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实现光伏制氢技术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23
  • 据外媒报道,科学家们首次研发了一种能够有效吸收阳光的单分子,而且该分子还可以作为一种催化剂,将太阳能转化为氢气,而氢气可作为清洁的燃料替代品,用于燃油汽车。该种新分子可以从整个可见光光谱中收集能量,与目前的太阳能电池相比,可以多利用50%的太阳能。这一发现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转向使用不会对气候造成影响的能源。

    该研究团队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化学与生物物理动力学中心主任兼化学教授Claudia Turro领导。Turro表示:"我们的想法是利用太阳光子,将其转化为氢气。简而言之,我们利用来自阳光的能源,并将其存储在化学键中,以便日后使用。"光子是阳光的基本粒子,包含能量。

    研究人员首次证明,可以从太阳光的整个可见光光谱(包括低能量红外光谱,也是太阳光光谱的一部分,以前很难收集该光谱的能量)中收集能量,并迅速且有效地将其转化成氢气。氢气是一种清洁燃料,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碳或二氧化碳。

    Turro表示:"该理念得以实现是因为该系统能够让该分子处于激发状态,吸收光子,并存储两个电子,以制造氢气。在一个由两个光子产生的分子中存储两个电子,并合成制氢,这一做法前所未有。"

    将太阳能转化为汽车燃料首先需要利用一种机制收集能量,再将此类能量转化为燃料,而转化需要一种称为"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东西,让太阳能转化为氢气等可使用的能源。

    以前的研究大多数是尝试收集紫外线等较高能量波长的阳光,再将此类太阳能转化为氢气。Turro表示,少数依靠单分子去收集能量的研究也非常低效,部分原因在于无法从整个可见光光谱中收集能量,而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在于催化剂本身降解得很快。

    Turro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如何用一个分子(元素铑的一种形式)制造催化剂,从而可以损失更少的能量。研究小组找到了方法,可以收集从红外线到紫外线整个可见光光谱的能量。该研究小组设计的系统与之前和紫外线光子工作的单分子系统相比,效率提高了24倍以上。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用LED灯照射含有活性分子的酸性溶液,发现制出了氢气。Turro表示:"该方法可行的原因是该分子很难被氧化。"

    Turro表示,在该研究小组将成果应用于现实世界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完成。铑是一种稀有金属,以铑为原料制造催化剂的成本较高。目前,该研究小组正致力于改进该分子,使其能够在更长的时间段内制造氢气,并致力于利用更便宜的材料制造催化剂。

相关报告
  • 《美国科学家解锁鸟类干细胞新突破》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10-21
    • GEN网站10月1日报道,美国南加州大学应其龙教授团队首次成功从鸡、鹌鹑、火鸡、鸭、鹅、孔雀、鸵鸟等八种鸟类中分离并稳定培养出具有真正多能性的胚胎干细胞(ESCs),破解了非哺乳动物干细胞建系的世界性难题,为家禽遗传改良、生物制药和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 研究发现,传统方法难以维持禽类干细胞未分化状态,而卵黄中的关键蛋白——卵转铁蛋白(ovotransferrin)在干细胞自我更新中起决定性作用。结合小分子抑制剂IWR-1和G?6983,研究人员在鸡中建立了稳定培养体系,并通过添加SB431542和鸡源LIF等成分,为不同鸟类开发出“定制化”培养方案,成功实现多种禽类ESCs的长期传代。 经严格验证,这些干细胞具备完整多能性,体外可分化为三胚层细胞,体内可参与胚胎发育并形成嵌合体。鸡源ESCs经CRISPR基因编辑后,可嵌合至白化鸡胚胎并表达色素羽毛,证实其生殖系传递潜力。 该成果为农业生物技术开辟新路径:可定向培育抗病高产家禽新品种;利用鸡蛋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疫苗、抗体等高价值药用蛋白;建立珍稀濒危鸟类种质资源库,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此项突破标志着禽类再生生物学进入实用化阶段,不仅能推动农业和医药的发展,也为物种保护提供了新的希望。
  • 《突破 | 我国科学家实现激光雷达系统研制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08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在相干测风激光雷达方面实现重大突破,首次实现3米和0.1秒的全球最高时空分辨率的高速风场观测。该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光学快报》上发表。 米级分辨率的大气风场探测在航空航天安全、高价值目标保障、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获取3米和0.1秒时空分辨率的风场,需再提高现有激光雷达信号检测灵敏度2个数量级以上。科研团队通过在激光光源、光学收发系统、高速数据采集电路和数据处理算法上对激光雷达进行全面优化,提出一种新的反演算法,大大提高了风场反演精度和稳健性,最终实现了一套全国产化的“产品级”测试样机,具有人眼安全、设备轻便(整装设备40公斤)、工作稳定、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 为进一步测试雷达观测性能和环境适应性,科研团队利用该雷达在高铁站实地测量了高速列车尾流中的风场结构。雷达在无人值守下连续稳定工作超过100小时,获得了3米和0.1秒高时空分辨率下的350km/h的高铁尾流连续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