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断层对广东省岩浆活动及矿床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获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深部地球物理学科组曹令敏副研究员、赵明辉研究员、黄海波副研究员、丘学林研究员等,联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袁怀玉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亮研究员、郝天珧研究员,利用背景噪音成像方法在广东省地区开展地震学成像工作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

    广东省地处华南陆块东南缘,在中生代经历了多期挤压和伸展构造事件,发育有大规模的变形、走滑断裂、岩浆活动和相关的多金属矿等。并分布有两条世界级成矿带,即南岭成矿带和东南沿海成矿带,在地理位置上与赣江断裂带和政和-大埔断裂带关系紧密。南岭成矿带多金属成矿作用与侏罗纪大规模岩石圈岩浆活动有关;而东南沿海成矿带的成矿作用可能与白垩纪火山岩-次火山岩密切相关。研究区岩浆活动、矿床沉积与断层系统之间独特的时空关系表明,这些地表过程受控于深部作用。因此,获得该区深部结构,有助于分析区域断层对区域变形和岩浆活动的控制作用,更好地理解华南构造演化、成矿作用和动力学演化机制。

    研究团队利用背景噪音成像和跨维度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地壳横波速度模型。成像结果显示,赣江断裂带和政和-大埔断裂带大致将研究区划分为不同的速度区域:北部的南岭成矿带对应高(横波)速、低泊松比的地壳特征,推测其受到地壳重熔形成的长英质组分的影响;沿海地区下地壳高速异常和低镁值(Mg#)可能代表白垩纪岩浆上涌;两个成矿带之间存在一条壳内低速异常带,一直延伸到上地幔顶部,推测为岩石圈地幔岩浆物质上涌引起的地壳部分熔融。岩浆通过主要断裂带上升到地表,为地表矿床提供了深部物质来源。

