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投成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22
  • 近日,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电投)关于开展重卡换电站建设组网与运营示范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这意味着国家电投正式成为我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肩负起探索和实践绿色、高效、智能交通模式的重要使命。

    国家电投超前布局“绿电交通+氢能交通”业务,积极推进交能融合,凭借良好的技术基础和项目储备,已经在交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电投战略部与山东总公司(山东院)联合牵头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申报工作。经过精心筹备,提交的《交通强国建设国家电投集团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通过了交通部强国办、相关省市交通厅专家及交通领域各专业顶级专家的联合评审,并获得高度评价。

    根据《实施方案》,国家电投将在重卡换电站建设组网与运营示范、氢燃料电池研发与氢能交通运营平台应用、城市级绿能交通体系建设与应用等三个方面开展试点工作。集团力争通过1-2年的时间,在新能源运输装备研发和推广、换电和加氢站研发与布局建设、城市级绿能交通体系建设与应用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国家电投将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包括标准、指南等在内的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新技术和新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还将为全球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30682.s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电投全面发力“绿电交通”领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7
    • 本报讯 记者朱学蕊报道:2月26日从国家电投绿动未来媒体日暨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获悉,该公司在“综合智慧能源”探索实践和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已全面进入“绿电交通”领域,构建起以换电重卡为代表的电能交通替代生态圈,同时以氢燃料电池及系统为核心推动氢能交通发展。 据国家电投党组副书记、董事祖斌介绍,国家电投近年来致力于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创新推动企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创建。尤其面对我国数字GDP飞速增长,以及能源行业与云、大、物、智、移、链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现状,该公司主动转变观念,尝试直接面向终端市场和客户,由此打开了“绿电交通”这扇新窗口。 据祖斌介绍,绿电交通是以清洁电力即绿电替代化石能源,依托智慧能源网、交通网和信息网三网融合,实现智慧清洁能源和交通、充电及储能设备的智能互动和深度融合,提高交通运输和物流的能源效率和绿能比例,改善交通运输能源结构,最终实现清洁能源和交通行业的共生、共享和可持续发展。“自2017年进入‘绿电交通’领域,国家电投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目前主要成果包括以换电重卡为代表的电能替代和以氢燃料电池及系统为核心的氢能替代。”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汽车保有量2.7亿辆,其中私家车占73.3%,载货汽车占10.9%。2009年至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但由于技术原因,能耗和排放更大的货运车辆、尤其是重卡的电能替代进展较慢,国内电动重卡2019年才逐步开始销售。 目前,全国重卡有1000万辆,其中用于短倒场景的重卡有100万,“绿电”重卡应用前景广阔。 国家电投产业中心主任吴金华介绍,国家电投2017年初进入重卡领域, 目前换电服务已涵盖34款换电重卡、铲车、叉车等工程机械产品,全方位匹配电厂、港口、钢厂、矿区、城市渣土、水泥搅拌等场景的电动化应用需求。 记者了解到,到2020年年底,国家电投已落地换电重卡、工程机械累计突破5000台,分布在北京、山西、河北、江苏、陕西等地,运营里程累计超过600万公里。全国换电站布局落地签约66座,充换电设施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等14个省市,其中换电站建成交付11座。 对于下一步充换电服务的延伸,吴金华表示,国家电投将进一步加大对运输和物流业绿能替代的投入力度。“成立了启源芯动力公司,加强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提供充换电服务,为用户提供绿色交通综合性解决方案。到2025年,计划新增总投资规模1150亿,推广换电重卡20万台,其他类型车辆37万台,新增投资持有换电站4000座,新增投资持有电池22.8万套。” 除了绘制交通领域电能替代的蓝图,国家电投氢能产业布局也正在厚积薄发。 据了解,国家电投于2017年进入氢能领域,打造氢能源和氢能装备两条业务主线,尤其重点涉足氢燃料电池装备自主研发与制造。经过三年潜心研发,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燃料电池全产业链自主核心技术的公司之一。 国家电投氢能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银广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已与国内多家客户签订项目协议,销售40套燃料电池系统,并达成400台(套)采购意向订单,产品已步入产业化推广阶段。