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致早衰机制研究》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6-04-29
  • 众所周知,HIV病毒一旦感染人体,将终身携带。HIV不断攻击人类的免疫系统,增加机体对多种感染和疾病的易感性,如结核、乙肝、HIV感染相关肿瘤、精神异常等。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出现大大延长了患者的寿命,如果早期及时正确接受治疗的话,HIV感染者的寿命与未感染者并无明显差异。但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名患者接受抗逆转录疗法治疗后,将由于早衰平均减少5年的寿命。来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和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联合开展研究探讨慢性HIV感染导致早衰的机制。其研究结果发表于4月21日发表在最新一期的《Molecular Cell》杂志上。

    研究者在慢性HIV感染者的红细胞内发现了一个CpG的DNA甲基化标记,可能与其加速的衰老进程相关。研究对137名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感染者和44名健康对照成人的全血样本进行分析,比较了他们DNA甲基化标记形态的差异。研究发现,接受HAART治疗的患者衰老时间平均提前4.9年。而早衰的出现与HIV感染时限无关,不管是近期感染(小于5年)还是慢性感染(大于12年),结局无差异。提示我们与早衰相关的是HIV感染本身,而非感染时间的长短。

    在未来,调节甲基化的药物将可能用于延缓HIV感染者的衰老进程。同时,通过运用表观遗传学方法确定患者的生物学年龄,医生将有可能为患者定制更加个性化且有效的预防干预计划。

  • 原文来源: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97276516300582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抗病毒感染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6-03
    • 最近一项研究揭示了治疗病毒感染和提高抗癌免疫力的潜在治疗策略,相关结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在这项研究中,威克森林学校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增强人体生产I型干扰素的水平,能够帮助清除病毒感染。 干扰素是一组信号蛋白,由宿主细胞响应几种病毒的存在而产生和释放。在一个典型的情况下,病毒感染的细胞会释放干扰素,导致附近的细胞加强其抗病毒防御。干扰素还有助于免疫系统对抗癌症,并可能减缓癌细胞的生长。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RIG-I样受体(RLR)介导的干扰素(IFN)生产,这在提升了病毒清除和癌症免疫监视的宿主免疫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前研究表明糖酵解是分解葡萄糖以提取细胞代谢能量的第一步,而作者们发现,在RLR激活期间。糖酵解过程受到了抑制,而这种抑制效应是IFN -I产生的关键。利用药理学和遗传学方法,科学家们表明,通过乳酸脱氢酶A(LDHA)失活减少乳酸可以增强I型IFN的产生,从而保护小鼠免受病毒感染。 作者称,I型干扰素(IFN)在宿主防御病毒感染和癌症免疫监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作者计划在其他动物模型中进行额外的研究,为潜在的临床试验做准备。
  • 《eLife:蛋白MARCH8利用不同的机制抑制HIV和VSV感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15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国家传染病研究所、山梨大学和长崎国际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为了保护人类免受感染,一种称为MARCH8的蛋白对水泡性口炎病毒(VSV)进行标记以便它随后遭受破坏,而这种蛋白只是将HIV作为人质。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8月11日发表在eLif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ARCH8 inhibits viral infection by two different mechanisms”。 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种蛋白如何使用多种策略来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感染。它们还可以改善我们对HIV如何克服人类免疫防御的理解。 之前的研究已表明,MARCH8通过靶向HIV和VSV进入人体细胞所必需的病毒蛋白来阻止这两种病毒进入这些细胞。但是这种蛋白如何做到这一点仍不清楚。这些作者猜测,MARCH8可能通过靶向一种名为赖氨酸的特殊氨基酸,对一种重要的VSV包膜蛋白进行标记以便它随后遭受破坏。 论文通讯作者、日本国家传染病研究所病理部首席研究员Kenzo Tokunaga解释说,“VSV G糖蛋白(VSV-G)有一个含有5个赖氨酸的短尾巴,这使得使它成为一个理想的靶标。相比之下,HIV包膜糖蛋白(Env)的尾巴非常长,仅含有两个赖氨酸,这使得MARCH8更难对它进行标记以便它随后遭受破坏。” 为了测试他们的想法,Tokunaga和他的团队,包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博士后研究员Yanzhao Zhang和Takuya Tada,将VSV-G尾部的五个赖氨酸替换为五个精氨酸--另一种类型的氨基酸。他们还用两个精氨酸替换了HIV Env尾部的两个赖氨酸。这一改变使得VSV-G能够躲避MARCH8的标记,但HIV Env却不能躲避。这说明MARCH8利用两种不同的机制,靶向HIV Env和VSV-G。 这些作者发现,MARCH8并没有对HIV Env进行标记,而是将它作为人质,抑制它制造自身传染性拷贝(复制)和传播到其他细胞的能力。当他们构建出一种缺乏特定酪氨酸模式的MARCH8突变版本时,他们发现HIV Env能够逃脱它的识别,这就使得这种病毒能够复制。这表明MARCH8中的这种酪氨酸模式对它的HIV防御策略至关重要。 Tokunaga说,“我们的研究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何人类在感染VSV时不会出现症状,尽管这种病毒可以让一些动物(主要是牛、马和猪)病得很重。这些发现也可能解释了,至少部分解释了为何HIV能够躲避人类免疫系统,从而造成难以治疗的持续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