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盐度影响ENSO非对称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23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冷暖位相非对称性等复杂性特征和机理,是物理海洋和气候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从大气-海洋动力学角度基本建立了ENSO的理论框架。然而,近年来却发现气候模式对ENSO的预测能力并未随时间持续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ENSO复杂性的理解和认识仍有不足。海洋盐度是影响ENSO循环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因子,可以通过影响海洋层结和热障效应促进ENSO事件的发展,然其在ENSO非对称性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团队围绕盐度与ENSO非对称性动力学机制方面开展系列研究,并首次从海洋盐度的新视角,揭示了其对ENSO非对称性的贡献,丰富和加深了对ENSO复杂性特征的理解,对完善ENSO动力学理论和进一步提高ENSO预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在国际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

    前人研究表明,海表温度(SST)异常在厄尔尼诺中偏东而在拉尼娜中偏西,在赤道附近形成中东太平洋的海温正偏态和西太平洋的海温负偏态,这被称为ENSO海温非对称性。盐度对ENSO非对称性有何响应呢?基于Argo浮标、盐度卫星观测和模式资料,发现热带太平洋海表盐度异常在ENSO冷暖事件中有着显著不同的纬向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在厄尔尼诺中盐度负异常最大值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CEP),而在拉尼娜中盐度正异常最大值位于赤道西太平洋(WEP),两者差异形成了偶极子分布。这样的海表盐度结构可以通过改变海洋密度层结、产生障碍层的偶极子特征,预示着盐度不同的纬向结构将可能对ENSO海温非对称性产生重要影响,为理解ENSO海温非对称性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王凡研究团队深入研究了海表盐度的纬向结构对ENSO海温非对称性的影响。通过系列敏感性数值实验发现,ENSO变率强度对盐度异常出现的纬向位置十分敏感。当盐度异常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170°W附近时,引起的ENSO变率最显著(增强ENSO变率达25%),且ENSO变率强度随着盐度异常出现的位置向东、西太平洋方向递减。基于温度收支分析发现,盐度引起海温变化主要是通过增强了混合层底的垂向夹卷和混合作用来完成的。以厄尔尼诺为例,降水增多引起海表盐度降低,混合层变薄,混合层底的垂向温度梯度减小,减弱次表层冷水的垂向夹卷和混合作用,导致海表温度增暖而加强了厄尔尼诺事件。在拉尼娜中反之亦然。而当盐度异常出现在中太平洋时,垂向夹卷和混合作用最强烈,因而对海表温度的影响最大。相比于拉尼娜期间出现在西太平洋的盐度异常,出现在中太平洋的盐度异常更大程度地促进了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结果表明,盐度异常在ENSO冷暖位相中不同的纬向结构,是ENSO非对称性的重要形成机制。

    研究团队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官聪副研究员、王凡研究员、田丰博士、胡石建研究员、张荣华研究员及美国海洋大气局Michael J. McPhaden教授等组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重点基金和面上基金等项目支持。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1. Guan, C.#, Tian, F. #, McPhaden, M. J., Wang, F.*, Hu, S., & Zhang, R.-H. (2022). Zonal structure of tropical Pacific surface salinity anomalies affects ENSO intensity and asymmetr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9, e2021GL096197. 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6197

