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创新引领科技发展》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8-31
  • 7月29日至31日,华为公司创始人、CEO任正非带队访问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访问期间,他就基础研究、产学研结合、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 华为为何要搞基础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传统的产学研模式赶不上市场需求的发展速度。因此华为公司也进行了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大多数是在应用理论的范畴,只有少量的走在世界前面去了。

    大学老师的研究是为理想而奋斗,目标长远,他们的研究是纯理论要素研究。例如,土耳其Arikan教授一篇数学论文,十年后变成5G的“熊熊大火”;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苏联科学家彼得·乌菲姆采夫发表的一篇“钻石切面可以散射无线电波”的论文,20年后美国造出了隐身的F22战斗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吴仲华教授的三元流动理论对喷气式发动机的等熵切面计算法,奠基了今天的航空发动机产业;现代化学分子科学的进步,人类合成材料可能由计算机进行分子编辑来完成,这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技术变化。

    ▲ 华为方舟实验室(资料图)

    高校的“明灯”照耀着产业,大学老师的纯研究看得远、钻得深;华为公司的研究实用度强。在我们之间的合作中,你们给我们带来方向,照亮了我们。华为公司的基础研究是围绕商业目的的,比较贴近近期的实用化,我们给你们带来客户需求以及行业所面临的世界级难题,知道这个方程的价值与应用,相互之间都是有益的。合作使我们早一些知晓世界的发展动向,缩短了商品化的时间,我们能超前世界,就会获得更好的机会。

    ■ “校企合作要松耦合,不能强耦合。”

    高校的目的是为理想而奋斗,为好奇而奋斗;企业是现实主义的,有商业“铜臭”的,强耦合是不会成功的。强耦合互相制约,影响各自的进步。“强耦合你拖着我,我拽着你,你走不到那一步,我也走不到另一步。因此,必须解耦,以松散的方式合作。”

    ■ “求生欲使我们振奋起来,寻找自救的道路。”

    在“灯塔”的照耀下,整个世界都加快了脚步,今天技术与经济的繁荣与英、美、日、俄、欧洲当年的技术灯塔作用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尊重这些国家,尊重作出贡献的先辈。孔子都过去两千多年了,我们还不是在尊孔吗?不管这些专利保护是否已经过期,先贤是值得尊重的。

    我们公司也曾想在突进“无人区”后作些贡献,以回报社会对我们的引导,也想点燃5G这个“灯塔”,但刚刚擦燃“火柴”,美国就一个“大棒”打下来,把我们打昏了,开始还以为我们合规系统出了什么问题,在反思;结果第二棒、第三棒、第四棒打下来,我们才明白美国的一些政治家希望我们死。

    求生的欲望使我们振奋起来,寻找自救的道路。无论怎样,我们永远不会忌恨美国,那只是一部分政治家的冲动,不代表美国企业、美国的学校、美国社会。我们仍然要坚持自强、开放的道路不变。你要真正强大起来,就要向一切人学习,包括自己的敌人。

    ■ “中国的未来与振兴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人类社会的下一个文明是什么?还会不会产生一个类似汽车、信息产业这样的产业?我说的“汽车”是泛指,包括飞机、轮船、火车、拖拉机、自行车;“信息产业”也不仅指电子工业、电信互联网、人工智能。

    未来技术世界的不可知,就如一片黑暗中,需要灯塔。点燃未来灯塔的责任无疑是要落在高校上,教育要引领社会前进。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认识它的艰难,应对这种不确定性,除了给科研更多一些自由、对失败更多一些宽容外,应对不确定性的确定可以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中国的未来与振兴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多办一些学校,实行差别教育,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一年比一年有信心,一年一年地逼近未来世界的大门。二、三十年后,他们正好为崛起而冲锋陷阵,他们不是拿着机关枪,而是拿着博士的笔。我今天看见你们这么多人坐着冷板凳,研究出这么多理论与技术成果,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我很兴奋,相信我们国家在二、三十年以后或者五、六十年之后,一定会大有作为的,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 任正非(资料图)

    ■ “我们需要创新,找到一个一个的机会点。”

    我们需要创新,找到一个一个的机会点。如果我们把英国工业革命的指数定为100的话,美国今天是150,我国是70,中国缺的30是原创,原创需要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原创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房屋、汽车都会饱和的,饱和以后如何发展?不发展,一切社会问题都会产生。

    我们公司过去是依托全球化平台,集中精力十几年攻击同一个“城墙口”,取得了一点成功。我们过去的理论基地选在美国,十几年前加大了对英国和欧洲的投入,后来又增加了日本、俄罗斯的投入。美国将我们纳入实体清单后,我们把对美国的投资转移到俄罗斯,加大了俄罗斯的投入,扩大了俄罗斯的科学家队伍,提升了俄罗斯科学家的工资。