    研究还发现,该区中生代岩浆年龄由内陆向海逐渐变新。结合区域岩石圈结构模型,研究团队建立了南岭和东南沿海成矿带断裂系统与深部岩浆演化模型,进一步揭示了成矿带成因与动力学演化过程。年龄变化趋势与低速带向海方向延伸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研究认为可能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和俯冲方向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该研究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2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6068, 91858212, 41730532, 91958212, 91955210)等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30-021-9941-2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05/t20220517_6449237.html
相关报告
  • 《BR:滑坡对深海冷泉活动的控制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1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地球物理与资源研究室王吉亮副研究员与合作者在国际地学期刊Basin Research发表题为Submarine fluid flow system feeding methane emiss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的研究成果,研究琼东南盆地支撑冷泉活动的海底流体活动系统结构特征和发育演化规律,揭示了海底滑坡对冷泉活动性的控制作用。 冷泉活动是地球跨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方式,能够支撑独特的化能合成生态系统,冷泉释放的甲烷会造成海水酸化甚至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最新探测表明,冷泉活动在深海环境中(水深 > 500 m)广泛存在,与浅海相比,深海地层甲烷在到达海底之前首先经过水合物稳定带。传统认为甲烷在稳定带内会形成水合物,降低地层渗透性,阻碍甲烷的垂向运移。目前对于地层甲烷如何穿过水合物稳定带的过程和机理的认识仍很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以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上发育的活跃冷泉为研究目标,基于三维地震和测井数据,发现支撑海底冷泉活动的流体系统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研究区内水合物稳定带之下发育3个大型气云构造(Gas cloud),在内部发育断层。在气云之上的水合物稳定带内发现28个流体管道(Pipe)穿透3套垂向堆叠的滑坡沉积体到达海底。研究认为气云构造内的断层和流体管道垂向相连,共同组成支撑冷泉活动的海底流体活动系统。 该研究表明水合物稳定带内低渗透性滑坡沉积而非含水合物地层封存了下伏游离气。连续在海底发生的3期滑坡导致水合物稳定带快速向上迁移,原稳定带底界附近水合物分解,而新底界之上短时间内不能生成大量水合物形成有效封存。游离气进入水合物稳定带并向上运移,在低渗透性滑坡沉积底部聚集,形成超压,达到临界值发生水利压裂,形成流体管道,甲烷发生渗漏。多期滑坡存在表明该过程重复发生,可能导致冷泉间歇性活动。该研究表明滑坡对海底冷泉活动具有控制作用,低渗透性滑坡沉积如同“阀门”,管理海底冷泉甲烷释放。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王吉亮副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李昂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单位还包括挪威能源研究所和中海油研究总院。该研究受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海南省高层次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崂山实验室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Wang, J., Li, A., Wang,L. H., Wu, S., & Li, Q. (2024). Submarine fluid flow system feeding methane emiss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Basin Research, 36, e12839.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bre.12839
  • 《地壳增厚对弧岩浆Li的资源富集效应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0-30
    • 海洋所深海中心孙卫东研究员在广州地化所指导的研究生陈晨在与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联合培养期间,发现陆壳增厚对锂的富集成矿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全球尺度内的弧岩浆进地球化学大数据研究,发现弧岩浆中Li的富集主要来自地壳加厚导致的地幔楔熔融程度降低及壳内岩浆演化程度的提升,而来自俯冲板片的贡献非常有限。相关研究成果10月20日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锂(Li)作为新能源材料中的关键元素,因其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而被定义为关键战略性金属。对于地球科学家而言,了解Li在地质过程中的迁移和富集的机制是一项同时具有科学和社会经济学意义的挑战。 锂是流体活动性元素,在岩石风化过程中, 矿物中的Li元素随着降水、河流迁移至低洼的盆地、湖泊,或汇入大洋;岩石风化形成的粘土矿物中也不同程度的吸附了这些被淋滤出的Li。长期以来,学界一直猜想大洋板片及其上覆黏土沉积物在俯冲脱水过程中将释放大量的Li,俯冲脱水形成的熔/流体携带着Li进入地幔楔,使得弧岩浆富集了Li。 然而,不同的地化工具在验证这一假说时却得到了并不一致的结论。俯冲带广泛存在高Li/Y的岩浆岩,暗示俯冲物质为弧岩浆提供了大量的Li;而弧岩浆的Li同位素信号(d7Li)却与地幔值基本一致,未出现俯冲输入物质的信号。陈晨及其合作者利用GeoRoc“大数据”数据库对全球现今活动的岩浆弧的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统计。 结果显示,初始弧岩浆的Li含量并不高,与不受俯冲影响的洋中脊玄武岩具有相似的含量;而Li/Y的比值也是如此。这表明俯冲板片贡献的Li非常有限,俯冲输入并非弧岩浆Li富集的控制因素。通过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发现Li/Y在岩浆演化过程中会发生分异。这解释了前人研究中弧岩浆岩具有异常高的Li/Y比值的原因。 更为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初始弧岩浆的Li含量与地壳厚度具有正相关性。在现今活动的弧地壳厚度范围内,厚弧(大陆弧,如安第斯)初始岩浆的Li含量较薄弧(岛弧,如伊豆群岛)可高出一倍。而其他不相容元素也存在类似的现象,这被解释为地壳增厚抑制了地幔楔的熔融程度,促使了初始弧岩浆中不相容元素含量的升高。 而岩浆的壳内分异演化也可极大地助力Li的富集。Li在岩浆结晶过程中更倾向于进入熔体,因而随着岩浆的结晶,分异程度越高岩浆Li越富集。而受初始岩浆中Li含量差异的影响,在相近演化程度下,厚的弧始终较薄弧要具高的Li含量。 文章提出地壳的增厚,可以同时减小地幔楔的熔融程度和促进岩浆在地壳内的分异。前者使Li在初始弧岩浆中更加富集,而后者为Li在壳内的演化富集提供了的额外加成。地壳较厚的成熟大陆弧因而较地壳较薄的岛弧更富集Li元素。 具有厚地壳的岩浆造山带提供了形成盐湖卤水型锂矿床的一系列条件: 有料(富Li的喷出岩)、有盆(陆内盆地)、有气候(高海拔干燥)。陆表的岩石经受风化、剥蚀, 地下水将岩石中的Li再次淋滤而出,并汇聚于盆地之中,在干旱的气候之下, 浓缩为富Li的卤水, 从而形成盐湖卤水型锂矿床。如南美的安第斯山、中国的青藏高原都发育有丰富的盐湖卤水型锂矿床。青藏高原是我国珍贵的战略资源宝库。 论文链接:Chen, C., Lee, C.A., Tang, M. et al. Lithium systematics in global arc magmas and the importance of crustal thickening for lithium enrichment. Nat Commun 11, 5313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10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