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独立物种目前存世约1000头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20
  • 长江江豚独立物种目前存世约1000头。 2018-04-16 09:49:32来源: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最新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称长江江豚与海江豚之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 因此可以将长江江豚认定为独立物种。 该论文被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论文指出目前长江江豚和海江豚此前都属于 "窄脊江豚" 亚种, 而经过多年的观察, 长江江豚与海江豚之间出现了大量的基因差异, 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生殖隔离, 因此现在可以将长江江豚认定为独立物种。随着长江江豚 "升级" 为独立物种, 目前鲸豚类物种也由原来的89种增加为90种。 长江江豚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红色名录极危物种;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濒危物种。目前存世约1000头, 而大熊猫则存活大约2000头。

相关报告
  • 《长江江豚目前不足千头南京已设省级保护区 | 杨光 | 江豚 | 长江江豚_新浪新闻》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07
    • 你知道吗,目前生活在长江的江豚不足1000头,它们已经成为极濒危动物……昨天,“网约南京、共享发展”2017网络媒体生态南京行暨“江豚保护论坛”在南京举行。本场论坛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主办,龙虎网、南京发布、南京江豚保护协会承办。主办方呼吁网友们共同关注江豚,多多宣传江豚,让网友们了解到江豚所处的困境,一起来守护微笑天使。   江豚处于极濒危状态   已不足千头   长江江豚,俗称“江猪”,成年体长平均约1.3-1.7米,体重约50-70公斤,寿命约20年。江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以及部分支流,鄱阳湖、洞庭湖也有分布。江豚现已按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标准进行保护与执法。江豚的受胁因素很多,栖息地的破坏,流域水体污染、航运、渔业捕捞都是致危因素,影响了江豚的生存和发育、繁衍。   江豚拯救联盟秘书长战丽说:“长江江豚只生活在长江,之前有数据说是不足1000头,这是2013年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王丁老师野外调研出来的数据。目前我们认为不足800头,是极濒危的动物。我们现在的巡护人员,30年打渔,然后现在开始变成护渔人了。”战丽在活动现场提出了对江豚保护的愿景,“我们特别希望能够发挥公众力量,跟我们共同来完成长江江豚的保护,把这个物种留下来!”   市区就能看到江豚   南京是全国唯一   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南京江豚保护协会会长杨光全方位介绍了江豚面临的现状和保护江豚的重要性,“江豚处在淡水食物链顶端。一旦长江当中顶端的物种出现了问题,意味着下游很多环节都出现了问题。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长江生态,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作为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的会长,杨光一直致力于推进南京的江豚保护工作,“南京是唯一可以在市区就能看到江豚的沿江城市,在长江中下游城市当中,能够在市区江边近距离观测到野外江豚的活动,这是绝无仅有的。今年的4月,我们已经在南京农委的支持下,开展了这方面的调查和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当中。”   为更好保护长江江豚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2014年1月,市政府提出对江豚实施保护;当年9月,省政府批准设立南京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西起江宁区新生洲,与安徽省马鞍山市相邻,东至南京长江大桥,规划总面积86.9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30.2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23.66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33.01平方公里。保护区内,新建码头港口将受到严格限制,同时保护区内的渔民也将逐步退出,最终实现在保护区内彻底禁渔。   本报记者 梁莹 2017年08月02日00:38 东方卫报
  • 《长江江豚仅剩约1012头 上半年发现20余头死亡》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7
    • 新京报讯 (记者李玉坤 实习生王雨晴)昨日,农业农村部就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举行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介绍,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   鄂州至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   于康震说,“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于2017年11月10日至12月31日实施,历时52天,覆盖了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过半数水域种群持续下降或没有发现,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两湖中丰水期分布较为广泛,枯水期主要分布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   于康震介绍,考察还发现,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   “2006年考察的时候,估算长江干流有1225头,到了2012年降到了505头,可以说是急剧下降。到2017年,种群数量大概是445头。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情况稍微乐观一些。2012年,鄱阳湖是450头,洞庭湖大约是90头,去年调查发现了鄱阳湖现在457头,持平略增,洞庭湖是110头,略微增加。” 于康震说。   