    我们希望十年、二十年后,我国的大学担负起追赶世界理论中心的担子来。我们国家有几千年儒家文化的耕读精神,现在年轻妈妈最大的期望是教育孩子,想学习、想刻苦学习,这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良基础,我们是有希望的,中国是可以有更大作为的。

    本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新闻联播

相关报告
  • 《白洁:以创新驱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3-25
    •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中,提出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为此,同年2月,国家发改委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将着力打造“一道两廊三群”模式,即大力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发展沿江三大城市群,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迈上新的台阶。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长江经济带建设既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同时又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走廊,可以说,创新发展是实现“保护”长江与“开发”长江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驱动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就目前情况来看,长江沿边各省市均面临产业同质、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同时还要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要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更好地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2015年,国务院决定将中央财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央基建投资资金等合并使用,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大型金融机构等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形成总规模400亿元的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借此契机,上海、江苏、湖南等省市纷纷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助推新兴产业发展。2015年,重庆市设立了约800亿元战略性 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湖北省设立了规模2000亿元左右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均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 (二)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沿江各省市都将智能制造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譬如上海率先发布了《关于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但相比上海,沿江各省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各有差异,因而在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时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特别应重视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设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的应用,以推进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沿江传统优势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优先发展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必须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2015年10月,沿江11省市旅游部门共同签署了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合作宣言,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旅游服务,形成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共同把长江旅游群整合打造成为国际黄金旅游带。 二、充分发挥创新示范区的平台作用 (一)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5年,国家发改委研究形成《支持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大力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是具战略意义的一着棋。但仅此还不够,同时,还应围绕加快建设步伐将上海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吸引全球人才到沪创新创业。为此,上海持续推出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更加开放的国内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意欲将上海打造成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四大高地”,达到引领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之目的,以上海为龙头,引江人海,牵动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 (二)推进安徽[合(肥)芜(湖)蚌(埠)]、四川[成(都)德(阳)绵(阳)]和湖北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确定的八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长江经济带占据4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目的,在于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的关键,引领、示范和带动全国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动力。借此东风,上海、安徽(合芜蚌)、四川(成德绵)和武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按照《总体方案》要求,2016年将全面推进落实试验区域的改革部署,开展阶段总结评估,对成熟的改革举措将及时向全国推广。 (三)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 目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11个,包括长江经济带中的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苏南、长株潭、成都、杭州等高新区。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示范区与其他地区共建科技园区,以有效发挥示范效应,促进协同创新。目前,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在宜昌、黄石、咸宁、孝感、黄冈等地建立了30多个“园外园”。东湖高新区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及工作协调机制,在规划编制、科技创新等方面对“园外园”进行帮扶和引导,实现“园区同规、项目互动、产业互联、信息互通”,有效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三、创新产业分工协作机制 (一)探索设立区域合作引导基金 鼓励和支持设立由政府出资的区域合作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投人区域合作重点项目。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宽项目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资金、智力、产品等优势,在促进区域合作的重大项目建设、合作规划编制、推进产业承接转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探索建立区域产业链条上下游联动机制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产业能级沿长江流向呈现递增趋势,要素丰裕度则沿长江流向递减。上、中、下游之间应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探索建立产业链条上下游联动机制,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形成高效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重点推进安徽皖江城市带、湖北荆州、重庆沿江地区、湘南和江西赣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3个城市群实现有效衔接和要素流动,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平台作用,引导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和分工协作,促进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探索建立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机制 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国有企业众多,高等学校及其专业布署齐全,科研所林立。因而,推动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跨区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基地,不但可能,而且可行,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互利共赢。具体而言,则应大力支持区域间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金,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借以推动区域间围绕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医疗健康及产业发展等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共享创新成果。鼓励长江下游发达省市与中上游省份合作创新,探索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核能发展基础科学问题创新研究”高端论坛在西安交...》

    • 来源专题:高校动态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17-05-1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核能发展基础科学问题创新研究"高端论坛 在西安交大召开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7-05-09 15:26 点击: 5月5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西安交大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的"核能发展基础科学问题创新研究"高端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南洋大酒店学术交流中心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物理二处蒲钔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欧阳晓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教授,以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20多个研究院所及高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论坛开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春教授主持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黄忠德致欢迎辞。 蒲钔处长在开幕式上指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物理二处一直非常重视核能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核能规模的快速发展、 对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希望通过本次高端论坛、 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华龙一号"等核电工程项目的牵引、 在国际核能基础研究领域内由"跟跑"或"并跑"变成"领跑"、 为我国由核电大国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