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阮志雄/胡新伟团队在电化学多肽修饰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1-20
  •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阮志雄教授/胡新伟副教授团队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了题为Paired Electro-Synthesis of Remote Amino Alcohols with/in H2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展了一种温和的成对电解策略,利用铜-电协同催化合成包括非天然肽醇在内的多种远端氨基醇衍生物,为含有非天然氨基酸的多肽合成与修饰提供了新的策略。

    远端氨基醇和肽醇因其多样化的功能性在合成化学、材料科学和聚合物化学中备受重视。然而,传统的合成方法要求高温、无水无氧等较为苛刻的条件,并且这些方法主要用于合成1,2-、1,3-和1,4-氨基醇,较少应用在1,5-氨基醇等更长碳链的类似物。因此,开发一种更绿色、高效的能直接合成远端氨基醇和肽醇的方法具有重大研究意义。团队前期一直致力于有机电化学合成研究,为功能分子提供温和绿色合成新策略。在前期电化学合成肽醛的工作(Nat. Commun., 2024, 15, 5181.)基础上,研究团队首次通过Cu―H电催化实现了醛到醇的转化。该电化学开环方法利用水作为羟基源,也作为绿色溶剂,借助阴极Cu―H的生成,进而将醛中间体还原为醇,并将底物范围扩展到含有六元环状氨基酸和脯氨酸的多肽衍生物,促进肽醇的高效修饰和组装。不仅为远端氨基醇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绿色途径,还为肽醇的合成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 原文来源:http://www.huaxuejia.cn/huaxuejia/news/html/news_9403.html
相关报告
  • 《肖伟烈研究团队在天然活性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20
    • 云南大学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肖伟烈研究员团队综合利用天然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理学以及药物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从事天然活性分子的发现及新药研发工作。长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研究团队以及云南大学张洪彬教授合作,已在抗艾滋病活性分子的发现、结构优化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最新的研究发现,经过天然分子结构优化得到的抗HIV活性分子SJP-L-5是一个特殊的逆转录酶抑制剂,它不是通过抑制逆转录酶的R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发挥其作用,这与现有的逆转录酶的作用机制不同。通过定量PCR、ELISA、FRET等手段,发现SJP-L-5不抑制逆转录的早期过程(即R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但却能有效抑制逆转录的晚期过程(D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采用高灵敏度ssDNA探针进行Southern Blot杂交实验,证实了SJP-L-5抑制PPT为引物的正链病毒DNA的合成,导致下游正链DNA出现5个片段化的复制产物。由于这些复制产物缺少病毒入核的关键结构——flap,导致病毒逆转录过程中断,脱衣壳过程受阻,病毒DNA无法进入细胞核。基因型耐药和表型耐药实验均表明,Val108和Try181是SJP-L-5与逆转录酶结合的重要位点,是导致该化合物新机制产生的结构基础。 该研究成果以“SJP-L-5 inhibits HIV-1 polypurine tract primed plus-strand DNA elongation, indicating viral DNA synthesis initiation at multiple sites under drug pressure”为题于2018年2月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20954-5)。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和云南大学肖伟烈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同时肖伟烈课题组目前已构建了一定规模的天然产物及类天然产物信息库和化合物实体库,结合药物设计及化学结构改造等手段,进行后续的生物功能信息挖掘和实验验证。近期在天然分子的发现以及抗炎免疫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部分研究结果发表在RSC Advances, 2018, 8, 6425 - 6435上(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8/RA/C7RA13309J)以及Phytochemistry, 2018.1(12), 167~183上(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94221730417X),并申报了2项专利。 与深圳大学的陈玮琳教授课题组合作,发现了具抗炎活免疫的活性分子Teu F,作用机制研究发现Teu F通过抑制NF-κB基本调制器(NEMO,也被称为IKKγ)K63位泛素化影响NEMO的激活而抑制LPS诱导的NF-κB磷酸化过程,同时抑制IL-1β/IL-6/TNF-α和NLRP3的mRNA表达。此外,我们发现Teu F能通过下调NLRP3的表达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及IL-1β/IL-18的成熟。在动物实验中,发现Teu F能够明显减轻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以上研究提示Teu F是一个潜在的能够通过抑制NEMO 的K63位泛素化过程来治疗炎症和NLRP3炎性小体相关疾病的新型天然小分子。以上研究成果以“Teuvincenone F Suppresses LPS-Induced Inflammation and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by Attenuating NEMO Ubiquitination”为题发表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上(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har.2017.00565/full),深圳大学陈玮琳教授与云南大学肖伟烈研究员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8142204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0914, 81322042),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013ZX09103001-010)、云南省重点新产品研发(2015BC002)以及云南大学的人才引进项目(YJRC3201602)等项目的经费支持。
  • 《广州生物院在泛素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4
    • 泛素化是指泛素(一类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分子在一系列特殊的酶作用下,将细胞内的蛋白质分类,从中选出靶蛋白分子,对靶蛋白进行特异性修饰的过程。泛素化在蛋白质的定位、代谢、功能、调节和降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参与了细胞周期、增殖、凋亡、分化、转移等几乎一切生命活动的调控。泛素化与肿瘤、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作为近年来生物化学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泛素化成为研究、开发新药物的新靶点。   近日,受Nature Protocols杂志邀请,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张小飞研究组与荷兰内梅亨大学共同发表了一篇系统鉴定泛素相互作用蛋白研究方法的指南论文。根据与蛋白质底物连接的蛋白分子数量和拓扑结构,泛素化分为单泛素化、多位点单泛素化和多聚泛素化,其中同型多聚泛素化又可能细分为8个亚型。现阶段,人们对于细胞是通过哪些泛素,结合蛋白识别不同类型的多聚泛素化,仍处于个案研究,缺少系统性。   近年来,张小飞研究组与荷兰内梅亨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开发了一种泛素相互作用亲和富集-质谱(简称“UbIA-MS”)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全面快速鉴定来自细胞裂解液中所有泛素链的相互作用蛋白。相关的研究首先发表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并受到同期杂志评论文章的高度评价。其评论文章指出,“这篇文章建立了一个新的用于研究泛素化信号通路的技术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特异的二聚泛素链的相互作用蛋白。他们现在展示质谱技术也可以用于系统地鉴定泛素信号的特异相互作用蛋白。这项新技术和新发现的泛素相互作用蛋白将会促进泛素信号研究领域的发展。”   而在本次论文中,张小飞研究组与荷兰内梅亨大学共同发表了一篇详细介绍该方法的指南。论文介绍,UbIA-MS方法分为五个步骤。首先,点击化学合成不被去泛素化酶水解的泛素链;其次,体外亲和并纯化与泛素相互作用的蛋白;再次,将与柱子相互作用的蛋白消化为多肽;然后,运用液相色谱(LC)-质谱MS / MS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数据分析以鉴别富集的蛋白质的差异。   这一方法优势是从原始的细胞裂解物中富集广泛的相互作用蛋白,这些内源表达的蛋白含有生物学相关的翻译后修饰并且以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另外,运用这种方法,使用的化学合成的不可水解的二聚泛素体,其模拟天然的二聚泛素体不会被内源行去泛素化酶(DUB)切割断裂。   这一技术的应用将可以有助于深入地分析细胞是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泛素化修饰。同时,该篇指南论文提供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用于快速地分析其他蛋白质谱相关数据,同时给出出不同类型的数据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