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_温州地区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点及控制》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3-12
  • 1.时间:2020年3月10日

    2.机构或团队:温州医科大学;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事件概要:

    SSRN预印平台的《柳叶刀》预印本于3月10日发表了温州医科大学等发表的论文“Epidemic Features and Control of2019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 in Wenzhou, China”。

    文章显示,自2019年12月中国武汉暴发以来,除武汉外,温州是湖北省以外确诊病例最多的城市。该团队对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防治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改进的SEIR模型计算基本繁殖数(R0),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累积病例趋势。结果显示,大量的人从湖北涌入温州,这是导致COVID-19暴发的主要原因。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乐清县、瑞安市,发病高峰出现在1月29日和2月3日,湖北输入病例减少于1月30日。在应急准备方面,启动了基于三级预防原则的强控制措施,从2020年1月29日起出现明显的r0下降,患者发病与诊断的中位时间间隔由7天缩短至3天。在logistic模型的基础上,预测在2020年2月10日出现一个下降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验证。对于COVID-19等传染病的暴发,公共卫生手段在控制疫情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50007

  • 原文来源: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50007
相关报告
  • 《温州地区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点及控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3-18
    • SSRN预印平台的《柳叶刀》预印本于3月10日发表了温州医科大学等发表的论文“Epidemic Features and Control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Pneumonia in Wenzhou, China”。 文章显示,自2019年12月中国武汉暴发以来,除武汉外,温州是湖北省以外确诊病例最多的城市。该团队对 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防治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改进的SEIR模型计算基本繁殖数(R0),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累积病例趋势。结果显示,大量的人从湖北涌入温州,这是导致COVID-19暴发的主要原因。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乐清县、瑞安市,发病高峰出现在1月29日和2月3日,湖北输入病例减少于1月30日。在应急准备方面,启动了基于三级预防原则的强控制措施,从2020年1月29日起出现明显的r0下降,患者发病与诊断的中位时间间隔由7天缩短至3天。在logistic模型的基础上,预测在2020年2月10日出现一个下降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验证。对于COVID-19等传染病的暴发,公共卫生手段在控制疫情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 《2月14日_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2-17
    • 信息名称: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1.时间:2020年2月14日 2.机构或团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放射科 3.事件概要: 2月14日,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杂志在线公开中国的研究人员Letter文章,题目为“Imaging feature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文章以一位53岁的2019-nCoV老年患者的肺部影像学特征为例,介绍了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文章介绍该患者在过去两天因发烧和咳嗽入院,入院前最高体温为38.3℃。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下降(2.50×109/L),C-反应蛋白升高(16.2 mg/L;正常范围0-10 mg/L)。非对比增强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多发性、双侧、外周性、斑片状磨玻璃样混浊、小叶和亚节段性,边缘消退。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CT还显示病灶内相邻胸膜和小叶间隔轻度增厚。随后,患者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实验室确认为2019-nCoV感染。5天后,与先前的图像相比,CT扫描显示病灶增大,并且两个下叶逐渐出现毛玻璃样混浊,提示疾病进展。受2019-nCoV肺炎的影响,该患者的肺部CT表现为双侧、多发性、斑片状或毛玻璃样混浊,并伴有胸膜下分布。这些特征应被影像科专业人员认可。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259-020-04720-2