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 Cell:血管微环境调控造血干细胞发育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17-08-17
  • 导读.
    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峰课题组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vascular niche regulates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lodgement and expansion via klf6a-ccl25b”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造血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调控的新分子机制,发现Klf6a-Ccl25b/Ccr7信号轴介导造血干细胞的扩增,同时也将为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和移植提供理论指导。

    战国时期,“孟母三迁”成就一代思想家孟子的典故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向人们展示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在生物体内,微环境同样是造血干细胞多步骤、多阶段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过去的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都有特定的微环境对其进行调控。微环境是如何调控造血干细胞扩增的问题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相关的调控机理,长期以来研究的并不清楚。
    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峰课题组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vascular niche regulates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lodgement and expansion via klf6a-ccl25b”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造血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调控的新分子机制,发现Klf6a-Ccl25b/Ccr7信号轴介导造血干细胞的扩增,同时也将为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和移植提供理论指导。
    论文解读:
    脊椎动物造血干细胞产生于主动脉-性腺-中肾区(Medvinsky and Dzierzak, 1996),随后迁移到胎肝(小鼠和人)(Ema and Nakauchi, 2000) 或尾部造血组织(斑马鱼)(Murayama, et al., 2006) 进行扩增,进而迁移至胸腺向淋系分化,最后迁移至骨髓(小鼠和人)或肾髓(斑马鱼)以维持终生造血(Pietras, et al., 2011)。由此可见,在造血干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都有特定的微环境对其进行调控。其中,微环境如何调控造血干细胞扩增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鉴于小鼠胚胎子宫内发育和部分突变体早期致死的局限性,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刘峰研究员领导的血液与心血管发育研究组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重点研究和阐释了尾部造血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对造血干细胞扩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组充分利用斑马鱼体外发育和早期胚胎透明的优势,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观察,发现尾部造血组织处的造血干细胞毗邻于血管内皮细胞,并且其迁移和扩增具有尾部静脉特异的方向性。这一现象暗示尾部血管内皮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微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造血干细胞和尾部造血组织中其它细胞类群进行的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发现一个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转录因子Klf6a。敲低或敲除klf6a会导致斑马鱼尾部造血组织中血管内皮所构成的微环境发生缺陷,从而阻碍了造血干细胞的驻留和扩增。深入的分子机制探索发现,Klf6可以直接调控趋化因子ccl25b的表达,通过Ccl25b/Ccr7 趋化信号影响造血干细胞扩增。另外,小鼠胎肝LSK细胞(Lin-Sca-1+c-Kit+)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证明,该分子机制在高等哺乳动物胎肝造血中也是保守的。

    附图: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分泌重要的趋化因子调控造血干细胞驻留和增殖。在正常个体中,斑马鱼尾部造血组织不仅为造血干细胞提供物理性的生存环境,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可以通过分泌趋化因子吸引造血干细胞在其中驻留以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在klf6a缺陷的个体中,尾部血管的结构紊乱及血管内皮来源的趋化因子ccl25b的急剧减少,破坏了造血干细胞寄居的微环境从而导致造血干细胞在尾部造血组织的驻留和增殖能力下降。
    据悉,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博士研究生薛媛媛为第一作者,刘峰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课题得到了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

    参考文献:
    Ema, H., and Nakauchi, H. (2000). Expans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in the developing liver of a mouse embryo. Blood 95, 2284-2288.
    Medvinsky, A., and Dzierzak, E. (1996). Definitive hematopoiesis is autonomously initiated by the AGM region. Cell 86, 897-906.
    Murayama, E., Kissa, K., Zapata, A., Mordelet, E., Briolat, V., Lin, H.F., Handin, R.I., and Herbomel, P. (2006). Tracing hematopoietic precursor migration to successive hematopoietic organs during zebrafish development. Immunity 25, 963-975.
    Pietras, E.M., Warr, M.R., and Passegue, E. (2011). Cell cycle regulation i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J Cell Biol 195, 709-720.

