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属群体测序为小麦适应性研究提供了思路》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1-03-17
  • 该研究对小麦属和粗山羊草属的25个小麦近缘亚种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小麦属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VMap 1.0)。来自小麦近缘种的复合基因渗入贡献了小麦基因组的4%~32%,极大地增加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环境适应性。不同倍性、不同地域的小麦属品种,甚至整个禾本科作物,已经在长期的人工选择过程中在全基因组水平上产生了趋同进化的特征,在平行的选择事件中,共同受到选择的基因相对于随机条件下产生了2~16倍的富集,部分同源基因反复经历独立的人工选择,成为小麦在不同环境下塑造重要农艺性状、保持产量稳定的关键。这些结果表明了小麦作为一种全球作物的遗传必要性,利用适应性进化基因进行跨物种遗传研究,为加速小麦和其他作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报告
  • 《Nature | 利用土地品种多样性促进小麦育种》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22
    • 2024年6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程时锋团队联合国内外优势单位在Nature发表了题为Harnessing Landrace Diversity Empowers Wheat Breeding的研究论文。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极端恶劣环境日益频发、小麦新品种培育的遗传增益效应逐渐减缓等一系列挑战,科学家们需要寻找提高小麦产量、品质、抗逆性和适应性的有效途径,以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挖掘和利用小麦的遗传和表型多样性,开发高效精准的表型鉴定、基因发现和育种应用的小麦基础科研资源和技术平台,是突破小麦育种障碍、开展小麦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并培育新一代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必然之路。 该研究引进了英国John Innes Centre研究所保藏的百年前收集的来自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全套小麦种质资源(827份A.E. Watkins小麦地方品种和220份全球现代品种),开展了小麦群体全基因组变异图谱构建、大规模的表型鉴定、遗传作图群体构建,以及挖掘了控制137个性状背后的侯选基因、单倍型和相关变异等系列工作。
  • 《小麦远缘杂交抗白粉病研究获进展》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7-16
    • 小麦白粉病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利用寄主抗性是控制这一病害的有效措施。黑麦是小麦的近缘属,具有抗病、耐逆、生物产量高等特性,蕴含丰富的可用于小麦遗传改良的优异基因。六倍体小黑麦是由小麦和黑麦经远缘杂交育成的双二倍体新物种,是将黑麦优良基因转入小麦的理想中间材料。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利用六倍体小黑麦和小麦育种系杂交,通过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创制了小麦-黑麦2R(2D)二体代换和T1BL·1RS易位系新材料YT9。 叶期抗性鉴定和菌丝发育观察发现,YT9从三叶期开始对白粉菌表现抗性。抗病性遗传分析显示,PmYT9定位在黑麦2RL染色体上。进一步,研究通过60Coγ辐射处理,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进行筛选鉴定,获得122份小麦-黑麦2RL单一易位系材料,包括47份小片段易位系、24份大片段易位系、43份整臂易位系、8份中间插入易位系、12份缺失系。三叶期和成株期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其中60份2RL易位系材料高抗白粉病。研究利用主栽品种师栾02-1进行回交转育,获得抗白粉病且农艺性状良好的纯合小麦-黑麦2RL易位系新种质。研究结合YT9辐射后代中2RL染色体不同的断点材料的分子标记鉴定和GISH鉴定结果,构建了黑麦2RL分子标记图谱,并将PmYT9定位于2RL染色体bin6区段,对应Lo7黑麦参考基因组831.45至846.00 Mb之间14.55 Mb物理区间。 上述研究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基因资源,并为PmYT9克隆奠定了基础。 7月1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理论与应用遗传学》(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