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主要污染物减排两三成. 》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7-11-15
  • 11月8日北京报道 针对刚刚过去的这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过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组织专家开展了跟踪研究和动态评估,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张远航教授进行了解读。

    根据应急减排措施效果的初步评估,“2+26”城市采取橙色预警应急措施后,SO2、NOx、PM、VOCs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约在20%~30%之间。

    峰值浓度较以往低,体现了应急联动效果

    11月4~7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次大气污染过程,整体情况为中—重度污染,污染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中南部的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和山西中部的太原、阳泉等城市。

    11月3日,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部分城市陆续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4日零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7日,区域内城市开始陆续解除橙色预警。

    这次区域重污染过程期间,区域相对湿度总体较小,持续受偏南风影响,利于污染物快速传输。

    4日起,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等城市首先出现小时中度污染(参考空气质量标准日均值评价,下同),并在西南风作用下逐渐向北京方向发展。5日夜间,区域内石家庄、保定、太原、阳泉等城市出现小时重度污染,并在6日达到峰值。

    石家庄PM2.5小时浓度在6日04时达到重度污染水平,6日19时达到本次过程的峰值(255微克/立方米),为区域内最高值。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在6日10时达到重度污染水平,7日02时达到本次过程的峰值(176微克/立方米)。

    这次污染过程和以往相比,PM2.5浓度增长速率较低、污染累积强度较弱,北京市仅40个小时PM2.5浓度维持在150微克/立方米左右,峰值浓度也较以往污染过程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区域应急联动的效果和作用。

    硝酸盐仍是PM2.5中占比最高的组分

    从气象条件看,11月5~6日,在太行山脉东侧出现风场辐合带,污染物在此汇聚,大气扩散条件转差。

    受静稳天气影响,北京市5~6日地面平均风速仅1.1米/秒,不利于污染物水平扩散;相对湿度平均为72%,对污染物二次转化和颗粒物吸湿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早晨均有近地逆温,对污染物垂直扩散有所抑制。

    石家庄5~6日地面平均风速仅0.8米/秒,也不利于污染物水平扩散,平均相对湿度为69%。

    从PM2.5组成看,京津冀区域综合观测实验的结果显示,这次污染过程中,硝酸盐仍是PM2.5中占比最高的组分,硫酸盐的占比要明显低于硝酸盐。

    北京市PM2.5浓度在4日和5日中午的两次抬升都与硝酸盐浓度快速升高有关,重度污染期间硝酸盐占到PM2.5总质量的1/3左右,最高时近40%,与10月份的污染过程相似;石家庄、保定和德州PM2.5组分观测也有类似现象。

    这说明,在风速小、湿度大的不利气象条件下,区域内工业、柴油车及部分地区采暖等排放的NOx快速转化成硝酸盐是推高PM2.5浓度的重要原因。

    另外,污染过程期间北京市硫酸盐浓度呈缓慢增长,硫酸盐在北京市PM2.5中平均占比仅为6%,最高时为7%,说明燃煤污染控制效果显著。

    从区域传输看,综合多家科研机构的模式模拟结果表明,11月4~7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在持续偏南风的作用下,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区域内2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影响显著,对区域PM2.5平均浓度的贡献超过1/3。

    北京市PM2.5浓度在4日中午的升高,就与西南方向污染气团输送有密切关系;5日中午~6日,西南方向和东南方向污染气团的输送对北京市都有影响,加上北京本地排放的贡献,导致PM2.5浓度持续升高。

    工业源SO2减排比例达到50%左右

    从应急管控措施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针对这次污染过程采取了区域应急联动,各地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准备和启动应急减排措施。

    环境保护部派出的130个督查巡查组,共检查4000余家企业,仅100余家没有完全落实减排措施,执行率高达97%。

    根据应急减排措施效果的初步评估,“2+26”城市采取橙色预警应急措施后,SO2、NOx、PM、VOCs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约在20%~30%之间,其中工业企业停限产的减排贡献最大,特别是工业源SO2减排比例达到50%左右,这也是本次污染过程中北京、石家庄、德州等地PM2.5中硫酸盐占比较低的重要原因;北京市橙色预警应急措施对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比例约在15%~25%之间。

