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山西大学研究团队在压缩激光研究取得新成果》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6-23
  • 近日,山西大学光量子技术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利用压缩库增强光学参量耦合新方案,实验实现了一种压缩激光新型光源。相关研究成果“Reservoir-engineered squeezed lasing through the parametric coupling”发表于物理学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图1. 压缩激光原理示意图

    与压缩态光场相比,压缩激光同时兼顾了经典激光的相干性与压缩真空的量子性,在量子光学领域甚至更广阔的物理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激光优越的相干性是受激辐射光放大强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激活粒子受激辐射的过程中,量子特性则被破坏;压缩态光场的制备则依赖于自发辐射过程,通过相敏操控弱相互作用实现量子关联特性保持,此过程却恶化了输出光场的相干性。因此,现有激光激发和压缩态制备方案均无法实现光场相干性与量子性的统一,这为压缩激光的实验制备带来了巨大挑战。

    图2. 激光和压缩特性相统一实验测试结果

    该项研究基于本课题组的高压缩度压缩态光场制备技术,利用压缩真空态编辑光学参量耦合中真空库的技术方案,解决了激光相干性与压缩态量子性无法统一的难题,首次在实验上制备了高功率、窄线宽、高压缩度压缩激光全新量子资源。具体为:建立了压缩激光噪声演化理论模型,提出了库编辑的光学参量耦合制备压缩激光的全新技术方案。发展了低损耗、无相变的光学参量振荡器、强参量耦合和单模选择技术,实验制备了最高压缩度为-6.1 dB、线宽为15 kHz(接近初始激光线宽)和输出功率为2.6 mW的压缩激光。该工作首次演示了压缩态抑制腔增强系统中的相变过程,实现了强参量耦合系统中量子态的有效保持,拓展了压缩态在实际物理系统中的应用。

  • 原文来源: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3bdr-njhy
相关报告
  • 《北京大学与山西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在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2-23
    • 2025年2月20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王剑威教授和龚旗煌教授课题组与山西大学苏晓龙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一项以“基于集成光量子频率梳芯片的连续变量多体量子纠缠”(Continuous-variable multipartite entanglement in an integrated microcomb)为题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簇态量子纠缠,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和量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地发展超低损耗的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调控技术和多色相干泵浦与探测技术,成功在氮化硅集成频率梳微环腔的真空压缩频率超模上确定性地制备出多比特纠缠簇态,并实现不同簇态纠缠结构的可重构调控。同时,团队利用van Loock-Furusawa判据实验违背和完备的nullifier(零化子)关联矩阵测量,对连续变量簇态的纠缠结构进行了严格实验判定。这一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以往集成光量子芯片面临的扩展性难题,还为未来实现更大尺度的量子纠缠与量子调控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该成果标志着集成光量子芯片技术在量子信息处理领域的重要突破,为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的实用化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量子信息的基本单元是量子比特(qubit)或量子模式(qumode),二者可统称为量子比特。它们可分别通过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编码在光量子体系中实现,各具优缺点。例如,基于单光子的离散变量体系能够实现超高保真度的量子比特操作,但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制备量子比特和量子纠缠存在概率性。根据现有技术手段,离散变量量子纠缠的制备成功率随比特数增加呈指数下降,这限制了其可扩展性。相比之下,基于光场正交分量编码的连续变量体系能够确定性产生量子比特和量子纠缠,尽管其操控保真度略低,却为大尺度光量子纠缠态的制备提供了一条极具前景的技术路径。 集成光量子芯片是一种能够在微纳尺度上编码、处理、传输和存储光量子信息的先进平台。自2008年国际上实现首个离散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以来,集成光子芯片材料和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离散变量光量子信息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集成光学参量放大过程要求芯片具备高光学非线性和低光学损耗等高性能;另一方面,对片上多模压缩光场与纠缠的机理理解不足,多模纠缠调控与验证也存在技术瓶颈。这些因素导致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的研究长期处于起步阶段,其编码与纠缠的比特数仅限于单模或双模压缩态,而多模(多比特)量子纠缠态的片上制备与验证仍极具挑战性。 纠缠簇态作为一种典型的多比特量子纠缠态,在量子信息科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簇态不仅是单向量子计算的核心资源,还在量子纠错和容错量子计算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为量子网络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持,并可用于模拟复杂的多体量子系统。尽管簇态纠缠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其大规模制备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此前,光量子芯片上的簇态纠缠研究主要集中在离散变量体系,确定性地制备大规模纠缠簇态面临巨大实验困难,而连续变量簇态的片上制备和验证技术在国际上仍属空白。 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纠缠簇态的确定性制备、可重构调控与严格实验验证。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填补了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领域的关键技术空白,还为大规模量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对推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和量子模拟等领域的实用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纠缠模式数目的限制主要来自集成微腔的尺度(即频率间隔)和多色泵浦光的数目。团队已成功解决了基础的科学问题,为未来实现更大规模簇态纠缠及其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奠定了重要的物理基础。面向大规模扩展主要依赖于工程技术的优化,例如,通过先进芯片加工技术制备更大尺度的微腔,以及利用相位锁定的光学频率梳进行激发等工程手段,可以显著提升纠缠态的规模和复杂度。 论文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602-1
  • 《突破 | 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在激光操控电子超快动力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2-02
    • 近期,激光光谱研究所杨勇刚教授带领的团队与柏林自由大学的合作者在激光操控分子中电子的超快动力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From chiral laser pulses to femto- and attosecond electronic chirality flips in achiral molecules”于1月17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该论文以山西大学为第一单位,第一作者为激光光谱研究所研究生陈赟姣,激光光谱研究所特聘教授Jörn Manz、王慧慧老师和杨勇刚教授为通讯作者,柏林自由大学Dietrich Haase教授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 图一:激光诱导NaK中的电子态跃迁。通过两束具有相同或相反偏振的圆偏振激光脉冲将NaK 制备到三个电子本征态的叠加态 图二:在定向 NaK分子的电子分布在不同手性之间的超快翻转。两束相同或相反的圆偏振激光脉冲引起电子密度在飞秒或阿秒时域中周期性的翻转 分子的手性是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概念常用于静态状态的对映异构体。该团队将“手性”扩展到非静态状态的分子,发现了非手性分子在两束圆偏振激光脉冲激发下的电子密度具有手性行为,且在飞秒到阿秒的时间尺度发生手性翻转。 团队以非手性NaK分子为例,研究分子中电子的超快动力学行为,通过设计的两束圆偏振激光(具有相同/相反偏振方向),将分子制备到三个电子态的叠加态上,这打破了电子分布的对称性,使电子密度具有手性。通过量子动力学数值模拟,发现了电子密度的超快手性翻转现象。这项工作指出通过两个具有相同或相反(++或+-)偏振的圆偏振激光脉冲,在非手性分子中可产生飞秒或阿秒时间尺度上的手性翻转,这将为下一代阿秒开关装置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及实验设计方案。 研究团队的理论研究为激光操控非手性分子中电子的超快手性翻转行为及其在分子量子态操控与应用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