相关报告
  • 《上海交大药学院经莉莉课题组揭示共生菌对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发育的调节作用和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5
    • 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产生所有类型血细胞的起始细胞,对维持机体终生造血功能及血液系统和全身健康至关重要。HSPC产生于胚胎期,随后支持胚胎和出生后整个生命周期的造血。HSPC的形成受到细胞内外多种因素的动态精准调控。肠道共生菌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宿主多种生理过程,包括调节成年机体中HSPC的稳态,但肠道菌对早期HSPC形成的影响尚不清楚。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经莉莉团队在Cell Reports期刊上发表了以“The microbiota regulates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development by mediating inflammatory signals in the niche”为题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利用斑马鱼模式动物探究了共生菌对胚胎HSPC发育的调节及作用机制。通过无菌(GF)斑马鱼胚胎模型,本研究发现肠道共生菌缺失后,胚胎HSPC和免疫细胞的发育明显下降,因此共生菌促进HSPC成长。而chd8基因突变后引起肠道发育和肠道菌群建立异常,并且失衡的肠道菌抑制宿主早期HSPC的形成和增强免疫细胞分化 (图1)。上述研究说明胚胎HSPC的正常生长需要“健康”的共生菌群参与。 本研究接着分析了单个肠道菌对宿主HSPC形成的具体影响。通过单菌移植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细菌对HSPC发育发挥不同作用,并且与该细菌调节免疫细胞生长的作用相独立。肠道菌调节HSPC发育的作用与其诱导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水平直接相关。胚胎正常发育过程中,肠道菌维持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基础表达水平从而促进HSPC生长,而chd8-/-中失衡的肠道菌引起宿主HSPC微环境中较高的炎症因子表达,从而抑制HSPC形成和诱导免疫细胞分化。本研究中,还筛选出一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气单胞菌株(Aero. 1)。该菌在无菌胚胎定植后,促进肠道中炎症因子的表达,但不能诱导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接种该菌株到chd8-/-胚胎后,特异地降低宿主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水平,恢复宿主HSPC的生长 (图2)。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肠道共生菌对胚胎早期HSPC发育的调节作用和机制(图3)。考虑到 HSPC 主要在胚胎期产生,研究结果也表明早期共生菌的生态失调可能对宿主终生造血产生影响。 药学院博士研究生钟丹和博士后蒋昊韡为共同第一作者,经莉莉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晨虹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因青年项目和上海市科委人才计划的资助。
  • 《研究发现小肠干细胞自我更新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05-23
    • 2017年4月28日,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卜鹏程课题组与杜克大学Xiling Shen课题组关于Notch正反馈信号通路促进小肠干细胞自我更新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为“A Notch positive feedback in the intestinal stem cell niche is essential for stem cell self-renewal”。   小肠上皮肩负着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抵御病菌入侵的重任,与食物、细菌的持续作用致使每天有大量的上皮细胞凋亡、脱落。为了维持小肠的正常生理功能,小肠干细胞需要快速地自我更新和分化,以弥补上皮细胞的损伤。因此,研究小肠干细胞自我更新的调控机制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已有报道表明Notch信号通路在维持小肠干细胞自我更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肠上皮细胞表达Notch的受体Notch1和Notch2,抑制受体的表达能够抑制小肠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并促进其向杯状细胞(goblet)的分化。然而Notch信号调控小肠干细胞自我更新的机制尚不明确。   本研究中,卜鹏程课题组及其合作者以转基因小鼠和类器官培养技术,发现小肠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依赖于小肠干细胞中Notch正反馈信号通路。研究发现潘氏细胞(Paneth)高表达Notch的配体Dll1和Dll4,相邻的干细胞高表达Notch的受体Notch1和Notch2。配体与受体结合激活了干细胞中的Notch信号通路,Notch的活性形式NICD作为增强子促进Notch受体的表达,进一步促进Notch信号通路的活化和小肠干细胞的自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