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治疗期间代谢紊乱与药物性肝损伤相关:韩国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 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3-09-12
  • 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ILI)可能导致抗结核治疗的中断(ATT)。一些研究表明,代谢紊乱会增加ATT期间发生DILI的风险。本研究旨在确定ATT期间发生DILI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代谢紊乱。

    方法:2019年至2021年在韩国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以评估ATT期间的不良事件。接受标准ATT治疗6个月的结核药物敏感患者也包括在内。根据是否存在一种或多种代谢状况,如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和血脂异常,将患者分为两组。我们监测了ATT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帝力事件和治疗结果。比较有和没有代谢紊乱的个体间DILI的发生率,并评估相关因素。

    结果:684例患者中,52例(7.6%)发生DILI,其中92.9%有代谢异常。在多变量分析中,潜在代谢紊乱(校正风险比[aHR],2.85;95%可信区间1.01-8.07)和血清白蛋白< 3.5克/分升(aHR,2.26;95% CI,1.29-3.96)是ATT期间DILI的危险因素。在为期1个月的标志性分析中,代谢紊乱与DILI风险增加相关,尤其是丙氨酸转氨酶显著升高。治疗结果不受代谢紊乱的影响。

    结论:与对照组相比,代谢紊乱患者发生ATT诱发肝损伤的风险增加。代谢紊乱和低白蛋白血症对ATT患者的肝脏有不良影响。

相关报告
  • 《肺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7-05-16
    • 现阶段,化疗仍是控制结核的首选有效治疗方法,但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人体的最大危害之一为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功能检测异常,是抗结核治疗的常见问题。基于此,来自承德市第三医院、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及承德市中心医院的4位研究人员合作分析了肺结核初治患者化疗期间使用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措施,其相关成果发表于《临床肺科杂志》2016年第21卷第11期。 研究回顾性分析初治肺结核病历资料592例(男性445例,女性147例),其中痰涂阳患者290例,痰涂阴患者302例;乙肝感染者112例,未感染者480例;使用护肝药物433例,未使用者159例;使用免疫药物346例,未使用者246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均检查ALT、AST等肝功能项目,且均正常。初治痰涂阳患者采用强化期2HRZE方案,巩固期4HR方案;初治痰涂阴患者采用2HRZ/4HR方案,且所有患者用药后1个月每周查肝功能1次,2个月后每2周查肝功能1次,以后每个月查肝功能1次。此外,研究采用单因素χ2检验(P<0.05)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计算各因素的OR值及OR值的95%可信区间,进而筛选出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果显示,592例患者中发生肝损害者84例,发生率为14.19%,其中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老年、嗜酒、营养不良、HBV 感染、未使用护肝和免疫药物这7项因素与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发生在统计学层面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为明确肝损害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避免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开展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OR=0.166,95%,可信区间为0.062-0.442)、年龄(OR=2.20995%,可信区间为1.468-3.326)、饮酒史(OR=2.16595%,可信区间为1.338-3.503)、营养状况(OR=2.55595%,可信区间为1.399-4.665)、HBV感染者(OR=3.1395%,可信区间为1.61-6.085)、是否使用护肝药物(OR=6.34995%,可信区间为3.562-11.319)以及免疫药物(OR=3.61495%,可信区间为1.986-6.576)是引起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男性、老年、营养不良、嗜酒、HBV感染以及未使用护肝和免疫药物者在抗结核治疗中极易出现肝损害,因而在抗结核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此类人群,及早应用护肝和免疫药物,以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 《抗结核药物的血药浓度及其对结核病治疗效果的影响》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3-03
    • 结核病治疗药物监测仍然存在争议。基于此,来自韩国盆唐首尔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合作评估了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与其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10月12日发表在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 研究人员以2006年3月至2013年4月间收治的结核病患者为分析样本,评估了他们体内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具体为在服药两小时后采集患者的静脉血,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其进行分析。之后回顾性分析相关数据,并测定血药浓度与其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显示,在413名患者中,异烟肼(INH)、利福平(RMP)、乙胺丁醇(EMB)及吡嗪酰胺(PZA)低血药浓度的发生率分别为59.3%、27.8%、12.8%和8.0%;异烟肼低血药浓度组中有结核治疗史的患者比例要高于异烟肼血药浓度正常组(19.2% vs 11.0%;P =0.026),且前者出现耐药菌株的比例也同样要高于后者(17.6% vs 8.8%;P =0.049)。然而,INH、RMP、EMB及PZA的低血药浓度与治疗效果之间无相关关系。此外,INH低血药浓度倾向于和2个月血培养阳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多因素分析显示两者在统计学层面无显著的相关性(P =0.072);17名患者(4.1%)出现症状复发状况,但异烟肼低血药浓度组与异烟肼血药浓度正常组患者复发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表明,INH低血药浓度对病情复发及获得性耐药的产生均有一定的影响,然而INH血药浓度与治疗效果及病情复发率之间均无直接的相关关系。在之后的前瞻性研究中还需进一步评估治疗药物监测(TDM)的应用状况及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