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黄瓜实验揭示植物生存奥秘》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田儒雅
  • 发布时间:2017-11-24
  • 植物是求生专家,可通过控制根的生长方向来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也可以利用特殊细胞探测重力,调节生长素(又称荷尔蒙)在体内的分布,刺激自身和重要部位的生长发育。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弄清这些生长素在细胞层面传输的机理。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日本研究人员检测了黄瓜幼苗在国际空间站这种极弱重力(或称“微重力”)条件下的发芽情况 。

    之所以选择黄瓜作为实验对象,是因为黄瓜和其他诸如甜瓜、南瓜、西葫芦等“葫芦科”幼苗一样,都有特殊突状物,即胚栓(Pegs)。胚栓的形成受重力影响。植物生长早期形成的“胚栓”可以帮助幼苗从坚硬的种皮中剥离开来,并在幼苗生根的时候像锚一样将其固定在土壤中。

    日本东北大学 生命科学研究院(Tohoku University's Graduat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所属宇宙环境适应生态实验室(the Space and Adaption Biology Laboratory)成员高桥秀幸(Hideyuki Takahashi)介绍道,把发芽之前的种子竖放、胚根朝下,或者让种子在微重力的条件下生长,胚栓都会长在侧面。但是如果把种子平放,朝上的胚栓会受重力影响,生长放缓。

    据《自然微重力》 (Nature Microgravity)期刊报道,高桥秀幸及其团队的最新研究利用了国际空间站培育出的黄瓜样本。该团队指出,CsPIN1重力敏感型蛋白质是上述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先前的地球实验已经指出,这类蛋白质具有促进生长素运输的作用。

    为开展进一步研究,研究人员把黄瓜种子装入特殊设计的罐子中,送入空间站。容器当中的吸水泡沫塑料已充分灌溉,正在出芽的幼苗就种在细胞生物实验设备的微重力隔间中,培养24小时。一组黄瓜幼苗保持微重力,另一组额外施加了两个小时的1g离心力作为重力刺激。

    实验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必须找到合适的固定剂 将空间站出芽的幼苗“冻结”,以便将样本带回地球仔细研究。因为空间站的安全条例禁止使用由乙醇、氯仿和冰醋酸合成的标准固定剂。经研究测试之后,科学家开发出了另一种替代品,该制剂由冰醋酸、乙醇和蒸馏水混合而成。

    日本研究人员再次拿到黄瓜幼苗后,便用染色技术精确标记了由重力刺激造成的细胞活动变化情况。通过使用显微镜检查幼苗的横切面,科学家发现蛋白质CsPIN1(在染色过程中被标记)受重力影响后发生重新分布。具体而言,蛋白质位置的变动基本发生在黄瓜幼苗的根茎过渡区(Transition Zone)当中,而过渡区正是“胚栓”生长的区域。除此之外,蛋白质位置的变动也刺激了细胞管的形成,使生长素得以从过渡区的一侧输送到另一侧。

    高桥补充道,“这样的结果说明了植物生长素水平受重力影响而降低的原因,从而解释了为何水平放置的黄瓜幼苗,其上部胚栓生长受到抑制。”简言之,这些发现揭示了种子的生长机理,种子可以根据自身朝向及重力因素控制“胚栓”的生长,从而大幅提升自身的存活率。这项研究将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命原理。

    (编译 田儒雅)