“位于北京、宁波两地的中试生产线已形成1000台/年的生产能力与供应能力,并在宁波、武汉两地启动万台生产线建设。” 对于外界广泛关注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开发与推广情况,张银广介绍,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去年初与中国中车联合研发的12米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在宁波下线,续航里程600公里。去年12月,该公司与中国中车联合研发的11米氢能旅游客车进入工信部公告,将分别投入10辆客车服务于2021年博鳌论坛和吉林氢能交通示范,投放20辆公交车服务于宁波氢能交通等。 “我们正在与各地汽车生产商开展战略合作,预计到今年底,推广氢燃料电池的总规模将达到500台。2025年前后,随着燃料电池成本大幅降低,加氢网络逐步完备,国家电投氢燃料电池在汽车的推广应用将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阶段。”祖斌透露。
  • 《国家电投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21
    • 土耳其当地时间2022年6月18日8点17分,国家电投上海电力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以下简称“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1号机组首次满负荷660兆瓦,经过土耳其能源与自然资源部及土耳其输电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验收委员会确认,该项目1号机组已通过商业运行前的各项考核试验,自当日12时起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位于土耳其阿达纳省尤穆尔塔勒克市,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土耳其“中间走廊”战略相对接的重点项目,是中土两国建交以来中资企业在土耳其金额最大的直接投资项目。项目建设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32万千瓦,采用多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一体化建设脱硝、除尘、脱硫系统,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均符合或优于环评及欧盟要求,切实做到对周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此次投入商业运行的1号机组,装机容量66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约42.9亿千瓦时。 此外,项目积极雇佣当地员工,土耳其籍员工始终维持在600至850人之间。目前,已有250余名土耳其电力人才在中方的培养下走上了电力运维岗位。两台机组全部投产以后,可常年为当地提供超过500个直接就业岗位。另外,项目施工过程中大量采购当地原材料。截至目前,已经本地化采购近130万吨各类建设材料。通过当地安保、差旅交通、后勤物业等服务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和就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18年7月,场平开工; 2019年9月,浇筑主厂房第一罐混凝土; 2021年4月29日,主厂房封闭止水; 2022年5月15日,1号锅炉点火冲管; 2022年6月13日,1号机组首次并网一次成功; 2022年6月18日,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真信 真干 真成 攻克“融资”关 项目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作为牵头行的银团提供融资支持。在融资上开拓新的思路与方法,结合土耳其电力市场的特点,创新了信用结构,构建了适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创新融资架构。 项目总融资额为13.81亿美元,银团参与行有中资银行和土耳其当地银行。该项目的融资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买方信贷融资,融资架构充分遵循国际惯例,在像土耳其这样无购电协议(PPA)的类似欧洲地区自由竞争电力市场,在“无追索/有限追索”项目融资和公司融资模式之间,探索了一种新型融资信用结构。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海外投资保险,以循环备用信用证融资方式安排项目融资。 传统的电力项目融资都需要PPA,但本项目没有PPA,银行基于土耳其的电力市场情况,以及项目自身的综合经济性判断,认为项目具备可融资性,风险可控,给予了大额融资,这是一个新的突破。和有所在国财政担保的项目相比,本项目更具备项目融资的特点。 真信 真干 真成 攻克“疫情”关 项目刚开工几个月,就遇到新冠疫情,给工程带来了种种困难。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受当地疫情影响全体员工面对参建人员无法到位、物流和材料价格飞涨、回国难造成的维稳压力大、工代厂代无法来项目指导工作等困难,顽强拼搏、无私奉献,艰难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工程节点。 2020年上半年,为防止疫情输出到国外,中国与土耳其的国际航班中断了几个月,国内技术及管理人员无法来到项目现场。此时工程刚全面铺开,正是需要大量人员的时候。由于大型火电建设技术含量高,当地人员无法胜任,项目组积极与其他在土耳其中资企业联系,寻找其他项目已完工的中方施工队伍补充进来。根据现有人员实际情况,调整有关工序,尽一切力量艰难地把工程往前推。同时,积极联系大使馆、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投总部和参建单位等,极力促成包机事宜。在八月初,包机成行,加上商业航班,共为项目补充了450多人。 2021下半年,由于全球疫情,从土耳其回国的航班极少,机票价畸高,项目又面临着大量已完工人员无法回国的问题。