正报国务院升级为一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有许多人呼吁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主任马毅介绍,我国于1988年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在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与原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名录,把长江江豚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江豚的濒危程度和保护工作的需要以及社会各界的呼声,2014年农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去年5月,长江办在上海组织了专家对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进行了专题认证。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在会签国家林草局,报请国务院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毅说。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豚类研究专家杨光认为,“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后,将对江豚保护有很大帮助。“因为无论从法律上、制度上和经费保障上都会大大增强,可以加强保护区的建设、栖息地的保护,对于人类活动也会限制更严格。”杨光说。   此前由杨光牵头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江江豚已经与海江豚产生生殖隔离,认定为独立物种。   [焦点1]   上半年发现20余头江豚死亡   蒋忆是公益组织江豚保护行动网络联合发起人,经常会去江豚的栖息地。7月6日,她就在长江八里江江段拍到两头江豚。八里江位于鄱阳湖长江交汇处,一直是江豚、白鱀豚分布的核心区域,被称为江豚最后的栖息乐园。但就是在那里,蒋忆看到的场景让她十分担忧。   “干流穿行的航运船非常多,沿江的水工业污染非常严重,对面就是化工厂地,浓烟滚滚的样子。”蒋忆说,“我们在长江和鄱阳湖经常看到滚钩和大型的拉网,这很容易对江豚造成误伤。采砂行为也是屡禁不止,对江豚栖息环境破坏很大。”   杨光还提到了长期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退,江豚的食物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工业农业污水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对长江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而江豚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杨光说。   这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的印证。他认为,人类活动的干扰,如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过度捕捞,还有非法采砂等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长江江豚,压缩江豚的栖息地,造成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分布碎片化严重,干扰江豚的通讯交流,最终导致长江江豚意外死亡的现象频发,仅今年上半年就发现20余头长江江豚死亡。   在于康震看来,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特别是长江干流。对于鄱阳湖和洞庭湖江豚数量的恢复,杨光认为,“两湖”作为相对隔离水体,避免了长江当中巨大人为活动产生的影响。   [焦点2]   江豚保护区将提升保护等级   杨光看来,近五年长江干流种群衰退的趋势得到有效缓解,“两湖”江豚数量有所恢复,野外就地保护还是有希望的,但某些区域迁地保护还是有必要的。   “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从2012年到现在,长江干流江豚从500多头,降到450头左右,减少10%,而2012年江豚数量对比前一年就减少10%。这说明在国家当前长江大保护战略形势下,加强野外栖息地保护还是有希望的。”当然,杨光认为,“虽然种群衰退趋势得到缓解,但整体数量减少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当前种群数量还是比较低的,灭绝风险还是很高,在一些区域进行迁地保护还是有必要的。”   马毅介绍,目前长江已经建立一些江豚保护区,下一步将推进提升对这些保护区的保护等级。同时,对于没有建立保护区的江豚分布密集区域,将采取限制开发、降低影响等针对性强的栖息地保护措施。   此外,马毅还提到,对一些破坏比较严重的曾经又是长江江豚重点分布的区域将清理非法码头、撤并小码头,并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和破坏岸坡等行为,严控涉水工程建设和水体污染,加快推进禁渔工作和严格渔政执法。   ■ 追问   “长江女神”白鱀豚是否存在?   曾在芜湖水域拍到疑似白鱀豚,目前仍未发现存在有力证据   白鱀豚有“长江女神”的称誉,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但是11年来,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一直没有放弃对白鱀豚的追寻。于康震说,2017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中,就明确将搜寻白鱀豚列为考察的主要内容之一。   今年4月,中国绿发会下属组织在芜湖市板子矶水域拍摄到了疑似白鱀豚的照片,再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记者昨天采访了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他认为,照片中已经显露出白鱀豚的特征——长长的吻部,“这是江豚不具有的,在长江中只能是白鱀豚” 。   周晋峰说,这不是第一次在该水域出现白鱀豚目击事件,过去三年,在这个地方都有目击记录,去年他们也曾拍到过,但是特征不明显。   此次目击事件还是有很多积极意义。据新华社报道,这次目击再一次使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迟宣布中国白鱀豚野外灭绝。“如果白鱀豚宣布野外灭绝,将是50年来灭绝的第一种大型脊椎动物,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灭绝的鲸豚类动物。”周晋峰解释。此外,这一信息还被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收录。   目击事件发生后,于康震介绍,农业农村部立即组织淡水豚类研究专家进行了辨识,虽然因清晰度不够,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但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和管理机构,并邀请志愿者代表一同前往该水域对白鱀豚进行了应急考察。但是,这次考察也并没有发现白鱀豚存在的有力证据。   “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工作方案,一旦确认白鱀豚的存在,将按照《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要求,立即启动白鱀豚应急保护计划,通过实施专项救护活动,严格划定保护区,实施特别保护等,尽可能挽救这一珍贵的物种。”于康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