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数字化,雷曼光电助力数字化智能电网管理升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25
  • 近日,南方电网发布了全球首份《数字电网白皮书》,不管是南方电网提出的数字电网还是起源于国外的智能电网,目的均是希望不断提高电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而管理这庞大的智慧系统需要一个可视的大终端作为输出窗口,国内Micro LED显示屏企业雷曼光电专注基于COB技术的超高清显示领域,可通过定制COB超高清显示解决方案助力数字化智能电网管理升级。

    2020年,“新基建”东风为多个行业注入了新动能,相关领域和行业加快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也在加速。11月13日,南方电网发布了《数字电网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数字电网让数字化、智能化为电网运营赋能,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提高对复杂大电网的驾驭能力,实现电网全环节和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数字电网赋予了电网更多的新特征和新应用场景。

    智能电网是传统电力系统与先进传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电源、电网、用户间信息双向流动、高度感知和灵活互动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在电网的数字化中,涉及电网设备巡检、实时监控等,还可以连接能源生产到消费全过程放大数据价值。因此,在电网的数字化中,数字化电力指挥中心作为控制中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集管理、调度、预控、危机处理职责于一身。

    如近期由国内Micro LED显示屏企业雷曼光电(300162)定制的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营销全业务智能管控大厅59.89㎡COB超高清显示综合解决方案正式投入使用。据悉,该解决方案由面积48.66㎡、分辨率为12480*2430的微弧COB主屏与两套辅屏组成,可与现场视频处理设备、音频设备、桌面云设备、视频会议设备、智能互动设备及智能管控设备等实现有效联动,将海量数据整屏或分屏呈现,为管控大厅的日常运营提供有效支撑,可显著提升电网管理效率。

    据了解,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全面推动智能营销转型、实现电能量信息全采集、客户用电全费控、营销管理全智能(三全)建设目标的先头兵,对本次超高清显示工程及其与系统设备的联动要求严格。雷曼光电作为国内领先的MicroLED超高清显示龙头企业,已为多个政企单位数据大脑及监控智慧中心量身定制标杆超高清显示应用项目,此次为智能电网领域提供定制化服务,进一步展现了企业在智慧高清显示应用领域的技术能力。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融媒体中心、智慧城市及安防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示大屏逐渐成为各演播大厅、指挥控制室等场所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数据可视化大屏逐渐成为智慧中枢标配。专注基于COB技术的超高清显示领域的雷曼光电凭借自身的技术与产品优势,相关产品已覆盖多个领域的智慧指挥中枢。据了解,截至目前,雷曼光电已先后量产了P1.9、P1.5、P1.2、P0.9、P0.6等多个系列基于COB技术的MicroLED产品,广泛应用于包括高端会议、大数据中心、智能指挥中心、监控中心、展览展示、教育教学、广电演播等多种场景。

    电网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家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公布智能电网计划以来,如今已经走进了第三阶段,即引领提升阶段。智能电网的发展强调多种能源、信息的互连,数据可视化大屏承担了数据输出窗口的重要作用,助力电力系统整体高效协调运行。近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预计,“十四五”期间电网及相关产业投资规模将超过6万亿元。当前智能电网已成为全国各地电网建设的重点,尤其是当前5G建设加速,5G可以更好地满足电网业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需求,未来前景广阔。

