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00个番茄品种的研究揭示了番茄隐藏的突变》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7-07
  • 人类的食欲改变了番茄的DNA等等。经过几个世纪的培育,这种曾经只有豌豆大小的南美浆果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大小,从樱桃状到巨大的传家宝果实。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梳理这些物理变化是如何在基因水平上表现出来的——这项工作可以指导现代对番茄进行调整,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扎卡里·李普曼说。

    他和同事们现在已经在100种番茄的基因组中发现了长期隐藏的突变,其中包括一种来自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橙浆果野生植物,以及通常被加工成番茄酱和酱汁的品种。

    他们的分析发表在2020年6月17日的《细胞》杂志上,是对这种突变最全面的评估。李普曼说,这项研究可能导致新的番茄品种的产生和现有品种的改进。研究人员表示,他的团队发现的一些突变改变了关键特征,比如味道和重量。

    冷泉港实验室的植物遗传学家李普曼说,此前的研究早就表明,这些突变存在于植物基因组中。“但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发现它们并研究它们的影响,”他说。

    一扇通往基因组的窗户

    生物体细胞内携带的四种DNA字母的突变或变化会改变其物理特性。研究植物的科学家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种小的、易于控制的突变上,即一个DNA字母被另一个DNA字母替换。

    Lippman的研究小组所研究的突变要大得多——它们通过复制、删除、插入或将DNA的长片段移到基因组的其他地方来修改DNA的结构。这些突变,也被称为结构变异,在整个生命世界都有发生。例如,对人类的研究已经将这些变异与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等疾病联系起来。

    科学家可以通过读出DNA的字母来识别突变,这种技术被称为基因测序。然而,李普曼说,这项技术的局限性使解码长段DNA变得困难。因此,研究人员还无法获得基因组结构突变的完整图像。

    Michael puruganan在纽约大学研究水稻和椰枣,他没有参与这项新的研究,他说,尽管如此,植物遗传学家还是怀疑这些突变对植物的特性有重大贡献。“这就是为什么这篇论文如此令人兴奋的原因,”他说。李普曼说,他的团队不仅在番茄及其野生近亲中发现了这些突变,而且还确定了它们在植物内部的功能。

    未来番茄指南

    这项新研究是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迈克尔·沙茨(Michael Schatz)等人合作完成的,利用一种名为“长读测序”(long-read sequencing)的技术,确定了番茄中超过20万个结构性突变。李普曼将其比作通过全景窗口观察基因组的大部分。他说,相比之下,更传统的测序方法只能提供一个窥视孔。

    他们发现的大多数突变不会改变编码特征的基因。但是李普曼说,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许多这些突变改变了控制基因活动的机制。例如,其中一种基因控制着番茄果实的大小。通过改变DNA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基因拷贝的数量——李普曼的团队能够改变水果的产量。缺乏该基因的植物永远不会结出果实,而拥有三份该基因副本的植物比只有一份副本的植物结出的果实要大30%。

    李普曼的团队还展示了DNA结构是如何影响特征的,他称之为“非常复杂”的例子。他们指出,要将一种主要收获性状培育成现代番茄,需要同时发生四种结构性突变。

    李普曼说,这类见解可以帮助解释其他作物的性状多样性,并使育种者能够改进品种。他说,例如,在小樱桃(番茄的近亲)上添加一个额外的大小基因副本,可能会使它们变得更大,从而增加它们的吸引力。

    他说:“农业领域的圣杯之一是能够说,‘如果我使这个基因发生突变,我知道输出结果会是什么。’”“该领域正在朝着这种可预测育种的方向迈出重要的一步。”

相关报告
  • 《农科院蔬菜所揭示番茄紫色果实形成的分子机理》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12-07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华南农业大学开展合作研究,揭示了番茄紫色果实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以及果实表皮中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网络,为番茄高品质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花青素是目前所发现的清除人体内自由基最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抗衰老、抗辐射、抗过敏、增进视力、改善睡眠、预防癌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花青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普通栽培番茄植株一般含有一定数量的花青素,然而果实通常不产生花青素。但是某些野生种番茄含有Aft、Abg或atv等遗传位点,其果实与紫色茄子相似,因表皮能产生花青素而呈紫色。国外育种者通过传统育种手段将上述遗传位点转育到普通栽培番茄中,已经培育出高花青素的紫果番茄品种。然而,这些遗传位点具体的分子遗传机制尚不清楚。 蔬菜所科研团队从美国引进的高花青素紫果番茄品种Indigo Rose为试验材料,利用分子遗传学研究手段,将atv位点精细定位到番茄7号染色体上约5.0 kb的区间内。该区间中只有一个基因,编码R3 MYB转录抑制因子,故将该基因命名为SlMYBATV。在含有atv位点番茄材料中,SlMYBATV基因编码区存在一个4 bp的插入,该插入导致基因移码突变和蛋白翻译提前终止。SlMYBATV突变蛋白丧失了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导致果皮中花青素大量合成和积累,从而果实呈现紫色。通过番茄全基因组分析,本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可能参与阻遏花青素生物合成的MYB抑制因子,包括2个R3 MYB和4个R2R3 MYB抑制因子。基因转录水平分析表明,在番茄SlMYBATV突变体的果实表皮中,由于SlMYBATV突变蛋白失去了抑制功能,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大多数结构基因和部分调控基因上调表达。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番茄果实表皮中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网络模型。 本研究得到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和广州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的资助。中国农科院蔬菜所硕士研究生曹雪、华南农业大学邱正坤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蔬菜所黄泽军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 《遗传所揭示番茄无花青素的机理》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花青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可使许多植物器官呈现红色、紫色、蓝色等颜色,并且在植物的多种生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提供针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保护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花青素具有高抗氧化活性,饮食中食用花青素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衰老相关疾病以及某些癌症的风险。番茄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极受欢迎的蔬菜,但大多数栽培的番茄果实中基本不含花青素。 201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李传友研究组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合作发表在Molecular Plant上的论文以番茄作为研究材料,揭示了番茄响应光信号积累花青素的分子机制并通过遗传操作创制出果肉富含花青素的紫色番茄。研究确定了控制InR中花青素积累的基因Aft和Atv,Aft编码R2R3-MYB蛋白SlAN2-like并正调控花青素的生物合成,Atv编码R3-MYB蛋白SlMYBATV,负调节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在InR的曝光果皮中,光通过SlHY5激活了SlAN2-like表达,SlHY5是光信号通路的关键组成。反过来,SlAN2-like又触发SlMYBATV和SlAN1的表达正调控花青素的生物合成。S1MYBATV与SlAN2-like竞争结合S1AN1,从而负调节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因此,S1AN2-like作为花青素生物合成的主调节剂,在将光信号传输到假定的MBW复合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些结果暗示设计类似主调节剂SlAN2的混合物可以以不依赖光的方式增强花青素的色素沉着。本研究发现了番茄果实中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转录调控复合物,为工程化高水平的花青素和其他代谢物提供了极好的靶标。利用果实特异启动子过表达SlAN2-like,获得了果皮和果肉中均有丰富花青素积累的紫色番茄。该研究成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花青素合成机制的理解,而且对作物花青素性状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