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夏季降水次季节可预报性研究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2-27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晓静副研究员在地学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发表了题为“Subseasonal Predictability of Early and Late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 Asia”的研究成果,李晓静副研究员为该论文唯一作者。

    东亚夏季降水的次季节变化常常伴随洪涝或干旱灾害等极端天气事件,给东亚地区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准确预报东亚夏季降水的次季节变化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东亚夏季降水的次季节预报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考虑到东亚早夏(5月-6月)和晚夏(7月-8月)降水特征的显著差异,该研究对东亚早夏和晚夏降水的次季节可预报性分别进行了讨论。通过对1999年至2018年的次季节降水预报产品进行分析,该研究首次从可预报性的角度揭示了东亚早夏和晚夏降水不同的最可预报型,并详细阐明了二者存在不同的可预报性来源:早夏降水的可预报性主要来自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信号,而晚夏降水的可预报性则与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密切相关。

    该研究为改进东亚夏季降水的次季节预报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过对早夏和晚夏降水分别进行预报,有望提高东亚夏季降水次季节预报的准确性,为防灾减灾提供更有效的工具。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27901)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专项项目(JG2206)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sio.org.cn/a/yjcg/21974.html
相关报告
  • 《利用气候模型研究温度季节性变化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7
    • 本报讯(记者 陈云芬)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人员将化石数据与气候模型结合,揭示了气候模型对中高纬度地区温度季节性差异预测的偏差以及古气候模拟诸多边界条件不确定性。该研究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渐新世是新生代地球演化历史中非常独特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地球正经历从始新世的“温室”气候向“冰室”气候的快速转变,通过研究这一关键时期的气候变化可为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西双版纳植物园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该研究整合了渐新世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149个植物大化石数据点,利用共存法重建了化石点的古气候数据。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古气候进行对比,分析了早、晚渐新世欧亚大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以及和现代气候的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渐新世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的年均温范围为5.4~25.5°C,年降雨量范围是338~2453毫米,该时期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现代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相似。研究发现早渐新世和晚渐新世气候较为相似;渐新世欧洲的气候整体上比中亚和东亚更为温暖湿润,中亚是其中最为干冷的地区。通过对渐新世和现代气候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质构造运动,是影响欧亚大陆渐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变的重要驱动因子。研究还表明,气候模型和大化石数据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大体一致,但是气候模型重建的温度季节性差异明显比化石数据要大,尤其是在高纬度地区。结合其他相关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认为目前的气候模型预测的气候变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全球气候变暖,那么未来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冬季温度可能会比目前的模型预测的更高。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渤海中部季节性低氧发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26
    • 溶解氧(DO)对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不同的水生生物需要特定的DO浓度来维持其生命活动。当DO值降至3-4 mg/L时,许多海洋生物受到显著影响;当DO值< 3 mg/L时,部分鱼类可能死亡,严重影响底栖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当DO值< 2 mg/L时,大多数生物要么死亡,要么迁移至更适宜居住的环境。已有研究表明,夏季渤海中部也有季节性低氧事件发生,但是目前对于河口海湾低氧事件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驱动机制的系统认识不足。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过杰研究员课题组基于渤海中部2022年春、夏两季的调查数据(5月28日至6月2日和8月29日至9月4日),探讨了2022年渤海中部夏季低氧的原因及机制。 结果发现,2022年夏季渤海南部冷水区出现低氧带(DO值< 4 mg/L),该带主要分布在深水区(22.7 ~ 30.5 m),DO最低值为2.92 mg/L。主要发生机制为:首先,夏季温度升高导致海水层化,直接阻碍了表底层DO交换;渤海夏季水动力弱,风速低,受黄河调流调沙的影响,为渤海南部冷水区发生低氧事件提供了物理基础。其次,2022年春季渤海中部的轻度富营养化提供了养分基础,导致夏季浮游植物密度增大,其生长和消衰过程消耗了更多的溶解氧;加之夏季水温升高,加速了海底有机质的矿化和分解,各种耗氧活动加剧了低氧事件形成。 综合来看,水体层化的物理机制是主导2022年渤海中部底层水体发生低氧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自身密度的增加、生长及其消衰过程,加之温度上升所促进的有机质降解和矿化等耗氧过程的生化机制增加了低氧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该研究为深入探讨典型半封闭海湾频繁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渤海低氧的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相关研究成果以“Investigation of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hypoxia in the central Bohai Sea in the summer of 2022”为题,发表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期刊,过杰为本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4 U2106211 and No. 42076197)、“蓝海101”NORC2023-01航次(No. 42249901)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24.11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