体,这为量子器件提供了许多可能性。“ 30年的能隙 材料的导电能力通常以能带表示, 单一波段表示材料电子可以具有的一系列能量。 能带之间有很多能隙,当一个能量带饱和后,下一个电子必须具有更大的能量来克服这种阻力,来占据下一个能量带。 如果最后一个能量带完全充满着电子,那么这个材料就被认为是绝缘体,另一方面,比如一些像金属之类的导体就会有空余的能量带,这些空余的能量带就可以保证其他电子可以通过这里进行移动。 然而, 莫特绝缘体(Mott insulators)是从它们的能带结构表现出导电特性的一类材料,但是当测量其导电特性时,结果表明其为绝缘体。 也就是说,这种材料的能带处于半饱和状态,由于电子之间的强烈的静电相互作用(例如等号相互排斥的电荷),材料不导电。 半填充带基本上分裂成一个电子饱和,另一个空位饱和的两个微小的几乎平坦的带,从而表现为绝缘体。 Jarillo-Herrero解释说:“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电子都受到一定的阻力,所以由于电子之间的这种很强的相互作用导致它成为绝缘体。任何电子都不能够克服这种阻力。而为什么莫特绝缘体这么重要呢?这表明大多数的高温超导体的母体化合物都是莫特绝缘体。” 换句话说,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控制电子特性的方法。莫特绝缘体在相对高温的情况下可以转变为超导体,为了证明这一理论假设,他们用氧气对材料进行化学“掺杂”,其原子将电子从莫特绝缘体中吸引出来,为剩余电子流动留下更多空间。 当添加足够的氧气时,绝缘体变成超导体。 Jarillo-Herrero说,这种转变究竟如何发生,已经是一个30年的谜团。 Jarillo-Herrero说:“这是一个三十年来从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高温超导体在研究过程中已经超过了它们的使用寿命,这些材料展现了很多有趣的行为,但是我们仍然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准确的转动 Jarillo-Herrero和他的同事寻找了一个更简单的平台来研究这种非常规物理学。 在研究石墨烯的电子属性时,团队开始玩弄简单的石墨烯片堆栈。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从石墨中剥离单片石墨烯,然后小心地用涂有粘性聚合物和氮化硼绝缘材料的载玻片小心地拾取一半薄片,从而制成了两片超晶格。 然后他们轻轻地转动玻璃片,拿起了石墨薄片的第二部分,贴在前半部分上。这样,他们创造了一个超晶格的偏移图案,这是截然不同的石墨烯的原始蜂窝晶格。 该小组重复了这个实验,创造了几个“装置”,或者石墨烯超晶格,具有不同的旋转角度,在0度到3度之间。他们将电极连接到每一个器件上,测量电流通过,然后绘制出器件的电阻,给定电流通过的数量。 Jarillo Herrero说:“如果你旋转的角度是0.2度,这些物理现象都不会出现。也就没有超导或莫特绝缘体,所以旋转的角度一定要精准。 研究人员发现旋转角为1.1度时被称为一个“魔角”,石墨烯超晶格电子类似扁平带结构,类似于莫特绝缘体,其中所有的电子无论其动量如何都会携带相同的能量。 jarillo-herrero说:“想象一下汽车的动量是质量乘以速度,如果你以每小时30英里的速度行驶,你会有一定量的动能。如果你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开车,你的能量就会更高,如果你撞车了,你就可以变形一个大得多的物体。这是说,不管你走的是30还是60或100英里每小时,它们都有相同的能量。” 自由导电 对于电子来说这意味着尽管他们正占据着一个半饱和的能量带,其中一个电子不具有更大的能量使其自己移动到下一个能量带,因此尽管这种半饱和的能量带结构理论上应该展现出一个导体的特性,但是它成为了绝缘体,更准确的说是莫特绝缘体。 这就给这个团队一个想法:“如果他们能将电子加入到这些类似于莫特超级晶格中,类似于科学家们如何将其掺杂在一起,使其变成超导体?石墨烯是否会反过来成为超导特性呢? 为了验证这种假设,他们在“魔角石墨烯超晶格”上施加了一个小的门电压,在结构上增加了少量的电子。结果表明, 单个的电子与石墨烯的其他电子结合在一起,使它们能够在不可能的地方流动。在整个过程中,研究人员继续测量材料的电阻,发现当他们增加了一定数量的电子时,电流就会流动而不会消耗能量——就像超导体一样。 jarillo-herrero说:“你可以让电子在不损失任何能量的情况下自由流动,这表明石墨烯可以是超导体,也许更重要的是,他说研究人员能够将石墨烯作为绝缘体或超导体进行调节,并且在任何一个阶段,在一个设备中展示所有这些不同的特性。这与其他的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方法中,科学家们不得不种植和操纵数百种不同的晶体,每一种晶体都可以在一个电子相中表现。 Jarillo-herrero说:“通常,你必须利用不同级别的材料来测试其不同相的情况。我们在一台纯碳设备中一次就地完成了这一工作。我们可以在一个设备中以电的方式探索所有这些物理,而不必制造数百个设备。那并不会变得更简单。”这项研究得到了Gordon和Betty Moore基金会以及其他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 文章来自news.mit网站,原文题目为Insulator or superconductor? Physicists find graphene is both,由材料科技在线汇总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