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外专利限制 北方稀土新型稀土储氢材料增大放电容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27
  • 发展高效、零排放的氢能技术是21世纪全球重大战略需求,目前规模化应用的稀土储氢合金是发展氢能技术的重要材料。

    近期,稀土院自主开发的新一代高容量La-Y-Ni系储氢合金材料已进入试验阶段,正在等待工厂的试验结果。

    据稀土院技术专家、正高级工程师闫慧忠介绍,稀土院研究发现钇(Y)元素能够抑制二元La-Ni合金的氢致非晶化,产品能够解决前两代储氢合金产品存在的问题。虽然La-Y-Ni合金材料的应用研发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材料的结构以及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还未系统和深入地研究,成为制约成果转化的技术瓶颈和核心科学问题。

    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构建含H的La-Y-Ni体系热力学相图数据库,实验分析具有优异储氢性能的La-Y-Ni合金吸放氢动力学机理,为La-Y-Ni型储氢合金的实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La-Y-Ni储氢合金的主要组成元素、制备技术和工艺条件对形成合金相结构的影响规律、合金的组织结构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合金材料容量衰减机理,通过组成设计和合成技术可控制备目标合金,为高效开发La-Y-Ni系储氢合金材料产品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指导。

    基于基础研究得出的结果,稀土院建成年产300吨储氢合金材料的工业性试验生产线,分别利用200 Kg中频感应炉采用浇铸工艺、300 Kg中频感应炉采用快淬工艺研制合金产品,探索和优化工艺条件,研究了化学计量比、组成元素、成分控制、浇铸和快淬制备工艺、热处理工艺、组织结构、测试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规律。通过实验,300Kg/炉中频感应炉生产的合金性能达到实验样品指标,电化学容量超过370 mAh·g-1,试制的AA型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

    新型高容量La-Y-Ni系储氢材料,实际放电容量达到390mAh/g以上,超过了传统LaNi5型储氢合金的理论容量,解决了高容量La-Mg-Ni系储氢合金难以制备的问题,综合性能满足市场需求,突破了国外的专利限制。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576190
相关报告
  • 《我国新型稀土储氢合金电极材料投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14
    • 在包头稀土高新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稀土储氢合金电极材料生产线投产运行,产品已开始供应国内镍氢动力电池企业。依托稀土资源优势和最新核心技术应用,该生产线生产高容量、宽温区、高工艺、低耗电镍氢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一举打破日本在新型稀土A2B7储氢科技、工业技术和产品方面对我国的垄断。   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孵化的生产线看到,新型稀土储氢合金电极材料生产线已经开始正常运转。“生产线为产能200吨,新型储氢合金较以往的储氢合金最大的优势是容量提高,每克提高30%左右,可达到每克400毫克安。同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以及良好的低温性和较宽的温差范围,可实现在-40℃正常使用。”生产技术部负责人肖明介绍。   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稀土储氢合金生产线,这一新型电极产品将被用来制备镍氢动力电池,由于其大容量、耐低温以及相较于镍镉电池更环保的特性,相较于锂电池更安全的优势,能够大范围应用于汽车的混合动力电池,以及固态储氢及氢燃料电池当中。   据介绍,该产品源自燕山大学的合金制备技术,通过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相结构与电化学储氢性能间的匹配关系,优化合金结构特性,开发出不同优势性能的RE-Mg-Ni基储氢合金新产品。稀土系储氢材料主要以镍和稀土金属为生产原料,使用的生产原料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轻稀土金属、也就是储量最为丰富的镧、铈元素,该生产线稀土储氢材料的市场应用,对推动我国轻稀土资源的充分利用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国产化的实现,该产品不仅价格优势明显,而且就地消化了北方稀土生产的镧、铈,将大幅提高稀土材料的附加值。
  • 《我国新型稀土储氢合金电极材料投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15
    • 10月12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稀土储氢合金电极材料生产线投产运行,产品已开始供应国内镍氢动力电池企业。依托稀土资源优势和最新核心技术应用,该生产线生产高容量、宽温区、高工艺、低耗电镍氢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一举打破日本在新型稀土A2B7储氢科技、工业技术和产品方面对我国的垄断。   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孵化的生产线看到,新型稀土储氢合金电极材料生产线已经开始正常运转。“生产线为产能200吨,新型储氢合金较以往的储氢合金最大的优势是容量提高,每克提高30%左右,可达到每克400毫克安。同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以及良好的低温性和较宽的温差范围,可实现在-40℃正常使用。”生产技术部负责人肖明介绍。   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稀土储氢合金生产线,这一新型电极产品将被用来制备镍氢动力电池,由于其大容量、耐低温以及相较于镍镉电池更环保的特性,相较于锂电池更安全的优势,能够大范围应用于汽车的混合动力电池,以及固态储氢及氢燃料电池当中。   据介绍,该产品源自燕山大学的合金制备技术,通过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相结构与电化学储氢性能间的匹配关系,优化合金结构特性,开发出不同优势性能的RE-Mg-Ni基储氢合金新产品。稀土系储氢材料主要以镍和稀土金属为生产原料,使用的生产原料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轻稀土金属、也就是储量最为丰富的镧、铈元素,该生产线稀土储氢材料的市场应用,对推动我国轻稀土资源的充分利用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国产化的实现,该产品不仅价格优势明显,而且就地消化了北方稀土生产的镧、铈,将大幅提高稀土材料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