    如果没有提前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北京、石家庄、保定等城市的PM2.5峰值浓度将会进一步升高,各地进入重污染的时间也会更早。

    7日中午前后,随着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北京、天津、廊坊、保定等城市的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但这些城市直到8日0时才解除橙色预警,这也将减少该区域污染物排放对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一带的传输影响。

相关报告
  • 《京津冀遭重污染连击 专家:核心是解决燃煤污染》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7-01-04
    • 伴着新年的钟声,京津冀在雾霾中跨入2017年。2016年12月3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4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重度及以上污染;1月2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陕西省共72个城市启动或维持重污染天气黄色及以上预警。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会商结果,预计1月3日—7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物扩散条件整体不利,重污染天气过程将维持,部分地区可能达到严重污染。 无独有偶,2017年1月1日起,京六车用汽、柴油标准正式实施,预计在2月中旬,中石化北京加油站将全面供应目前最高环保标准的京六油品。使用京六油品能否降低北京PM2.5浓度?对此,中石化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佟德健并不乐观。他说,国五、京六油品硫含量不超过10ppm(百万分之一),而燃煤中硫含量是以毫克计算,之间相差上万倍。解决京津冀冬秋季的雾霾问题,核心是解决工业和供暖的燃煤污染问题。 工业锅炉、民用散烧未有效控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说:“重霾污染天气的形成,基本不是由于一次排放的颗粒污染物,主要是二次气态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在迅速增多的二次污染物中,硫酸盐的质量比约占20%,二氧化硫是重要的前体物。” 那么,二氧化硫等污染物都从哪里来?贺克斌说,燃煤电厂做到超低排放,排放水平在全世界是最低的。但我国消耗了全世界50%的煤,火电厂烧掉了我国不到50%的煤,其他是用在工业锅炉、窑炉及民用散烧。“从季节来看,秋冬季节散煤燃烧占到了一半,其他季节是工业超过一半。京津冀地区的秋冬季节散煤治理去年已开始做,但范围还非常有限。因此,在工业锅炉和民用散烧的减排上,还有很多减排工作要做。” 据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提供的数据,2010年京津冀地区居民源对PM2.5、黑碳、有机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年排放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2%、44%、71%、15%和4%。在采暖的1—2月,能源消费量随居民供暖需求而升高,居民源对上述污染物排放的贡献率升高至53%、65%、85%、32%和9%。 环保部发布的《2015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全国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接近汽车排放总量的70%,颗粒物(PM)超过90%。贺克斌说,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里,柴油车占了大头。 新空气质量标准与国际“低轨”相接 打开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你会看到二氧化硫指标基本是达标的绿色,它为何还是京津冀霾的“主要贡献者”?那是因为我国空气质量标准仅与世卫组织的第一阶段目标值接轨。 中国科学院大气所研究员王跃思解释说,我国新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我国这条杠划得太高了,如按照发达国家的20微克/立方米标准,我们基本都超标了。”“发达国家二氧化硫基本都在10微克/立方米以下,仅5—8微克/立方米。” 我国新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而北京是50微克/立方米,超标了。“虽然我国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浓度都在下降,但目前污染水平还是发达国家10倍左右,但离清洁空气质量目标差得很远。”王跃思说。 全区域提升油品避免“外地油北京排” 柴油车是机动车污染排放“大户”。目前,每天进入北京的外地货车约有10万辆,其中2万辆是为北京运输各类生活物资的,约8万辆是过境货车。这些过境货车从外地加了标号低、便宜的柴油,把更高浓度的大气污染排放在了北京。 佟德健说,北京油品标准持续领先全国一至两个阶段,为解决“外地油北京排”问题,津冀地区预计今年底将全面实施油品的国五标准,只有“全区域油品得到提升”,才能推动空气清洁化。 民用散煤污染控制是“硬骨头”。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俊建议,新增天然气资源应优先用于居民生活。不得不采用煤炭供暖的远郊地区,推广清洁型煤、兰炭、无烟煤等洁净煤,电力、热泵、太阳能等清洁采暖方式。加强燃煤小锅炉和“散小乱污”企业的淘汰治理。