    2. Guan, C., Hu, S., McPhaden, M. J., Wang, F.*, Gao, S., & Hou, Y. (2019). Dipole structure of mixed layer salinity in response to El Nino‐La Nina asymmetry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6, 12,165-12,172. https://doi.org/10.1029/2019GL084817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2/t20220222_6370800.html
相关报告
  • 《海洋所在ENSO非对称性动力学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9-03-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组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非对称性动力学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定量阐明了形成ENSO非对称性的各海洋动力学反馈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在线发表。    ENSO是热带太平洋不规则周期性发生的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为显著的年际变化信号,对我国乃至全球的气候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ENSO循环动力学机制的认识是理解和预测ENSO事件的理论基础。ENSO循环本身既存在年代际的低频变化,其冷位相拉尼娜事件和暖位相厄尔尼诺事件之间也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但对ENSO低频变化和非对称性的动力学机制仍缺乏定量的深入认识。   王凡课题组的官聪博士与合作者——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NOAA/PMEL)的Michael J. McPhaden教授开展合作,构建了完整的温度方差収支方程。该方法较传统的温度收支方程相比,可以明确表示单个海气动力过程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作用并便于对其贡献进行定量评估。他们将这一新方法首次引入到ENSO动力学研究中,率先定量诊断了各海洋反馈过程在ENSO低频变化中的作用,揭示了在21世纪初期ENSO温度异常中心从赤道东太平洋向赤道中太平洋发生纬向跃迁的物理机制(Guan and McPhaden, 2016)。     课题组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各海洋动力学反馈过程在ENSO非对称性形成中的定量作用。研究人员基于温度方差收支方程,深入分析了赤道中东太平洋温度异常幅度的非对称性和ENSO冷暖位相的持续时间的非对称性。研究发现,厄尔尼诺期间东太平洋具有更强的正反馈过程,导致厄尔尼诺具有比拉尼娜更大的温度异常振幅;而在中太平洋,拉尼娜事件由于在发展期具有较强的温跃层正反馈和较弱的非线性阻尼效应,因而具有更快的温度异常增长率。同时发现,在厄尔尼诺衰退期温跃层反馈由正反馈转变为负反馈过程,使得厄尔尼诺较拉尼娜更快消亡,从而导致ENSO冷暖位相持续时间的非对称性,而温跃层反馈过程在ENSO事件衰退期的不同体现了充放电机制的非对称性。研究成果将显著提高对ENSO动力学机制的认识,为进一步提高ENSO预测水平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官聪博士、王凡研究员、胡石建博士及Michael J. McPhaden教授共同合作完成该项研究。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1.Guan, C., McPhaden, M. J., Wang, F., & Hu, S. (2019). Quantifying the role of oceanic feedbacks on ENSO asymmetr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6. https://doi.org/10.1029/2018GL081332      2. Guan, C., & McPhaden M. J. (2016) Ocean Processes Affecting the Twenty-First-Century Shift in ENSO SST Variability. Journal of Climate, 29, 6861-6879. https://journals.ametsoc.org/doi/full/10.1175/JCLI-D-15-0870.1.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北太平洋海水涩度年代际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荣华研究团队在北太平洋涩度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从Argo观测资料中发现海水涩度信号存在一个完整的年代际循环过程。研究结果发表在学术期刊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上。 众所周知,海水是咸的,其盐度和温度共同确定密度,又进一步决定海水压力从而控制海水的运动和变化。海洋中温度和盐度的分布、变化及其相互间关系涉及海洋热力学和动力学,一直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前的研究大多关注温度的作用,随着盐度观测资料的增多,学者们发现盐度在全球水循环、气候变率和可预报性等方面也起重要作用。海洋中存在两种类型的温盐关系,对应于不同的强迫和反馈过程,对密度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气候效应。一种是温盐变化对密度影响是非补偿性的,对密度产生显著的增强效应。这类温盐扰动主要反映了风场的强迫作用,主要反映在温跃层深度变化上,其信号在表层也较为明显(如在海面高度异常中有清楚地显现),动力学上主要反映了行星波的波动过程(如向西传播的第一斜压罗斯贝波等)。另一种是温盐变化对密度的影响是相互补偿的,可引入涩度这一状态量来描述对海水密度相互补偿的温度和盐度变化现象,如暖而咸(或冷而淡)的海水具有高(低)的涩度,可通过等密度分析来具体定量估算,如在水团分析中经常用涩度来度量在给定的等密度面上海水有多涩(暖而咸)的程度,证实了温盐扰动对密度的影响具有相互补偿的特征。 已有分析表明,涩度信号具有很好的守恒性,便于追踪,是海水物理属性年代际尺度变化现象的一个载体,从而可用涩度来表征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温盐扰动所具有的清晰一致的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变。但由于缺少观测资料,目前对涩度的认知还很有限,例如其时空结构和演变过程及其对海洋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其在连接热带外与热带间充当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次表层海洋通道的作用还没有明确的观测证据,特别需要利用长期观测资料来更系统地刻画涩度信号的时空演变,认知其在热带外海洋过程对热带影响中的作用。 为此,张荣华研究团队利用Argo观测到的温度和盐度数据,研究了北太平洋涩度年代际异常及其在海盆尺度上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等密度分析得到涩度变率的三维空间分布。首次发现北太平洋涩度变率存在一个完整的年代际循环过程,分别由一个暖而咸和一个冷而淡的过程所组成。其中暖而咸的涩度正异常信号在2007-2013年间从东北太平洋潜沉进入次表层,之后沿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顺时针向西南热带海区平流,于2014-2015年到达热带太平洋西边界海区,信号强度明显减弱。另一个海水特性相反的冷而淡的涩度负异常在2014-2020年间也有着类似的演变过程。进一步,通过追踪涩度年代际异常的平流轨迹,发现等密度面上流函数等值线可以充分显示出从东北太平洋露头区到热带西边界的潜沉通道。在海盆尺度上涩度信号演变和相位转换过程中,温跃层潜沉通道中的温度和盐度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反映出对密度的补偿特性。此外,当涩度信号中心传到热带太平洋海区时对应于局地温盐结构的改变,从而产生远程的下游效应。如影响热带海区的层结和稳定度、上层海洋混合等动力过程,从而对热带海洋热力和动力场产生影响(包括海表温度)。这样在年代际尺度上,起源于东北太平洋潜沉过程的涩度信号,表现出沿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的传播特征和时空演变。另外,还发现南北太平洋中涩度信号传播特征和时空演变的差别。例如,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潜沉的涩度信号在25 kg m-3的等密度面上随平均环流运动,约5年后到达热带区域;而在南太平洋则只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这种南北太平洋的不对称性和相对重要性可能导致热带海气变率特征的差异性。 当前关于太平洋热带外与热带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于大气过程,对海洋作用的研究比较匮乏。该研究通过分析由盐度效应所引入的涩度这个变量,发现温跃层中的涩度信号在等密度面上有较好的守恒性,反映了海洋中的气候信号长时间记忆能力。这种通过涩度年代际变率的识别及其传播路径的确定,揭示出热带外海洋与热带间存在一个海洋通道,这一潜沉通道的发现有助于阐释北太平洋热带外-热带间海洋过程相互作用和机制,为建立发生在北太平洋的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ENSO之间的关联提供观测证据,对于解释ENSO的多样性和年代际变化等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周光辉和研究员张荣华(通讯作者)共同完成。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文章链接: Zhou, G. H., and R.-H. Zhang, 2022: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decadal spiciness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 Pacific during 2004–20, revealed from Argo observations. Adv. Atmos. Sci.,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1-13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