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多种方法解决全球粮食安全》

  • 来源专题:气象农业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09-19
  •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粮食和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了促进生产者满足全球粮食需求的工作。现在,他们采用模拟和统计的综合方法帮助生产者预测温度对全球小麦作物的影响,模型和统计方法都得到相似的评估,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

    预测作物产量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升高温倾向于保持水果、蔬菜和其他作物按照它们的方式生长。这是第一次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相似的影响,这增加了科学家评估温度影响全球作物生产的信心。

    依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12年的研究结果,21世纪中期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粮食生产需增加60%。小麦是养活世界人口的重要作物之一。联合国组织报告,中国小麦产量最高为2650亿磅,美国约1320磅。

    文章第一作者是中国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生,论文包括将近50全球科学家。这项研究是农业模型比较及改进项目(AgMIP)的部分工作,这个项目把全球农业科学聚集在一起,研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

  • 原文来源:http://news.ifas.ufl.edu/2016/09/ufifas-study-global-food-security-aided-by-combining-different-methods/
相关报告
  •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危及人类粮食安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5-29
    • 今年以来,全球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产区,均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传统的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因遭遇严重干旱,时隔12年后首次计划进口小麦;玉米出口大国美国因受阴雨天气影响,播种创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干旱影响,水稻出口国菲律宾也出现大规模歉收。   海洋渔业情况也不妙,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日本周围海域海水温度升高,海苔产量达到46年来最低点。   干旱与洪涝在全球小麦、玉米、水稻主产区共发,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Snyder忧心忡忡地写道,一场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正在逼近。   朝鲜近期发布的备忘录显示,受高温、干旱、洪水等因素影响,朝鲜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调人均每日口粮配给;受厄尔尼诺影响,非洲粮食安全也面临严峻挑战。  多位气候专家分析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加强,造成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风险水平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偏高0.38℃,过去五年是全球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而英国气象局预测说,2019年至2023年可能比过去5年还要热。   中国气象局最近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显示,2018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偏高0.58℃。   中国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全球18个国家的4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发现,全球增温1.5℃至2℃,对于包括印度、非洲部分国家在内的小麦生长季高温且缺少降雨的区域来说,小麦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极端低产风险明显加大。而这些产量风险加大的地区目前多属经济欠发达区域,气候变化将加剧这些区域的粮食安全问题。   英国利兹大学战略研究院院长蒂姆·本顿表示,气候变暖尤其是极端天气增加将改变粮食产量、质量和病虫害的分布,从而对粮食供应体系产生影响和冲击,未来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将变得更脆弱和低效。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世界长期受粮食短缺影响的人数从2015年开始不降反增。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恶化。尤其是受厄尔尼诺等因素影响,非洲南部和东部多国遭遇严重干旱或洪水,粮食产量和牲畜数量出现大幅下降。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授阿利扎·弗莱舍建议,各国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增加农业适应气候变暖的能力,在作物品种的选择、灌溉技术和管理的改进以及土地更加有效利用等方面做出努力。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中国气候风险指数总体也呈升高趋势,1991年至2018年中国平均气候风险指数较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增加了54%。   粮食安全专家则建议,鉴于气候变化影响到粮食安全和人类营养,需要考虑改变人类饮食结构、减少浪费,增加全球食品体系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
  •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开发全球植物病害动态监测平台Robigus》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9-15
    • SeedQuest网站9月8号报道,佛罗里达大学食品与农业科学研究所(University of Florida’s 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 UF/IFAS)科学家研发全球植物病害信息整合平台Robigus,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作物病害的时空动态追踪,为病害预警与防控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植物病害跨境传播严重威胁粮食安全,但相关数据长期分散于全球数千种学术期刊中,尤以“首次报告”形式发布的新兴病害信息难以系统获取。为破解这一难题,UF/IFAS的科学家开发了名为Robigus的应用平台,整合过去45年全球植物病害记录,覆盖美国、中国、印度、巴西等主要农业国家。平台集成病原体种类、寄主作物、地理分布与发生时间等关键信息,用户可通过作物、病原、国家或年份进行多维度检索,并生成动态时空图谱。 Robigus不仅服务于科研人员对病原多样性与传播规律的研究,亦为农业推广部门和种植户提供实用工具,可快速查询特定区域或作物的历史病害记录。 该平台部署于佛罗里达大学的超级计算机HiPerGator上,实现了海量文献数据的结构化与可交互访问,标志着植物病害监测向数字化、智能化迈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