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算法赋能二维材料识别和检测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张迪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科学网

    机器学习算法赋能二维材料识别和检测方面取得进展 .


    近日,中国 科学院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王俊团队在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二维材料层数识别和物性检测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文章以Thickness Determination of Ultrathin 2D Materials Empowered by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为题发表于《激光与光子学评论》(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自从发现石墨烯以来,大量新型二维层状材料逐渐被发现和制备,目前已成为涵盖绝缘体、拓扑绝缘体、半导体、半金属到超导体的庞大家族。通常,二维材料的层数对于调节纳米电子和光电器件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现进一步的物理研究或器件制造之前,往往需要确定目标样品的最佳厚度。目前,通过光学技术获得光学图像或光谱信息后,后续的数据处理往往依赖研究人员的专业知识,并且受个人经验和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近年来,人工智能改变了现代社会的诸多方面,作为其最重要的子领域,机器学习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以预测复杂系统的行为并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为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传统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解决方案。例如光学图像作为实验室中最容易获取的数据集,是解决图层识别高通量和实时性要求的简单方法,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提取图像中的基本特征并建立决策模型,同时较好地适用于不同的光学系统,以满足不同用户对自动光学识别和表征的要求。除了光学图像,机器学习算法还可以准确高效地分析光谱数据,这不仅可以利用光谱特征信息快速得到所需的样品厚度,还可以从材料本秉特性出发,有效解决不同实验平台间测试数据误差带来的不利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机器学习算法赋能的光学解决方案显著促进了建立从数据出发的统一、快速、低成本、无损的测量方法和标准,进而有力推动了二维材料的工业级应用落地。

    该文章系统总结了传统光学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深度融合面临的发展机遇与难题,提出检测对象的多样性、物理性质的差异性、测试环境的不稳定性、光学技术的易干扰性和相关算法的准确性对跨实验室标准制定带来的潜在风险与挑战。机器学习算法将对二维材料厚度测定的传统研究方法带来深刻变化,将人工劳动从现有的繁琐材料表征过程中逐渐解放出来,有助于推动研究的快速发展,逐步走向实际应用。(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2/lpor.202200357

    机器学习算法赋能二维材料识别和检测


    作者:王俊等 来源:《激光与光子学评论》 发布时间:2023/5/23 15:18:31


  • 原文来源:https://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23/5/202352315182877482033.shtm?id=82033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人工二维铁电金属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9
    • 目前普遍认为,铁电材料都是绝缘体,这是由于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会完全屏蔽电偶极矩,从而无法形成长程铁电序。然而,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W.Anderson与其合作者E.I.Blount预测了一种特殊的量子态——铁电金属,即材料中铁电性和金属性共存。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在苦苦寻找室温二维铁电金属材料,就像寻找水与火共存的材料,极其稀有。   最近,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曹彦伟研究员(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与其合作者在此方向实现了突破。他与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州州立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原子级精度的激光分子束外延技术制备了高质量的室温二维铁电金属BaTiO3/SrTiO3/LaTiO3(如图),实现了界面二维电子气的铁电极化,以及电荷、轨道、铁电极化的周期性调控。该工作不但实现了人工室温二维铁电金属的制备,更为设计具有铁电、铁磁和超导三相共存的二维量子材料提供了思路,有望推动新型量子器件的应用。该研究工作于2018年4月18日以“Artificial two-dimensional polar metal at room temperature”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18-03964-9)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3964-9),并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作为亮点工作报道(Editors’ highlights)。   该工作部分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宁波市“3315创新团队”、宁波材料所“团队人才”计划的支持。
  • 《西安交大在二维材料力学行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9
    • 泊松比是材料的一个基本力学性质,表征了材料在受到沿纵向方向的应变时,在横向方向上的力学(应变)响应。对于大多数材料,泊松比是正值;在极少数情况下,材料具有负的泊松比。负泊松比材料受到纵向拉伸时,其在横向膨胀,这种不寻常的力学特性赋予了负泊松比材料非凡的机械力学性能。近年来,二维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能,已经成为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为了设计具有特殊功能特性的先进纳米机电设备,开发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天然二维纳米材料变得日益迫切。因此,探索和调控二维材料中的负泊松比效应引起了科研人员广泛关注。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强度室的邓俊楷副教授研究小组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 Zhe Liu 副教授合作研究,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在具有褶皱结构的二维 IV 族单硫化物 MX ( M=Sn, Ge 而 X=S, Se )中发现了材料在厚度方向上具有负泊松比效应。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材料的泊松比性质与二维材料独特的褶皱结构和电子结构密切相关。同时,基于对泊松比微观机理的理解,文章提出了利用电子掺杂和应变工程的方法,对二维褶皱材料的泊松比进行设计和调控。通过电子掺杂,可以对二维材料 GeSe 的泊松比 ν zy 进行连续调控(从 -0.821 到 0.895 );而通过应变工程,二维材料 GeSe 的泊松比 ν zx 将在正值( 0.583 )和负值( -0.433 )之间转换。本研究在类黑磷烯二维材料中发现了可调控的负泊松比效应,有望为设计和开发具有特殊力学性能的“二维智能(材料)器件”提供理论指导。 本项研究成果最近以 “Tunable auxetic properties in group-IV monochalcogenides monolayers” 为题发表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国际著名期刊 Physical Review B 上。西安交通大学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和第一通讯单位,第一作者是材料学院一年级硕士生孔铣,论文内容是其参与前期大创实验和本科毕业设计的部分研究结果。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港澳与海外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创新群体项目,以及创新引智111计划2.0项目和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的资助。研究工作主要在西安交大高算平台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