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蓝染料提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靛蓝染料生物量的稳定-用于生物燃料和堆肥的潜力》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8-12-12
  •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靛蓝染料生产生物燃料和堆肥过程中回收的生物质废料的定价潜力。为了比较的潜力后提取染料染色前提取的生物量(ADB)与生物质(BDB),不同的物理(工业分析、发热量、thermo-gravimetric矫正性大动脉转位(TGA)分析,x射线衍射(XRD)、化学(无机元素分析,极限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成分特征(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采掘内容)进行。C/N比为19.66,矿物含量高(P = 1513.47, K = 5672.63 ppm),亚行具有良好的堆肥潜力。此外,ADB的最终组成(C = 44.23%, H = 6.62%, N = 2.25%, O = 37.94%)和木质纤维素组成(纤维素= 41.15%,半纤维素= 28.9%)表明甲烷(498.94 L/kg VS)和乙醇(281.9 L/Mg)具有可比性。考虑到总的生物量潜力,已建议综合办法利用非洲开发银行用于生物燃料(沼气和生物乙醇)和堆肥生产。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替代目前靛蓝生物量种植和靛蓝染料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能源和肥料,从而提高生态可持续性,预测的能量当量为3709.68 MJ(来自沼气)或1131.56 MJ(来自生物乙醇)/ 240 kg的ADB干重。

    ——文章发布于2018年12月04日

相关报告
  • 《利用色氨酸生产泰紫色靛蓝染料》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9
    • 泰紫色靛蓝(Tyrian purple)是一种从海螺中提取的古老染料,主要由6,6’-二溴靛蓝(6,6'-dibromoindigo,6BrIG)组成。最近的研究发现泰紫色靛蓝是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半导体材料。然而,由于其生物合成途径尚未明确,区域特异性溴化技术难度较大,泰紫色靛蓝的合成和使用都受到限制。 2020年11月2日Nature Chemical Biology报道,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在大肠杆菌中使用来自链霉菌(Streptomyces toxytricini,SttH)的色氨酸6-卤化酶(Trp 6-halogenase)、大肠杆菌tnaA基因编码色氨酸酶和来自甲基营养菌(Methylophaga aminisulfidivorans,MaFMO)的单加氧酶来生产6BrIG的策略,从而为泰紫色靛蓝的合成开辟新的方向。 由于色氨酸卤化酶在大肠杆菌中以高度不溶的形式表达,黄素还原酶(flavin reductase,Fre)可再生为卤化酶反应的FADH2,因此被用作SttH的N端可溶性标记。研究者通过溴化和溴色氨酸降解的时空分离,设计了一个连续的双细胞反应系统,以过量生产区域特异性溴化6BrIG前驱体。该方法利用色氨酸生成315.0mgL−1 6BrIG,并成功合成了区域特异性二卤化靛蓝。此外,该研究还证明了过度增殖的6BrIG细胞可以直接用作细菌染料。 吴晓燕 编译自: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0-00684-4?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nchembio%2Frss%2Fcurrent+%28Nature+Chemical+Biology+-+Issue%29 原文标题:Production of Tyrian purple indigoid dye from tryptophan in Escherichia coli
  • 《利用日本血脂提取后的废弃生物质能作为一种高效的三苯甲烷染料吸附剂应用于水产养殖》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8-12-27
    • 以海洋真菌之一日本草霉为例,对其进行了综合加工,并对其进行了循环经济试验。摘要利用微波合成磁性氧化铁的甲醇悬浮液对油脂(-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酰基甘油)萃取后的残余生物量进行了磁性改性,并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吸附剂对水产业中使用的三苯基甲烷染料结晶紫进行了测试。采用间歇实验装置,研究pH值(3-9)、孵育时间(0-270 min)、初始染料浓度(400-1000 mg/L)、温度(282.15-313.15 K)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与朗缪尔、弗朗德里希和Sips等温线模型进行了拟合。在294.15 K的条件下,磁性反应废生物质的单层最大吸附量为329.22 mg/g。吸附过程与伪二级动力学模型最符合,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具有吸热性质。 ——文章发布于2018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