相关报告
  • 《数字化、智能化是解决储能产业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3-08-30
    • 数字化、智能化是解决储能产业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 .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来源:国家电网报 ??作者:陈光 王智敏?? 2023/8/29 16:05:30 ?? 我要投稿 ?? 关键词: 数字技术新型电力系统储能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当前,我国正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 新型电力系统 。 储能 作为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在辅助电网调峰调频、助力削峰填谷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储能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成本高、安全风险大、利用率低等问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 数字技术 为解决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储能产业发展面临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等难题 成本偏高是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储能电站的成本主要由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两部分构成。建设成本包括设备成本、建筑成本、土地成本等,运营成本包括运维成本、人工成本、充电成本等。其中,设备成本中的电池成本和运营成本中的运维成本是大头。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增加了原材料的供应压力,推高了电池价格。而电池成本占据了储能电站成本的一半以上,导致储能电站的建设成本攀升。同时,很多储能电站采用人工巡检和运维模式,相关的运维成本占储能电站总成本的30%以上。 安全问题是影响储能产业发展的又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全球发生多起储能电池爆炸起火事件。随着储能装机规模的扩大、电池单体数量的增加以及共享储能、云储能等新型储能形态的出现,储能产业面临的安全问题和挑战更多,安全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储能系统的整体利用程度偏低。根据中电联2022年发布的《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我国电化学储能项目的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为12.2%。其中,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系数仅为6.1%,火电厂配储能利用系数为15.3%,电网侧储能利用系数为14.8%,用户侧储能利用系数为28.3%。 数字化、智能化是解决储能产业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 现有的储能系统本质上属于模拟系统,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能够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的融合,为解决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利用数字技术可降低储能系统成本。通过建立电池的可重构网络,储能系统能够实现对电池的柔性和精细化控制,提升有效容量,延长循环寿命,大幅降低电池成本。依托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用户可随时、随地、按需使用集中式或分布式共享储能资源,按照使用需求支付服务费,共同分担储能设备的投资、安装、维护等方面成本,从而降低每个用户的相关费用支出和社会的整体资源投入。在运维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助力将传统的人工运维模式升级为智能运维模式。一旦发生故障,运维人员可第一时间通过线上操作完成故障电池模组的检测和单独隔离,无须人工巡检或系统全部停机,降低运维成本。 利用数字技术可提高储能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数字化的储能系统可以通过电池的可控并联来降低热损耗,通过电芯间的动态重组来防止热堆积,降低电池故障发生概率;一旦发生故障,通过控制可重构电池网络开关的通断实现电池的毫秒级拓扑重构和微秒级故障精准隔离,避免电池出现热失控,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水平。建设数据采集系统,准确采集电池的电压、电流、电阻等数据和电站的运行数据,可增强储能系统的感知能力。建设电池管理系统,存储、处理和分析电池数据,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评估电池的健康状态、一致性状态、荷电状态以及剩余寿命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电站和设备的状态分析、预警,可有效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利用数字技术可提升储能系统整体利用效率。2014年,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运筹研究中心提出了“云储能”的概念。2018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提出了“共享储能”的概念。目前,相关模式已在多个地区推广应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是支撑“共享储能”“云储能”等新模式的底层技术,可将零散的储能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储能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复用,助力盘活闲散的储能资源,提升储能设备的利用率。 数据采集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可高效采集数据,增强数据的存储、计算、分析能力,实现智能诊断等功能。以物联网、区块链等为“技术底座”,借助“云-边-端”物联网架构建设储能云平台,可实现储能系统的大规模协同管理,提升响应速度,确保储能系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同时,依托数字技术可优化储能电站散热管理、功率分配等功能,降低储能电站的自身能耗和电能的二次损耗,提升运行效率。 加快推进储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多方协作 我国储能产业目前的数字化、智能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加快推进储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发力。 在理论层面,学术界需加强储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机理分析,针对电池基础数据采集精度提升、信息能量同频处理、数字化储能交易机制与运营模式等问题开展攻关。 在政策层面,政府部门需出台针对性更强、更加细化的鼓励政策,以示范项目、优惠政策等方式支持储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推广数字化储能电站、智能运维、“共享储能”、“云储能”等新模式。 在市场层面,相关企业需积极探索各类数字技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场景,解决数据不联通、标准不统一导致的“信息孤岛”等问题,建设具备多种功能的数字化储能管理平台,打造智能化、全场景、体系化的服务,为各类用户提供“一站式”定制服务。 (作者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原标题:用数字技术推动储能产业发展 分享到: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
  • 《数字化转型“重塑”电网企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16
    •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融合、蓬勃发展,尤其是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深刻改变着能源电力和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分配制度,明确了数据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把大数据的知识产权化和商业化使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工业大数据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工业大数据资源体系、融合体系、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从数据集聚共享、数据技术产品、数据融合应用到数据治理的闭环发展格局,工业大数据价值潜力大幅激发,成为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创新引擎。 电网企业数字化转型条件成熟 从技术角度而言,区块链、边缘计算、物联网、5G的综合运用,对大规模、低成本的数据开放共享和交易提供了解决方案。区块链解决了数据容易被非法复制的难题,边缘计算解决了远程数据价值融合的难题,可以让数据“不出门”,又能确保数据有效地融合。互联网和5G解决了大规模的数据采集跟低成本、低时延、低功耗、高吞吐量的数据传输问题。 从能源行业来看,电力体制改革以及分布式能源、电网、储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给电力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发电价格越来越具有竞争力,从过去的微不足道到未来的举足轻重,大量分布式能源并网发电对电网稳定性冲击的不确定性增加,使过去对电网技术和运营的经验都受到了挑战。 从外部来看,电力系统已从一个单一的行业演变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生态构建,因此,数字化转型对电网企业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重塑过程。 电网企业探索数字化转型 国家电网公司创造性地提出创建“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战略。其中,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是最紧迫的核心任务,将为电网运行更安全、管理更精益、投资更精准、服务更优质开辟一条新路,开拓数字经济这一巨大蓝海市场。 数据共享和价值创造是电力大数据事业的根本目的,提升服务能力是实现该目的的基本手段。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信息师孙正运介绍,在数据管理方面,国家电网成立了国网大数据中心,强化SG-CIM统一数据模型的设计完善及实施,发布公司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服务目录,云平台、数据中台和物联管理平台完成技术验证与选型并加快建设,营销贯通优化提升全面加速,数据壁垒逐步打破,数据共享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公司沉淀的PB级数据价值正被激活。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方翎表示,过去依靠电量高速增长支持大规模投资的电网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南方电网响应发展数字经济的国家战略,思考未来网络的发展形态,提出向智能电网运营商、能源产业价值链整合商、能源生态系统服务商转型的发展战略。 能源网是最复杂的人造网络,当它叠加更为复杂的信息网络后,形成信息流、价值流的互相碰撞,将产生出非常值得期待的未来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指数性增长的商业模式。 电网数字化基础设施面向电网数字化、业务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等应用,通过大量的小微智能传感器,全面采集数据,全面感知电网状态,通过统一的电网模型,包括电网的设备模型、电气连接模型、电网拓扑模型、用户用电模型、电力市场的中长期和现货交易等几十种模型,将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融合,通过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使生产、运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更加精准和智能,运用可视化的技术,实现多维度的全景展示。同时,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装备赋能员工,是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的成功保障。 全景可视是南方电网数字化转型应用最广泛的典型应用场景,通过二三维一体化GIS、VR/AR等技术手段,实现全业务、全要素、全时空的多维度全景展示,提供一站式信息查询,以及多维度数据展现。无人机品检是另外一个已经实现规模化的数字化转型应用。以输电线巡视为例,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平台处理能力,开展输电线路缺陷识别,提升机巡效率,提高电网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