相关报告
  • 《科学家揭示了亚热带森林中物种共存的奥秘》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19-11-06
    •  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调节亚热带森林物种共存的机制,为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参考。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领导,研究人员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在中国东部沿海浙江省一个24公顷的试验区中监测了100种和25000种木本植物幼苗。他们从34种树的322棵树的根部附近收集了土壤,并对样品中的真菌DNA进行了测序。结果揭示了不同功能性土壤真菌在驱动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该研究首次发现树木的种内相互作用是由有害病原真菌和有益菌根真菌共同决定的,为树木多样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模型。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种子植物崛起的秘密》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10
    •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晁代印研究组联合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世友研究组,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evolutionary innovation of root suberin lamellae contributed to the rise of seed pla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从特化细胞壁进化的角度揭示了种子植物崛起的奥秘。     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也是当前地球生物圈最主要的生命群体,占据所有植物物种的2/3,塑造了我们当今世界的主貌。最早的种子植物出现在3.6亿年前的泥盆纪,而直到数千万年之后的石炭纪末期,种子植物才开始崛起,并逐渐在二叠纪末期取代蕨类植物成为地球的霸主。地球因此进入中生代,也就是传说中的“恐龙时代”。然而,种子植物为什么在古生代晚期开始崛起是未解之谜。     根系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与矿质营养的关键器官,而内皮层则是根部控制水分和矿物质运输的核心。内皮层细胞壁具有疏水木质素组成的环状凯氏带,与内皮层细胞质膜紧密连接,形成防止物质自由扩散的屏障。内皮层细胞壁还存在另一种包裹整个内皮层细胞表面的特化细胞壁结构即木栓质片层。研究表明,凯氏带和木栓质片层在植物营养平衡和水分运输方面均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分工却明显不同。近两月以来,晁代印研究组在凯氏带的形成和锚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科学》(Science)和《自然-植物》上。然而,关于木栓层片层的进化机制及其在植物进化中的作用仍然未知。     该工作通过对18个不同进化节点中的代表性植物物种的研究发现,凯氏带存在于包括石松类、蕨类、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在内的所有维管植物,而木栓质片层则仅存在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者统称为种子植物)。这表明凯氏带和木栓质片层并非同时起源——前者起源于所有维管植物的共同祖先,后者则起源于种子植物的共同祖先。这刷新了植物学界对木栓质片层长期以来的认识,并为研究木栓质片层的进化提供了新视界。该团队对参与木栓层形成的相关基因进行分子进化分析,发现它们中的大部分均在种子植物的共同祖先中出现大规模扩张,暗示基因扩张导致的基因功能创新促使木栓质合成系统的出现。进一步,该团队探讨了不同植物中木栓质形成核心转录因子MYB类蛋白的功能,证实了MYB转录因子启动木栓质合成的功能确实是在种子植物基因扩张的基础上获得的。     在蕨类植物开始衰落、种子植物开始崛起的石炭纪末期,地球气候物突然变得干旱,而木栓质具有防水功能。研究猜测,木栓层的产生可能有助于种子植物的干旱适应性,促进种子植物在石炭纪之后兴起。研究利用两种木栓质缺失的拟南芥遗传材料证实了这一猜想,发现缺失木栓质的拟南芥对于干旱更为敏感。进而,研究利用拉曼光谱和核磁共振,揭示了木栓质片层对于植物维管水分的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由于水分子较小,具有一定的跨膜自由扩散,没有木栓质片层的植物如石松和蕨类植物,遭受渗透胁迫时,根尖吸收的水分在运输的过程中会从上部内皮层细胞质膜中通过自由扩散泄露出去,导致运输效率很低。而具有木栓质片层的种子植物,由于木栓质片层完全包裹着整个内皮层细胞,使得水分自由扩散的途径几乎被完全阻断,因此它们在遭受渗透胁迫时水分泄漏比率只有蕨类植物和石松植物的1%-2%。这种防水效果提高了干旱情况下种子植物维管组织的水分运输效率,增强了耐旱能力。该研究提出了种子植物崛起的模型:石炭纪湿润的气候下没有木栓质片层的蕨类植物水分和营养吸收效率更高,更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因而更为繁荣;而在石炭纪晚期开始的干旱气候下,进化出木栓质片层的种子植物具备更高效的水分运输效率,具有更强的干旱适应能力,从而能够逐渐取代蕨类植物,成为地球表面的霸主。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凯氏带和木栓层的起源之谜,而且从崭新的角度首次证实了木栓层的出现成为促进种子植物的崛起驱动力。该研究发现木栓质片层在植物应对干旱等逆境胁迫中的重要作用。上述成果对提高植物的抗旱性、解析植物耐盐耐旱机制以及研发抗旱新品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