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量子点/石墨烯复合材料中具有明显量子点生长演化的高可调掺杂》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2-26
  • 量子点/石墨烯(QDs/Gr)复合材料作为新一代电子和光电器件的光吸收材料,具有独特的协同效应,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简单有效的离子束溅射沉积技术制备了Ge QDs/Gr复合材料。通过Ge沉积量的影响,详细研究了石墨烯的完整生长演化过程。Ge沉积量的影响会使石墨烯的QDs结晶度增强,缺陷减少。此外,通过改变石墨烯上Ge原子的沉积量,通过人工控制有效调节石墨烯掺杂,是一种可行且具有启发性的策略。此外,通过QD表面的氧缺陷影响了Ge QD与石墨烯界面的电荷转移和相互作用强度,这与场效应晶体管试验和第一原理计算相一致。Ge QDs修饰石墨烯的p掺杂特性在石墨烯基建筑砌块能带工程、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开发和近红外探测器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文章发布于2019年2月25日

相关报告
  • 《印度赖布尔国立理工学院报道发光镧系分子配合物/铽掺杂石墨烯量子点/PMMA复合材料实现白光发射》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5-23
    • 5月7日,印度赖布尔国家理工学院在《Small》上发表题为“White light emission from luminescent lanthanide molecular complex/terbium 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s/PMMA composites”的论文,报道发光镧系分子配合物/铽掺杂石墨烯量子点/PMMA复合材料实现白光发射。  研究人员利用发光镧系席夫碱配合物和铽掺杂石墨烯量子点(GQD@Tb)构建多色发光PMMA复合膜以实现白光发射的研究。通过水热法以邻苯二胺(OPDA)、三乙胺和六水硝酸铽(Tb(NO3)3·6H2O)为原料合成铽掺杂绿色发光石墨烯量子点,并通过显微与光谱技术进行系统表征。从有机席夫碱配体H2L中分离出两种同构镧系(III)配合物:[DyIII2(L)2(NO3)2(dmf)2](配合物1)和[SmIII2(L)2(NO3)2(dmf)2](配合物2),其中H2L配体由水杨醛与2-(2-氨基乙氧基)乙醇以1:1缩合反应制备。光致发光数据分析表明,GQD@Tb呈现绿色发光,DyIIIL配合物为纯蓝色发光,SmIIIL配合物为红色发光。此外,蓝色发光体DyIIIL的配体发射增强证实了其发光机制,而红色发光体SmIIIL则观察到“天线效应”(配体吸收能量后转移至金属中心)。将金属配合物与GQD@Tb共掺杂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合物中,因抑制了聚集诱导猝灭而显著提升发光强度。通过精确调控红色SmIIIL与绿色GQD@Tb的浓度比例,首次实现了接近理想白光的发射,其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色坐标为(0.29, 0.32)。新开发的GQD@Tb与SmIIIL-PMMA纳米分子复合薄膜具有高透明性,在光电子学、显微成像与传感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潜力。
  • 《引入石墨烯量子点,让古墓壁画更“长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2
    • 价值连城的古代馆藏壁画正受到日益严重的损坏。而由于具有极好的兼容性,无机纳米材料(如纳米氢氧化钙)作为一种前景良好的壁画保护材料受到广泛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其合成方法仍然成本高,操作复杂,而且通常使用有机溶剂。 西北工业大学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教授魏秉庆团队近日在《先进功能材料》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简便经济的水溶液,巧妙地合成了氢氧化钙/石墨烯量子点杂化纳米材料,并将其成功应用于3处著名唐墓壁画的保护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人员通过合成氢氧化钙/石墨烯量子点杂化纳米材料,提出了全新的壁画保护概念。研究结果显示,杂化纳米材料的颗粒小、尺寸均匀,具有强粘附性,使壁画加固更可行。”魏秉庆说,此外,杂化纳米材料还具有抗紫外线能力,比无机材料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 可更好更长时间延长壁画寿命 “壁画的结构由外而内主要包括颜料层、白灰层、草泥层、砖墙层,白灰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魏秉庆介绍,而白灰层容易失效导致壁画表层受损。 魏秉庆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壁画保护材料主要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有机保护材料与壁画本体兼容性差、长时间使用容易老化、变脆变黄,导致机械性下降。同时,由于形成的膜不透气,壁画最终会膨胀、粉化,从而造成壁画不可修复。 而氢氧化钙等无机保护材料具有兼容性好、耐老化等优点。在施加到壁画表面后,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从而与白灰层融为一体,提高白灰层的强度,起到保护作用。通过进一步将氢氧化钙纳米化后,其表面活性及稳定性大幅增加,可以更好更长时间延长壁画的寿命。 水溶液方法巧妙合成杂化纳米材料 自2000年意大利学者提出纳米氢氧化钙保护壁画以来,中外学者用了近20年的努力,尝试了水溶液法、醇溶液法、微乳液法和钙金属法等方法来合成纳米氢氧化钙。“然而到目前为止,合成的氢氧化钙仍旧存在着尺寸大、渗透性差等不足。”团队成员朱金萌对记者说,此外,碳化慢、加固强度低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围绕这一问题,魏秉庆团队经过长时间系统研究,创造性引入石墨烯量子点。 “利用石墨烯量子点表面活性剂的限域效应,有效调控了氢氧化钙的成核生长动力学速率,从而实现了氢氧化钙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突破了困扰研究者们多年的瓶颈问题。”魏秉庆说。 新研究采用简便经济的水溶液方法巧妙地合成“氢氧化钙/石墨烯量子点”杂化纳米材料,提出了全新的壁画保护概念。研究结果显示,该材料颗粒小(约80纳米)、尺寸均匀,且对壁画颜料具有强粘附性。由于石墨烯量子点的增强作用,氢氧化钙纳米材料完全碳化成一种稳定的“方解石”相,该相对于壁画加固十分重要。 文物保护亟须与新材料研发紧密结合 壁画主要包括建筑壁画、石窟壁画和墓葬壁画。新纳米材料主要应用到墓葬壁画。墓葬壁画从时间和范围分布都很广泛,从4200年前的石峁遗址壁画到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发现墓葬壁画,无论数量和质量上都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另外唐墓壁画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装扮、舞蹈乐器、仪仗礼仪、传统文化等,壁画保护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都将文物保护归类于社会科学领域,注重人文研究而忽视了新材料与新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同时,受西方国家文物保护思想和技术的影响,我国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材料技术大都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因此,如何发挥我国理工科学者的优势、与传统文物保护有机结合,并且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念是材料科学与文物保护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西北工业大学充分利用陕西省文物大省的优势,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文保单位强强联合,创新性地将当前的新型材料技术与传统保护经验相结合。魏秉庆表示,后续团队会继续研发性能更加优异的壁画保护材料,并进一步推广这些材料的应用范围,让更多亟待修复的古代壁画获得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