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聚吡咯/金纳米粒子为电子介质,利用酪氨酸酶和葡萄糖氧化酶为基础的生物电子舌分析葡萄汁和葡萄酒》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殷小溪
  • 发布时间:2019-03-29
  • 要点

    研制了一种结合对酚类和糖类敏感的生物电子舌(bioET);

    采用质子聚吡咯/胶体金纳米粒子(Ppy/AuNPs)作为电子介质,提高了传感器的性能;

    生物电子舌能够预测葡萄酒的个体感觉阈值(IPT)和糖含量;

    生物电子舌可以将葡萄的品质与葡萄酒的品质联系起来。

    摘要

    建立了以酪氨酸酶、葡萄糖氧化酶和聚吡咯或聚吡咯/金纳米粒子复合物为基础的生物电子舌,并将其应用于葡萄汁和葡萄酒的分析与鉴别。传感器阵列的伏安响应证明了聚合物作为电子介质的有效性,以及聚吡咯与胶体金纳米粒子之间存在良好的协同效应。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平行因素分析,可以根据白利度和总多酚指数TPI)来区分葡萄汁,根据酒精度和TPI来区分葡萄酒。偏最小二乘法与传统的化学参数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此外,支持向量机允许根据生物电子舌在相应葡萄中提供的数据预测葡萄酒的总多酚指数和酒精度。这一结果为从酿造过程开始预测葡萄酒的特性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电子舌;生物电子舌;聚吡咯;金纳米粒子;葡萄汁;葡萄酒

相关报告
  • 《西班牙罗维拉-威尔吉利大学:葡萄汁酪氨酸酶褐变模型的建立》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5-04-15
    • 葡萄汁酪氨酸酶褐变模型的建立 2024年10月5日,西班牙罗维拉-威尔吉利大学Aitor García-Roldán及通讯作者Fernando Zamora在国际期刊《Food Chemistry》(JCR一区,IF2023=8.5)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of a model to study browning caused by tyrosinase in grape must”( 葡萄汁酪氨酸酶褐变模型的建立)的研究论文。 摘要 酪氨酸酶和漆酶引起的酶促褐变是酿酒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一个模型,通过不同的底物(单酚、二酚和三酚)来研究葡萄汁中的酪氨酸酶活性,测定其动力学常数(Vmax和KM)。结果显示,咖啡酰酒石酸是酪氨酸酶的最佳底物,pH值、温度和乙醇浓度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均有显著影响。此模型为减少亚硫酸盐使用、降低葡萄汁褐变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 引言 酶促褐变是葡萄汁和酒类产品中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在葡萄感染灰霉菌时更为严重。此褐变过程涉及多酚氧化酶,主要是酪氨酸酶和漆酶的作用。尽管亚硫酸盐能有效抑制酶活性,但其对环境和健康有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替代抑制剂来减少酶促褐变。本研究开发了一个葡萄汁酪氨酸酶的动力学模型,利用不同底物(如咖啡酰酒石酸)测定酶活性,以探索减少亚硫酸盐使用的可能性。 研究内容 (1)实验设计与底物选择:选择单酚(对羟基苯甲酸)、二酚(咖啡酰酒石酸和表儿茶素)和三酚(没食子酸)作为研究酪氨酸酶活性的底物,通过测定葡萄汁的褐变程度来评估酶的动力学特性。 (2)酪氨酸酶活性影响因素:pH值:在pH 3.10至3.87之间,随着pH增加,酶促褐变速率提高。温度:在15°C到35°C范围内,温度越高,酶促反应速率越大。乙醇浓度:增加乙醇浓度降低了酪氨酸酶的Vmax,显示乙醇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3)动力学常数测定:通过Michaelis-Menten和Lineweaver-Burk图确定动力学参数,发现咖啡酰酒石酸的KM值最低,表明其与酪氨酸酶具有最高亲和力。 结论与展望 该模型成功展示了不同底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为葡萄汁褐变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的研究可基于此模型,进一步探索减少亚硫酸盐的替代方案,以降低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酶促褐变的风险。
  • 《食品酶葡萄糖氧化酶的安全性评价》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mj
    • 发布时间:2018-07-13
    • 食物酶是由Novozymes A / S用遗传修饰的米曲霉菌株NZYM-KP菌株产生的葡萄糖氧化酶(β-d-葡萄糖:氧1-氧化还原酶;EC 1.1.3.4),遗传修饰不会引起安全问题。食物酶不含生产生物或DNA;因此,环境没有安全问题。葡萄糖氧化酶旨在用于烘焙过程。根据建议的最大使用水平和EFSA欧洲综合食品消费数据库的个人消费数据,在欧洲人群中,膳食暴露于食物酶 - 总有机固体(TOS)估计每天高达0.156 mg TOS / kg体重(bw)。食物酶不会诱导人淋巴细胞中细菌或染色体畸变的基因突变。通过在啮齿动物中重复剂量90天口服毒性研究评估亚慢性毒性。得出未观察到的不良反应水平(每天341mg TOS / kg体重),与估计的膳食暴露相比,结果是暴露的足够高。通过比较氨基酸序列与已知过敏原的氨基酸序列来评估变应原性,并发现与真菌接触过敏原的一个匹配。专家组认为,在预期的使用条件下,不能排除过敏性过敏和因膳食暴露引发的引发反应的风险,但这种可能性很低。根据微生物来源,遗传修饰,制造过程,成分和生化数据,预估的膳食暴露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发现,小组得出结论,这种食物酶在预期条件下不会引起安全问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