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和山大合作揭示人类早期胚胎染色体结构动态》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12-06
  • 《自然》杂志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刘江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教授陈子江团队合作研究成果。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人类早期胚胎中的染色体三维结构的动态变化,并发现CTCF蛋白对于早期胚胎发育中拓扑相关结构域(TAD结构)有着重要的调控功能,为进一步揭示人类胚胎发育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染色体三维结构是重要的表观遗传因素,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密切相关。

    染色体三维结构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细胞功能的发挥、疾病的发生等。

    人类个体发育从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开始,经历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由一个细胞逐渐分裂分化形成一个含有上百种细胞类型、多种器官的复杂有机体。

    “人类精子和卵子受精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结构如何变化,哪些生物学分子会影响胚胎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化,一直以来是未被解决的科学问题。

    此外,精子在形态和功能上与其他终末分化的细胞截然不同,染色体在人类精子中如何压缩折叠还并不清楚。”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陈雪鹏表示。

    基因组染色体的三维结构由拓扑相关结构域(TAD)基本单元构成。

    研究人员对精子及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染色体结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描绘。

    研究结果显示,在成熟的人类精子中没有TAD结构并且没有检测到染色质调节蛋白CTCF,这与在小鼠精子中的情况完全不同。

    受精后,胚胎中TAD结构非常模糊,在后续的胚胎发育中染色体逐渐建立清晰的TAD结构。

    陈雪鹏指出,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小鼠胚胎和果蝇胚胎,人类早期胚胎中阻断合子基因组激活(ZGA)可以抑制TAD结构的建立。

    进一步研究发现,CTCF蛋白在合子基因组激活之前表达量非常有限,在TAD结构出现的合子基因组激活时期表达量会迅速上升。

    在胚胎中敲低CTCF蛋白可以导致TAD结构显着变弱,这表明在合子基因组激活时CTCF蛋白的表达对于人类早期胚胎的TAD结构建立至关重要。

    “该研究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精子和早期胚胎染色体结构的独特性,对改善试管婴儿技术、促进优生提供理论的基础。”刘江说。