  • 《1月4-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过程预测解读》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7-11-10
    • 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显示, 11 月 4-8 日京津冀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等地将出现一次中到重度污染过程,其中京津冀中南部的部分城市有可能达到严重污染。今天上午,北京市在蓝天白云中发布了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天津市和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部分城市也陆续发布橙色预警。   今年 3 月下旬以来,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26”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散乱污”企业整治、燃煤锅炉治理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下,北京市长达 200 多天没有出现重污染过程,这是 2012 年开展大气 PM2.5 监测以来前所未有的。而针对这次重污染过程,为什么上述城市要提前发布预警、将采取哪些措施?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的专家对此进行了预测解读。   根据预测预报和历史资料分析,这次京津冀区域的重污染过程主要是在持续偏南风和大气扩散条件转差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逐步积累、传输和二次转化所导致。从气象条件上看, 4-8 日期间京津冀区域将有持续的偏南风,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等地的污染物向太行山沿线城市传输,期间大范围的逆温也将加速污染累积,同时 NOx 、 SO 2 等气态污染物发生化学转化,生成硝酸盐、硫酸盐等二次颗粒物,推高局地 PM2.5 浓度。从污染物排放上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工业、柴油车排放量还很大,并且随着气温的下降,京津冀区域部分城市已陆续启动冬季采暖,在农村地区也出现了自采暖现象,造成区域上污染物排放量增大。   根据过去几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经验,提前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在污染累积之前就把排放强度降下去,从而达到“污染削峰”的效果,是重污染应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多家科研单位的空气质量模拟分析都表明,提前 1-2 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能够更好的降低 PM2.5 峰值浓度。例如,针对 2016 年 12 月 16-21 日的重污染过程,管理部门基于提前 3 天对污染过程发生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的精确预测,北京市在 12 月 15 日的蓝天白云下提前 32 小时向社会发布通告,于 16 日 20 时起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北京市 PM2.5 浓度下降 15-25% 左右,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重污染的不利影响。因此,针对 11 月 4-8 日的重污染过程,各地一早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启动应急减排措施,就是为了及早防控 PM2.5 污染,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今年 7 月初,环保部就启动了“ 2+26 ”城市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通过 4 个月的努力,各地的应急预案有了很大进步,一是对涉气企业应急管控的覆盖度大幅增加,由修订前的不到 1 万家增加到现在的近 5 万家;二是规范了应急减排比例,新修订的预案是在全社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规定了各级别的减排比例,大幅提高了减排要求和实际效果;三是严格落实企业“一厂一策”的减排要求,修订后的预案措施明显提升了可操作性,便于督查人员核查核算,使得减排措施真正能够落到实处。此外,今年 8 月底发布实施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攻坚行动方案》,也为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11 月 4-8 日各地启动橙色预警期间,强制性减排措施将包括钢铁、水泥、铸造、家具、矿山开采等行业的停限产,国Ⅲ及以下的机动车限行,重点企业错峰运输,施工和交通扬尘管控等。同时,环保部派驻“ 2+26 ”城市的强化督查组 400 余人将督查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发布、启动和落实情况,重点就采暖锅炉启炉和运行过程达标排放、企业重型货车错峰运输、“一厂一策”的工业企业停限产等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秋冬季攻坚方案要求开展错峰生产的城市,重点检查错峰生产企业准备与落实情况。“ 2+26” 城市专家团队也将针对各个城市的重污染过程开展来源成因和措施效果分析工作,为当地的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