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印度洋全氟化合物分布特征及输运通量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7
  • 为深入了解印度洋开阔区域水环境中全氟化合物(PFASs)的分布特征、来源和输运通量,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海洋生态研究中心、海洋环境与数值模拟研究室、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室联合,对印度洋不同区域海水中的全氟化合物进行了多航次调查研究。近日,研究成果以“Spatial distribution, vertical profiles and transport of legacy and emerging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the Indian Ocean”为题发表于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 = 10.588)上。

    PFASs具有环境持久性,可随洋流与大气长距离迁移。开阔大洋被认为是PFASs的汇,在其从边缘海向极地环境输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FASs在水体中具有相对保守的性质和较短的生产历史,具有成为新的洋流示踪物的潜力,然而关于PFASs在印度洋水柱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非常有限。

    针对上述问题,我所科研人员采用离线和在线固相萃取技术对海水样品中的痕量PFASs进行两步富集,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大洋全水深海水样品中痕量PFASs的新方法,并用于西北太平洋、亚印太交汇区、东北印度洋和西南印度洋海域表层海水以及亚印太交汇区全水深海水中20种典型PFASs和3种新型替代品的检测。研究发现,表层海水中PFASs的总浓度表现为:西北太平洋>亚印太交汇区>东北印度洋>西南印度洋;HFPO-DA(GenX),一种新型PFASs替代品在印度洋海水中被首次检出,表明了其在全球大洋中扩散的早期迹象;PFASs在亚印太交汇区水柱中的垂向分布表现出一种“表层富集”和“底层耗散”的模式,并在150-200 m和200-500 m水层存在明显的波动,而涡流扩散、水团来源和水团运动轨迹等物理过程是影响PFASs垂直剖面形成的主要因素。此外,通过构建PFASs质量传递模型发现印尼贯穿流携带的全氟辛酸(C8 全氟羧酸)对印度洋海水PFASs总浓度具有显著贡献,且由温盐环流驱动的南极中间水对印太交汇区海水中全氟庚酸(C7 全氟羧酸)的贡献也不可忽略。

    我所与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联合培养的海洋化学专业博士生韩同竹为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我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何秀平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4389422010548

  • 原文来源:https://www.fio.org.cn/science/xshd-detail-10500.htm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泛北极海域生源硫循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29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极地海区生源硫生物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太平洋入流水增强可显著增加北冰洋太平洋扇区二甲基硫(DMS)的生产和排放,该发现对于评估北冰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地学著名期刊《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主要由海洋产生的二甲基硫(DMS)对泛北极海域(亚北极-北极海域)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泛北极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敏感,温暖且营养丰富的太平洋水通过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可能会对其生态系统和生源硫循环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全球变暖情景下的气候变化。因此,研究泛北极海域生源硫的年际变化和循环的特殊性,探究太平洋入流水等不同水团对生源硫的生产和周转的影响,对揭示泛北极海域负温室气体二甲基硫的释放与气候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在2012-2014年间,对受太平洋入流水影响最强烈的白令海峡和楚科奇海生源硫循环的年际变化观测研究发现:白令海峡内太平洋入流水增强会引起东部和西部高DMS区域分别发生的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扩展,白令海峡东部阿拉斯加沿岸水和白令海陆架水也均会造成高DMS区域的扩展;同时,楚科奇海DMS浓度和海气通量较白令海峡出现显著增加。太平洋入流水增强会潜在加强北冰洋海水变暖、冰缘线北退、水体混合增强以及无冰区扩大。2012年,浮游植物大量聚集的融冰区是DMS前体物质浓度较高且DMS消耗缓慢的地区;而2014年,东西伯利亚沿岸流和太平洋入流水交汇区内白令海水增加造成水体混合增强,形成了生源硫化合物浓度和DMS海气释放的热点区。2012-2014年间,随着太平洋入流水的增强,楚科奇海表层DMS浓度及其向大气的排放量增加了三倍。 此项研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分析出在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暖太平洋入流水在泛北冰洋海域生源硫化合物的分布循环和DMS海气释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发现在泛北极海域生源硫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评估在太平洋入流水作用下北冰洋对区域和全球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具有重要作用。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厉丞烜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王保栋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青年人才项目、极地专项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lno.12458
  •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大洋热液环境四醚类生物标志物表征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4-04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大洋热液环境四醚类生物标志物(GDGTs)表征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Improved protocols for large-volume injection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ses enable determination of various 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 in a small amount of sediment and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为题发表于地球科学领域国际TOP期刊《Chemical Geology》上。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化合物(GDGTs)是一类由古菌/细菌产生的细胞膜脂成分,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泥炭以及热液和冷泉等环境中;GDGTs作为一类新兴的古环境研究生物标志物,已广泛用于海洋、极地和陆相古环境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通过测定沉积物岩芯中的GDGTs对古温度的重建,可以反演海洋和陆地气候变化历史。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海洋沉积物GDGTs测定方法,存在样品用量大(一般5–10 g)的问题,对于深海、超深渊和热液区等获得难度较大的沉积物岩芯样品,常常因为样品量不足导致无法满足各类GDGTs的系统表征和精准测定。此外,对于开阔大洋海水悬浮颗粒物中GDGTs的检测,通常要对几百升甚至上千升海水悬浮颗粒物进行收集,制约了对深海悬浮颗粒物GDGTs研究的开展。 针对上述问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创新地将液相色谱大体积直接进样技术(LVI)与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APCI-MS)方法联用,结合加速溶剂萃取GDGTs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少量/半微量海洋沉积物和悬浮颗粒中各种GDGTs测定的新方法。该方法仅需0.02–0.10 g海洋沉积物样品即可实现各类GDGTs (isoGDGTs、H-GDGTs、brGDGTs和OH-GDGTs)及其结构类似物(Archaeol、GDDs和GMDs)的全面表征和准确定量;而仅需过滤收集10 L开阔大洋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样品,就能满足大洋悬浮颗粒物中GDGTs测定灵敏度要求。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大幅提升了对各类GDGTs检测灵敏度、减少了样品用量,提高了样品分析效率;对于珍贵的极地、热液、冷泉及超深渊海域环境/地质样品,保证了一份样品获得尽可能多的测试数据。 随后,科研人员采用该方法对西南印度洋中脊两个典型热液区(Longqi, Tianzuo)沉积物环境中的各类GDGTs进行了全面表征,根据不同类群GDGTs特别是对热液活动具有指示作用的H-GDGTs的指纹特征和诊断比值的分析,阐释了热液活动对周边海域沉积物有机碳库的影响,为评价热液活动对海底沉积环境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此外,科研人员还对采自东印度洋的海水悬浮颗粒物GDGTs进行了分析,率先阐明了亚印太交汇区海域表层和叶绿素最大层海水中GDGTs的分布特征,而基于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isoGDGTs的TEX 86指标计算的海表温度与原位测定得到的表层海水温度相近,说明GDGTs在东印度洋古温度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2019级海洋化学专业研究生王愉宁同学为相关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陈军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9254122000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