    他同时指出,当前该领域存在的瓶颈是,在少量细胞的情况下,染色体结构的分辨率较低。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优化方法,提高分辨率,并力争通过我们的研究,解决临床上的问题,造福人类。”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47483.html
相关报告
  • 《单细胞测序揭示人类胚胎 DNA 甲基化动态》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27
    • 2017 年 12 月 19 日,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研究组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研究组合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ell DNA Methylome Sequencing of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的文章。该团队利用单细胞 DNA 甲基化组高通量测序方法,首次在单细胞分辨率对人类植入前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人类早期胚胎 DNA 去甲基化和从头加甲基化的动态变化、父母本基因组差异甲基化等关键特征。 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上,胞嘧啶(主要是 CpG 二连体中的胞嘧啶)在 DNA 甲基化酶的催化下会发生甲基化。研究显示,DNA 甲基化对多个生物学过程都至关重要,如基因表达抑制、转座子转录活性调节、X 染色体的失活,以及基因组印记的维持等。北京大学汤富酬教授团队与北医三院乔杰教授团队长期密切合作,一直着力于探索人类发育过程中表观遗传学修饰层面的变化。该团队利用国际领先的微量细胞 DNA 甲基化组高通量测序技术,于 2014 年在国际上首次绘制了人类植入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 DNA 甲基化组图谱 (Guo et al., 2014),并进而于 2015 年首次绘制了人类原始生殖细胞的转录组和 DNA 甲基化组图谱(Guo et al., 2015),为深入理解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两轮 DNA 甲基化组重编程过程的主要特征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了进一步在单细胞分辨率研究 DNA 甲基化重编程过程的动态特征,该团队利用单细胞全基因组 DNA 甲基化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人类植入前胚胎发育的各个关键阶段进行了单细胞、单碱基分辨率的系统研究,主要发现有: (1)首次发现了人类植入前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大量特异性的 DNA 从头加甲基化。此前研究显示在着床前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只有大规模的 DNA 去甲基化。而此次研究数据显示,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之后,在人类早期胚胎大规模 DNA 去甲基化的同时,也存在大量高度特异的 DNA 从头加甲基化,这表明在人类早期胚胎第一轮 DNA 甲基化组重编程过程中,全局的 DNA 去甲基化‘净结果’实际上是高度有序的大规模 DNA 去甲基化和局部 DNA 加甲基化两种分子过程相互拮抗产生的动态平衡的结果。该研究同时发现,这些 DNA 从头加甲基化起主导作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 DNA 重复序列区域,暗示 DNA 从头加甲基化过程对抑制潜在的转座子转录活性、维持基因组稳定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 (2)首次发现从二细胞胚胎阶段开始父母本基因组上的剩余甲基化水平发生逆转,在同一个单细胞中母本基因组上的剩余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父本基因组上的剩余甲基化水平。通过杂合 SNP 信息精准区分每个单细胞中父本和母本基因组 DNA 甲基化情况,该研究发现父本基因组去甲基化的速度远比母本基因组快,胚胎发育到二细胞阶段以后,父本基因组的 DNA 甲基化水平远低于母本基因组的 DNA 甲基化水平,而且这一特征一直持续到着床后的胚胎阶段。首次揭示了即使在第一轮 DNA 甲基化组重编程结束后,在着床后的胚胎以及胚外组织中父母源的 DNA 甲基化仍然是不对称分布的,母本来源的 DNA 甲基化记忆要多于父本来源的 DNA 甲基化记忆,对早期胚胎发育的潜在影响可能更大。 (3)首次发现 DNA 甲基化在早期胚胎卵裂过程中的不对称分配可以用来追溯同一个胚胎中每个细胞的遗传谱系。 此项研究工作首次实现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 DNA 甲基化组重编程在单细胞分辨率和单碱基精度的深入研究,新的研究结果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 DNA 甲基化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动态、精准调控,父母本基因组甲基化差异,以及每个胚胎内部不同单细胞间 DNA 甲基化组的异质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朱平博士(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红山博士、侯宇博士,以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博士生任一昕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汤富酬研究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教授、闫丽盈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的资助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构建松江鲈鱼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2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课题组独立完成的论文“A high-quality chromosome-level genome of the endangered roughskin sculpin provides insights into its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在线发表。该研究构建了松江鲈鱼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对松江鲈鱼系统分类地位、核型进化、降海产卵洄游及短寿命性状等遗传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群体遗传结构及本地适应性机制对遗传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松江鲈鱼是一种西北太平洋特有的一年生降海产卵洄游性鱼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在近期人类活动影响下,其野生资源处于濒危状态,已被列为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为恢复松江鲈鱼资源,各地近期陆续开展了松江鲈鱼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工作,但存在种源混杂及来源不清等问题,因此开展松江鲈鱼基因组及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正确认知其遗传多样性水平、种质资源格局及适应性机制对于松江鲈鱼的科学管理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该研究利用Pacbio-CCS测序技术结合Hi-C技术成功构建了松江鲈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基因组大小为521.26 Mb, contig N50 达到2.93 Mb,  scaffold N50达到2.93 Mb,共编码21,782个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鲉形亚目和杜父鱼亚目隶属于鲈形目;染色体共线性分析揭示四次染色体融合事件是松江鲈基因组染色体数目减少的原因,其与导致三刺鱼染色体数目减少的三次融合事件是相互独立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家族显著扩张,与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家族显著收缩,可能与松江鲈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如短寿命)相关;与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家族显著扩张,推测与其降海洄游的生活史相关;多个与寿命相关的基因受到了正选择作用,这些基因可能与短寿命性状相关。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资助,薛东秀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邢腾飞等为合作作者,刘进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刘进贤研究组近期围绕松江鲈鱼保护遗传学,聚焦松江鲈鱼种群遗传特征与适应性进化,采用传统分子标记和简化基因组研究手段,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查明了中国境内现生松江鲈鱼群体的群体遗传特征,初步解析了其本地适应性的遗传学机制,明确了我国境内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格局,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onservation Genetics 和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国际学术期刊。研究结果丰富了松江鲈鱼种质资源库,填补了松江鲈鱼基因组学研究空白,为松江鲈鱼遗传及保护单元的划分、种质资源的评估和遗传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的构建对全面剖析物种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及演化历史,深度发掘优质种质等意义重大,也为从全基因组水平上开展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深入探讨与种群保护及适应机制相关科学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文链接: Dong-Xiu Xue, Teng-Fei Xing, Jin-Xian Liu (2022). A high-quality chromosome-level genome of the endangered roughskin sculpin provides insights into its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https://doi.org/10.1111/1755-0998.13582. Yu-Long Li#, Dong-Xiu Xue#, Bai-Dong Zhang, Jin-Xian Liu (2019). Population genomic signatures of genetic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selection in the catadromous roughskin sculpin Trachidermus fasciatus,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11(7), 1751-1764. https://doi.org/10.1093/gbe/evz118. Yu-Long Li, Dong-Xiu Xue, Tian-Xiang Gao, Jin-Xian Liu (2016).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roughskin sculpin (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inferred from microsatellite analyses: implications for its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Conservation Genetics, 17(4), 921-930.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92-016-0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