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银缕梅在昆明植物园首次开花》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3-13
  •     近日,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波斯铁木属(Parrotia)落叶小乔木银缕梅(P. subaequalis)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首次开花,这标志着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昆明植物园迁地保护取得了初步成功。

       银缕梅的别名为单氏木,以此纪念发现人之一的我国植物学家单人骅先生。该植物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中的受威胁等级为易危VU(C1),在2021年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曾被列入《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的120个目标物种之一。2017年9月,昆明植物园自银缕梅的原分布地江苏宜兴引种了100株人工繁育的银缕梅小苗,保育于苗圃。2018年11月,参加中国植物园联盟园林园艺与景观建设培训班的学员在昆明植物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定植了23株银缕梅,构建了银缕梅迁地保护种群,以供科学研究、迁地保护观察和科普教育。定植初期的苗木平均地径2-3厘米,平均株高90厘米。自定植以来适应性良好,生长健康,目前平均地径3.9厘米,平均株高3米。银缕梅花药黄色带红,花朵前期朝上,盛花时下垂,无花瓣,远看金光灿灿,近看银丝缕缕,观赏价值极高。科研人员介绍,银缕梅是距今67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化石中发现的、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之一,其与裸子植物银杏、水杉一样是仅存于我国被再发现的活化石树种,为恐龙赏过的物种,珍贵程度超过大熊猫。在植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金缕梅科植物在植物进化史上有着“承前(裸子植物)启后(被子植物)”的重要地位。这种“只结果不开花”的活化石为我国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宜兴、安徽及浙江。在安徽,其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等地海报400-700米间,少数分布达1000米。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荆州的朱显村村口,发现由9株百年以上银缕梅大树和25株小树组成的银缕梅古树群,其中最大的一株胸径达91.5厘米的,树高14米,冠幅8米,树龄800年,是国内迄今所发现最大最珍贵的银缕梅群落。科研人员表示,之所以说它“只结果不开花”大概也是因为导致它濒危的原因之一:数年开花一次。开花次数少,能顺利完成授粉结实的机会就少,导致其产生有性后代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种群数量的扩增被严重制约。致危原因之二是银缕梅雌雄花异熟,传粉受精受阻。据悉,银缕梅从花芽分化到花苞展开,约需1年的时间,从花苞展开到雌雄蕊外露20天后,雌蕊才趋于成熟,雄蕊还要迟熟5-9天。相关研究还表明导致银缕梅濒危的原因还有病虫害较多,如叶斑病、瘿瘤病等,但在昆明植物园迁地保护的银缕梅尚未见严重的病虫害。科研人员表示,银缕梅树干挺拔,树皮斑驳,树态婆娑,枝叶繁茂,叶片春夏绿意盎然,秋末冬初姹紫嫣红,是不可多得的秋色叶观赏树种。他们期待,昆明植物园迁地保护的银缕梅能正常结实,繁育更多的苗木,在我国广大的亚热带地区进行栽培利用,在利用中实现有效保护。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270.shtm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揭示亚洲醉鱼草属植物系统发育与网状进化历史》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09
    •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醉鱼草属(Buddleja L.)植物在世界范围内约有90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及南北美洲。亚洲醉鱼草属植物共27种,为一单系,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则是亚洲醉鱼草属植物的核心分布区,也是世界醉鱼草属植物的四个多样性中心之一。该类群不仅拥有较高的园艺观赏价值(如大叶醉鱼草、大花醉鱼草、互叶醉鱼草等)和药食用价值(如:醉鱼草、密蒙花、喉药醉鱼草等),也不乏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如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腺叶醉鱼草和无柄醉鱼草等(图二)。该类群种间和种内倍性变化丰富(2n = 2x – 24x)、种间杂交频繁、物种界定具有争议。对亚洲醉鱼草属植物开展系统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的利用和保护这个类群,还有助于了解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多倍体植物的物种形成和演化历史。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华盛顿大学Richard Olmstead展开合作,对亚洲醉鱼草属植物进行了全面的取样和物种倍性信息测定,同时利用浅层测序数据,对亚洲醉鱼草属植物每个样品进行了叶绿体全基因组组装、nrDNA序列构建、低拷贝核基因构建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挖掘。本研究通过核质冲突、基因树不一致、贝叶斯聚类等分析方法结合物种倍性信息,推测了亚洲醉鱼草属植物复杂的的网状演化历史(图一)。同时利用大量低拷贝核基因(low-copy nuclear gene)为亚洲醉鱼草属植物推断出一个稳健的物种树,从而厘清了该分支属下分类关系,纠正了一些早期的物种界定错误,并发现了多个被错误归并的隐存种。叶绿体分化时间表明,亚洲醉鱼草的多样化发生于8–10Ma和0–3Ma,分别对应了横断山脉的最后一次隆升和第四纪气候震荡。综上,该研究揭示多倍化和广泛的杂交现象加之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促进了亚洲醉鱼草的物种形成。  据悉,研究成果以Deciphering complex reticulate evolution of Asian Buddleja (Scrophulariaceae): insights into the taxonomy and speciation of polyploid taxa in the Sino- Himalayan region为题发表在植物学主流期刊Annals of Botany上。编辑给予评述:“A study that is a very good illustration of the benefits of a fully integrative analysis to depict a successful process of plant diversification through hybridization and polyploidy within a species complex.”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已毕业硕士研究生杨丰懋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葛佳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孙卫邦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2001AT07009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1653、30970192、31770240 及31400478)的资助。
  • 《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12
    • 作者: 郭爽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云南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作为建设依托单位的“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获批为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培育期内,实验室使用“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筹备)”的名称。 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筹备)的定位是:立足云南,面向西南,辐射全国,以在自然界中濒临高度灭绝风险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为对象,采用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手段的交叉与融合,系统研究这些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形成、维持与可能的灭绝机制,并构建种质资源保藏、种群保育及生境恢复的保护技术集成体系,为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恢复、生物多样性保育做出重要贡献,也为全球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科学拯救和保护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建成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创新为一体、特色鲜明、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成为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的研究中心,引领全球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科学拯救与有效保护。 据悉,2017年申报云南省重点实验室通过初审的单位共有22家,经专家评审和现场核查推荐等程序,共有10家获认定为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目前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建设的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增加为三个,分别是:云南省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野生资源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