大量人员长期滞留,给项目的稳定工作带来极大压力。项目再次联系各方,极力促成包机回国。截至目前,已经三架包机成行,将550多名参建单位人员送回国内,后续的包机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真信 真干 真成 攻克“燃煤”关 土耳其高热值动力煤采购主要依靠国外进口。随着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其价格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一起快速上涨并屡创新高。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引发欧洲能源危机,导致价格再次暴涨。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及时调整采购策略,一方面集中当地资源,成功说服土耳其褐煤管理局,在本就紧张的产能下向项目提供高热值低价本地褐煤。另一方面,了解到土耳其未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俄罗斯主要矿商在土耳其的销售有一定议价空间。经过多轮谈判,最终以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价格,基本完成了当年电厂所需燃料采购工作。 真信 真干 真成 攻克“环保”关 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充分重视环保,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脱硫、脱硝、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码头海龟保护钢桁架桥等方面的投资超过7亿元人民币。 项目坐落在地中海岸边,为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项目一体化建设脱硝、除尘、脱硫系统,不断优化设计和工艺,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量。将项目一次循环冷却水方案优化为“烟塔合一”二次循环冷却水方案。烟气物通过冷却塔热力抬升后排放,使烟气在高空中得到了充分的扩散和稀释,大大降低落地浓度。排水量大幅降低为一次循环方案的1.7%,海水取水点大幅后退了1000米,排水温升由原来的7℃降到小于1℃,这些都大大减小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优化卸煤设备,运用链斗式卸船机方案,从根本上杜绝了原煤污染海水的现象。通过加装覆盖胶带、安装防护罩等方式,有效防止了粉尘的扩散和污染。原煤储存采用欧罗仓,相较传统露天和仓储煤场,欧罗仓全封闭、无扬尘。 项目旁是濒危动物绿海龟的产卵地。每年5到9月份,绿海龟来到这里的沙滩上产卵。为了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不影响其产卵,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员工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在海龟产卵期码头工程停止施工;二是设计了跨海龟产卵地大桥;三是在产卵区附近采用长波长光源,控制亮度和散射;四是不定期组织志愿者清理沙滩上的杂物,为小海龟返回大海提供便利。项目的这一系列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工程期间,海龟产卵量没有受到影响,得到了海龟专家的高度认可。 工程期间,土耳其国家广播电视台两次将焦点投向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报道肯定了项目在生态环保方面作出的努力,对项目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表示赞赏。报道进一步增强了土耳其民众对项目的认识和理解。 再接再厉 谱写国际化发展新篇 十年磨一剑,四年铸辉煌。物换星移,沧桑巨变,一片荒山上已建起现代化的大型火电厂,地中海岸边多了一颗璀璨耀眼的工业明珠。宏伟的蓝图已变为现实,多少开拓者、建设者的付出和心血此刻得到了回报。 项目还将利用厂区屋顶、空地、边坡以及周边丘陵地带建设新能源项目,将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转型为混合电站。在全球能源结构进行“低碳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电厂增加清洁能源发电,能够有效降低厂用电率,提升电厂的经济性和竞争力,增加电厂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电厂在土耳其树立低碳、清洁的品牌形象,有利于上海电力在土耳其的深耕发展。 根据土耳其能监会的混合电厂政策,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最多可获得100兆瓦可再生能源容量额度。截至2022年6月,已获得47.9兆瓦可再生容量的接入许可,已获得80.73兆瓦环评许可证书,计划2022年建设47.9兆瓦光伏电站。 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建设的步伐还在继续,该电厂将继续以胡努特鲁混合电站为依托,继续在土耳其并辐射周边国家开发新能源项目,增加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当好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的“排头兵”,为上海电力能源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将继续以安全、环保、节能、高效为建设目标,确保项目稳步推进,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将继续深化中土交流合作,共同书写“一带一路”共赢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将继续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绘就中土文化相融、民心相通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